李艷+沙明晨
摘 要:黑土地是東北寶貴的農業資源,是維持生態環境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支撐。本文對吉林省東部山區的長白縣的黑土保護情況進行了調研,提出了保護黑土地的建議,對保護東北東部黑土地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黑土地;環境保護;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F323.2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17
長白縣作為吉林省東部的組成部分,其現有黑土地狀況對吉林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對長白縣的黑土地狀況進行了調研,作為今后保護黑土地的借鑒。
1 長白縣土壤現狀
2016年,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可耕地面積14926.66hm2,占總面積的5.98%,按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3hm2。耕地面積中,水田為560hm2。森林面積220880hm2,占總面積的88.4%;草地面積6840hm2,占總面積的2.74%;園地面積1006.66hm2,占總面積的0.4%;水域面積2580hm2,占總面積的1.03%;其他用地面積2973.33hm2,占總面積的1.2%。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在縣境內面積16386.66hm2,占總面積的6.6%。
長白縣土壤分為9個類型、17個亞類、28個土屬、51個土種。以灰棕壤、白漿土2個土類的面積最大,其中,灰棕壤耕地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9.9%;白漿土耕地面積占長白縣耕地面積的41.2%,其他土類(新積土、石質土、草甸土、泥炭土、沼澤土等)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8.9%。灰棕壤、白漿土廣泛分布在長白縣的山坡、山麓臺地和河谷臺地,地帶性明顯,大面積耕地肥力較低,中肥力、低肥力土壤較多。根據長白縣第2次土壤普查數據,長白縣土壤肥力不高,沒有一級土地,肥力較高的二級土地屬于中肥中適應性的土壤,是本縣的主要耕地,分布在長白縣各鄉鎮,總面積36.9萬hm2,耕地面積8.54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38.1%,其中肥力較高的二級一等土地2.0萬hm2,耕地0.97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3%,低肥力適應性的三級土地總面積292萬hm2,其中耕地13.52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60.4%,農業利用價值較低的耕種的土地總面積17.9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1.5%。
長白縣耕層有機質含量加權平均值37g/kg,寶泉山鎮、長白鎮等鄉鎮含量較高,平均值37g/kg,其他鄉鎮有機質平均低于37g/kg,根據吉林省有機質分級標準,長白縣為3等;全縣耕層土壤全氮的加權平均值為1.9g/kg,變化幅度為1.38~2.64g/kg,長白鎮、馬鹿溝鎮全氮含量較高,全氮含量大于1.91g/kg,八道溝鎮、寶泉山鎮等較低,全氮含量小于1.91g/kg,根據吉林省有機質分級標準,長白縣為二級。
長白縣耕層有機磷含量加權平均值38.27mg/kg,變化幅度26.67~40.92mg/kg,八道溝鎮、金華鄉、馬鹿溝鎮有效磷含量較高,大于平均值38.27mg/kg,其他鄉鎮較低,小于平均值,根據吉林省有機磷分級標準,長白縣為一級和二級;長白縣耕層速效鉀含量加權平均值66.83mg/kg,變化幅度45.89~84.42mg/kg,50~100mg/kg的土壤占土壤比重95.91%,30~50mg/kg的土壤占土壤比重4.09%,根據吉林省土壤速效鉀分級標準,長白縣為四級和五級。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有效銅含量加權平均值1.67mg/kg,
變化幅度0.46~3.03mg/kg,根據吉林省有效銅分級標準,長白縣有效銅較為豐富;有效鐵含量加權平均值31.26mg/kg,變化幅度20.96~38.23mg/kg,根據吉林省有效鐵分級標準,長白縣有效鐵極為豐富;有效錳含量加權平均值20.31mg/kg,變化幅度14.53~26.16mg/kg,長白縣不缺錳;有效鋅含量加權平均值4.24mg/kg,變化幅度2.77~5.62mg/kg,根據吉林省有效鋅分級標準,長白縣有效鋅豐富。
2 存在的問題
從地力抽樣和化驗來看,由于長期不合理耕種,大量使用化肥,全縣土壤肥力指標偏低,耕層有機質大量減少,坡度較大的耕地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土地質量下降明顯。黑土腐殖質層厚度已由20世紀50、60年代的平均60~70cm,下降到20~30cm。土壤耕作層逐漸變淺、變硬,土壤蓄水能力明顯下降,容易造成春季干旱。土地生態系統失衡,部分出現酸化現象,土壤養分不平衡、化肥利用率不高,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同時,土壤污染不容忽視。
3 建議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升耕地質量,促進耕地永續利用。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加快提升耕地質量,全面推進黑土地保護整治行動,推行秸稈還田、深松、少免耕、地膜覆蓋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和糧豆輪作、糧草輪作、測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等有效措施。調整政策導向,對作物輪作、秸稈還田、有機肥、綠肥和生物肥等有利于養地肥田、提高地力的措施進行補貼,加大對保護性耕作的補助力度,持續推進長白縣黑土地保護和有序利用。
參考文獻
[1]劉建紅,李仁東,王宏志,等.基于遙感和GIS武漢城市圈土地資源利用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01).
[2]李翠霞.以循環農業試點縣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J].農村工作通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