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蘭
摘 要: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發展相輔相成,國際貿易的發展為國際物流的發展拓展空間范圍,國際物流的發展又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打實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一國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推動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的協同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物流;互動發展問題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我國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都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各地順應發展大方向,大力推進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的互動發展。現代物流被認為是國際貿易的第三利潤源泉,成為了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現代物流的發展也更加全球化。
一、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互動發展現狀分析
國際物流的發展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國際貿易的發展又反作用于國際物流,為國際物流的發展提供空間,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腳步逐漸加快,國際貿易和現代物流業互動發展構成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
1.我國國際貿易的規模結構分析
隨著國際分工的細化,國際貿易的規模結構逐漸明朗,2011年-2015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總體趨于穩定,均在25萬億元上下波動,其中201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64241.80億元。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35%以上,這也說明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從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來看,2011年-2015年我國的進口總額由113161.4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121037.5億元又下降至2015年的104336.1億元,但仍保持在10萬億元以上;2011年-2015年出口總額由2011年的123240.6億元上升至141166.8億元。另外,2011年-2015年我國對外貿易始終處于順差狀態,且有擴大的趨勢。傳統觀念認為貿易順差有利于增加我國外匯儲備,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從長期來看,貿易順差的存在會增大通貨膨脹的壓力,也不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我國物流業的發展規模分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逐漸增大,消費需求的增加大大推動了物流業的發展。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的發展勢如破竹,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隨之也帶動了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快遞業務發展迅猛,2016年全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312.8億件,同比增長51.4%;快遞業務收入完成3974.4億元,同比增長43.5%。近五年來我國快遞業務量增長了4.5倍,快遞收入增長了2.8倍,其中國際和港澳臺快遞業務增速加快,2016年全年快遞業務量完成6.2億件,同比增長44.9%;實現業務收入429億元,同比增長16.1%。
數據來源:國家郵政局
快遞服務屬于物流業的終端環節,快遞業務量的迅速增長說明我國物流業的規模結構迅速擴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越發頻繁,國際物流成為制約國際貿易發展的一大因素。各大物流企業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發展國際物流,跟隨物流業的發展態勢,國際物流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二、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互動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互動發展所面臨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帶動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國際物流的產生。世界經濟發展力量對比和產業分工的變化導致世界貿易格局逐漸改變,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國際貿易中心市場移向我國,物流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新契機。
(2)物流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等各種形式的物流集散區充分發揮了物流企業的集聚效應。物流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了物流業結構性改革,使我國的物流企業走向世界前沿,為我國國家貿易的發展提供后備動力。
(3)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逐漸興起,物流業與國際貿易都更加信息化、專業化、數據化。以2014年為例,2014年我國的跨境電商交易額達到4.2萬億元,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5.89%。2014年全年快遞量達到139.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達到2045億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必然引起物流業的發展,使得我國物流業操作更規范、規章制度更加完善,有利于國際貿易的進行。
(4)宏觀政策環境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逐漸活躍起來,促改革促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一步。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將沿“帶”沿“路”的各國連接起來,有利于改變國際貿易市場和國際物流的舊格局,更有利于國際之間貿易的進行。
2.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互動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1)金融危機導致世界金融市場不穩
金融危機的出現嚴重影響世界金融市場的穩定,不利于擴大投資和消費。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導致2009年世界各國經濟下滑,各國經濟復蘇緩慢,至今仍處于疲軟狀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會減少本國的進口,不利于各國之間國際貿易的進行,國際貿易量縮減必然引起國際物流業務量的縮減。
(2)各國政策體制差異
各國政策體制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摩擦糾紛使我國進出口企業利益受損,不利于對外貿易的擴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眾多,地域廣泛,受地理環境、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各國或各地區的國際貿易政策和體制差別十分明顯,協調各地區之間協同發展的調整過程十分困難,間接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以及國際物流的發展。
(3)我國進出口企業和物流企業的戰略意識薄弱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但同時也面臨更多挑戰。“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時間較短,各方面仍處于摸索階段,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設法阻礙“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因此國內很多企業無法把握發展的力度分寸,在擴大對外貿易方面戰略意識較為薄弱,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三、我國國際貿易發展與國際物流滯后的矛盾分析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商流、物流、信息流融為一體,國際貿易的發展帶動國內物流業的轉型升級,但由于國內經濟體制結構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物流業發展滯后于商流、信息流的發展。
1.信息技術發展滯后
我國物流業發展起步晚,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意識淡薄,對信息的獲取、處理能力較弱,甚至近幾年才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處理快遞業務。大部分工作全部需要人力完成,自動識別和條碼技術都應用較少,GPS全球定位系統更是尚未應用,因此國際物流的及時性、準確性都有待提升。信息技術發展的滯后使得物流企業的網絡化程度低,無法有效整合資源,抬高了物流成本,不利于物流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2.物流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已經與200多個國家開展過貿易合作,但尚未建立起能夠送達全球的物流網絡體系,部分走出國門的物流企業規模都偏小、技術落后,不具備核心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很小。目前國外的物流企業開始試驗全自動的快遞、包裹分發系統,而國內企業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快遞、包裹等分發工作,相比于國外,國內的工作效率偏低。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物流業的發展,不利于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際競爭。
3.經濟體制因素的制約
我國的市場經濟由計劃經濟體制演變而來,部分行業的發展運作仍然受舊體制的影響。各地區的物流企業各自發展,尚未形成完整的網絡體系,難以發揮物流企業的規模集聚效應,各企業分散經營,不利于政府規劃建設物流基礎設施,無法有效實現公共資源的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各物流企業分散至各地區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為保護本地企業,可能會在交通運輸、稅收等方面對非本地的物流企業設置障礙。這些都會減緩物流業整體的發展速度。
四、促進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互動發展的路徑選擇分析
1.依托“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協同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沿線國家合作機制,陸上經濟走廊、海上合作支點的構建有利于沿線各國共建合作共贏的國際貿易新格局。在發展國際貿易的同時加強國際物流建設,完善重要樞紐節點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順應國際貿易宏觀環境的變化,大力發展國際化的物流企業,提高我國物流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培養專業人才,構建新型物流服務體系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專業人才是推動整個行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互動發展的過程中,應積極吸納具備科研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建立與高水平物流科研機構之間的人才交流機制。另一方面,要遵循產業布局和物流節點布局相結合的原則,建議信息化、智能化的物流綜合平臺,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強現代化物流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國際貿易加速發展。
3.通過技術創新加強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關鍵因素,技術創新的出現往往推動某一個行業向前邁進一大步。實踐證明國際物流的發展對國際貿易有重要推動作用,通過技術創新構建信息化、專業化的物流網絡體系,加強物流企業的現代化建設,提高物流運輸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有利于提高我國物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以國際物流的發展帶動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加強政府管理
我國現代化物流體系建設起步晚,相關基礎設施落后,制度法規不完善,政府應加大對物流市場的管理力度,依據產業布局和物流節點布局規劃布局合理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合理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競爭增加市場活力,消除體制性障礙。在政府管理方面,還可以通過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運營,保障各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許素青.國際貿易與我國現代物流業互動發展問題探討[J].中國領導科學,2017(1).
[2]田麗.淺論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關系[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