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兵
經過一輪新教材(人教版)的使用,我最大的感悟是:課堂比原來“活”了,學生更愿意“學”了。下面結合新教材談談我在教學中幾點體會。
一、注重情境創設,培養學習興趣
歷史教學提供給我們的資料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中,我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設各種情境,從課堂導入到作業的設計,我都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多種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學生,使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錄像、投影、音樂、圖片、實物、歌曲、故事、謎語以及角色表演等,都是我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目的就是再現歷史情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進入學習主人翁的角色,并貫穿課堂的始終。如講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時,課前剪輯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播放,把學生一下帶到了那個時代,接著出示曹操畫像,問:歷史上的曹操真是一個陰險奸詐的小人嗎?由此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講課中間也穿插不少錄像、地圖、活動與探究等,還讓學生上臺表演,從而使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處于積極主動中。
再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18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一課時,我精選了有代表性的四句歷史詩:“青山有幸埋忠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未敢忘危負年華,開辟荊榛逐荷夷。”借助詩歌的魅力,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了如下問題:
“青山有幸埋忠骨”頌揚了誰為之獻身的怎樣的事業?“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誰名垂千古的怎樣的氣節?“未敢忘危負年華”展示了誰深明大義的怎樣的志向?“開辟荊榛逐荷夷”記述了誰吞吐山河的怎樣的斗爭?
這些問題,從一個新穎的角度,把岳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四位英雄志士的志向和胸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多媒體的設計又給問題的展示增添了特殊的效果:通過黃色字體與紅色的背景交相輝映的設計,在伸展、縮放、溶解等變換多樣的多媒體形象展示中,顯得倍加醒目和突出,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和想象,使得學生的思維異?;钴S,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從中獲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在詩中,學到了歷史;在詩中,更學會了做人。
二、注重學生自學,培養閱讀理解能力
自學能力是一個人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自學可以提高一個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一個人的智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主動地擔負起這個責任,主動地尋求知識、利用知識,做出自己的發明創造。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方法和能力,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通過閱讀思考,將教材內容問題化,答案內容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為此我在導入新課后,首先出示明確的自學目標,給學生10分鐘左右的自學時間,指導學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自學提綱一般包括簡要提示、教材基本線索和具體要求。如講授七年級下冊16課《中外的交往與沖突》一課時,①以主要內容作為提示:A、鄭和下西洋B、戚繼光抗倭C、葡萄牙占澳門②基本線索:鄭和──七下西洋,最偉大的航海家,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戚繼光──抗倭英雄,平定倭寇,永載史冊;葡萄牙占澳門──我國領土主權遭破壞③具體要求:閱讀教材、劃出重點知識、分析鄭和遠航成功的主要原因和戚繼光抗倭取勝的主要原因。讓同學們帶著問題看書,對于不明白的問題標記出來,在講課中注意聽。通過精心設計自學提綱,使學生在閱讀和講述的自我學習中,既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也鍛煉了他們的能力。
三、注重問題討論(包括辯論),培養思辨合作能力
課堂討論或辯論,就是教師或學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討性的問題,然后由教師組織學生全班或分組進行充分討論,經過教師的誘導、點撥,得出結論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便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在課堂討論或辯論時,對于問題的設計要立足教材,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加強學科滲透,強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和思考,拓展思維空間。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內容:“你對古代科舉制有什么看法?你所期盼的考試改革是怎樣的?結合現在的考試制度,提出對考試改革的意見和建議?!边@個主題可以說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教育改革,培養學生參與教育改革的意識。就這個問題,學生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暢所欲言,下面是學生發言的摘錄:
學生一:不管考哪門學科,考試的內容都應該盡量與我們的生活經驗、實際能力相結合,這樣,我們才能感到學習的快樂。
學生二:各門學科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確定考試形式。比如歷史課最好只考選擇和材料解析題。因為學歷史離不開原始材料,課本上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也很感興趣,也能解析一些簡單的問題,提高我們的能力。比如孔子教育方面的思想,還有我們現在討論的話題,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設想和見解,我們把它寫下來,不就是一次很好的考試嗎?
學生三:我希望語文只考作文就可以了。作文是語文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的體現。有些作家也沒上過大學,也沒系統學過語法,還不是寫出了很優秀的作品嗎?這就是能力。
學生四:現在的考試僅憑一張試卷或一次考試就決定成績好壞甚至決定終生,不能體現我們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很不公平的。應該多給我們機會,不能一次定終身,比如高考,可以每年組織2次的。
學生五:我們不希望老師在班內公布考試成績,尤其不能排名次,太傷自尊心了。
學生六: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感覺還不合理,還是看重分數,還不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應該進一步改革
……
通過這樣的探討,學生發現了很多問題,使自己看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意識也進一步增強了。
四、注重作業設計,培養綜合歸納能力
歷史學科也是要布置一定作業的,適當的作業對于學生鞏固知識是有益處的,而有些設計較好的作業又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我在教學中常采用多種形式加以訓練:
1.通過教師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如設立快速搶答、請你來判斷、有問有答開火車、圖說歷史、放飛思維、展示你的才華等小欄目,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讀圖題、材料題、簡答題等,通過多媒體演示,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鞏固了所學知識。
2.學生自主演練習題,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或編制、改造)一些習題,然后由學生有選擇地進行練習。這是一種學生自主參與式學習,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開發學生的潛能,而不僅僅是以鞏固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堂練習。同時它又是一種關注過程的學習,以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做基礎,重視學生參與命題所引起的思維方式變化,以及在此過程中培養的閱讀理解、質疑探究、表述評價等多種能力,而不僅僅是獲得一些問題的現成答案。
3.以小結的形式,對教材某部分進行總結。教師指導學生對指定的內容談自己的認識,或是得到的啟示,也可以是一些疑問,等等。例如,對學習過的一個單元進行小結,或對剛學過的某一問題寫總結語,學生都養成這樣的習慣思考:我認識到___,我認為___,我懂得了___,等等。
4.用小論文或短文的方式,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新教材提倡探究性學習,最終的學習成果多是通過文字材料來表現的,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對學生也是很適合的。在教學中,我也嘗試用它來展示學生的能力,例如,我曾經讓學生先后寫過《北京人的一天》《我眼中的武則天》《話說運河》《給日本中學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殺不能忘記》《科技革命利弊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