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榆+徐輝
摘 要:生態循環農業通過對資源的協調、高效利用,將傳統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實現廢棄物零排放和資源循環利用的良性生態循環。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的生態循環農業在取得一定發展成果的同時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在分析現狀、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通過對以色列、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發展經驗的比較研究,針對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黑龍江省;產業鏈延伸
一、循環農業的內涵與特點
生態循環農業是指從系統論和經濟學原理出發,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組織農業生產,通過對農業生產環境、可利用資源和經濟的有機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的一種農業經濟發展形態。
生態循環農業強調循環的重要性,與傳統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廢棄物”這一粗放、單一甚至存在環境破壞性的經濟模式相比,生態循環農業強調農業發展應當注重生態效應,通過變廢為寶的方式建立“生產資料-農產品-廢棄物-廢物再利用”這一高效循環機制,形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形式。與傳統小農經濟相比,循環農業是技術主導型農業發展模式。
二、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是我國農業資源大省,耕地、森林、草地、水利資源豐富,在全國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近年來黑龍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的大力推進以及政策保障體系的日趨完善,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腳步正在逐步加快。
從模式上看,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模式主要包括(1)以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為代表的廢棄物綜合利用發展模式;(2)以“養豬-沼氣存儲-廁所-日光室”為代表的農牧結合發展模式;(3)初級農產品種養與工業加工相結合的模式。
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從發展理念和發展重點上看,黑龍江省根據國務院相關指導精神,積極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建設,目前的發展重點是以生物肥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的載體,在確保戰略農產品供應的基礎上減少農藥和工業化肥的使用,打造適合黑龍江省情的循環農業生態圈。同時,黑龍江省開展了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在能源節約、廢棄物再利用、經濟產值和生態保護等四個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與此同時,黑龍江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點:首先,目前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仍為政府主導推動,由于宣傳不到位、傳統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加之缺乏應有的激勵措施,導致農民生態農業意識淡薄。其次,受制于技術的研發推廣力度不足以及工業農業之間原本的行業隔閡,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大量水資源浪費、濫用農藥、工業化肥和廢棄物回收率低的情況。再次,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投入仍待加強,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資金缺乏、投入結構不合理從而影響技術研發、產業完善等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狀況。最后,相關政策法律與服務體系尚未健全。目前,黑龍江省仍然處于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探索期,未能制定科學有效的實施細則和與之配套的監督激勵制度。
三、國外循環農業發展經驗借鑒與啟示
1.以色列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地處地中海西岸的以色列土地資源貧乏且常年干旱缺水。惡劣的自然環境催生了以色列以科技創新為推動的生態循環農業,主要包括在55%的土地上實施了高科技節水灌溉技術、無土栽培的技術研發和推廣。
縱觀以色列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背后的技術創新功不可沒。多年來,以色列探索出了一套從政府支持到高校科研再到實踐推廣完備的生態循環技術研發與推廣體系,直接轉變了以色列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形成了優質高效、精耕細作的新型集約化的現代農業。
2.美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美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建設思路是采用科學輪種保持土壤肥沃,從而減少農藥化肥的濫用,同時通過農牧業的深度結合產生共生,建立大農業內部的循環鏈條,獲取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
3.日本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日本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圍繞著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日本構建了從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法、大類管理的綜合法以及具體農產品相關的細則這三個層次、從宏觀到具體、囊括了各行各業廢物回收細則等生態循環內容的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日本以有機綠色農業為切入點大力推動循環農業的發展并為此建立了一套科學的有機農業評價體系,將農作物的從種養到最終作為產生品出售的整個環節納入評價考核體系之中,保障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質量。
通過對以色列、美國和日本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建設經驗的探討,對比黑龍江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總結出以下幾點借鑒之處。(1)技術創新是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黑龍江省應當借鑒國外積累的先進經驗,通過加大技術研發的推廣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2)搭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產業鏈是循環農業的關鍵,黑龍江省應當在遵循農業規律的前提下構建更為科學、與生態更為融合的農業產業鏈條。(3)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投入的支持,黑龍江省應拓寬資金渠道,提高資金投入。(4)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黑龍江應著手構建與循環農業發展相關的法規和細則以及相關評價標準和激勵措施。
四、黑龍江省循環農業的對策建議
在分析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經驗的啟示,本文提出了以下發展建議。
首先是樹立生態環境理念,一是通過講座、培訓等多種方式開展化肥化學農藥雙減、秸稈、生活垃圾再利用制造生物肥料的宣傳。二是政府可采取轉移支付和投資優惠政策等方式對開展復合肥生態農業建設的農村和農民進行補貼,解決生態農業初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長的問題。
其次,從技術和產業鏈兩個角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黑龍江省應當科學整合農戶資源、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等資源,推動生物復合肥、沼氣生產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另一方面,圍繞戰略作物和優勢作物進行產業鏈延伸,搭建一個“作物種植-秸稈腐熟-生物肥-再種植”的循環農業生態閉環。
再次,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資金投入的保障可以從政府出資、社會資本投資和資金運用三個方面開展。政府層面可以利用轉移支付、稅收優惠、專項基金等方式支持科研和農民初始資金投入。同時可以將農村沼氣能源、秸稈腐熟生產復合肥等技術較為成熟的項目對社會開放以吸引資本。此外,最終還要依靠生態循環農業本身經濟效益的提高分擔其成本。
最后,可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針對生態循環農業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一方面,既要從生態農業整體出發出臺一系列綜合性較強的法規,又要針對諸如生態肥料項目等具體問題制定指導性、評價性較強的細則。另一方面,在出臺多層次規章制度的基礎上,要制定具有實踐意義的評價體系和與之配套設施的獎懲體系,共同保障生態循環農業沿著正確的方向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齊禹,張永春.生態農業良性循環鏈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05):284-285.
[2]楚云菲,李娜.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探析[J].創新科技,2015,(03):20-22.
[3]宋喜斌.以色列節水農業對中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05):56-58.
作者簡介:楊榆(1982-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商業大學MBA、MPA教育中心2015級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項目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