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資本市場逐漸完善,資金在銀行體系外流通的金融脫媒現象開始出現。本文通過對金融脫媒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分析,得出金融脫媒現象會在我國長期存在的結論,同時提出了銀行轉變經營模式的建議。金融脫媒既會對銀行傳統盈利模式造成沖擊,又會使銀行的流動性受到影響,但同時也為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提供了機遇。
關鍵詞:金融脫媒;商業銀行;經營模式
一、金融脫媒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脫媒現象開始在我國出現,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商業銀行在經營模式,產品創新,經營方向等方面受到了沖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不斷提高
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可以在直觀上體現金融脫媒的程度。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斷提高。以工商銀行為例,從2006年到2016年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絕對增長速度很快,2016年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比2006年增長了近六倍。2013年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利潤的比重第一次超過傳統業務收入所占比重。這說明銀行中間業務較之傳統業務發展迅速,也反映出金融脫媒的不斷深化。
2.資本市場發展迅速,投融資方式改變
這些年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速度較快,直接融資規模增長迅速。居民可以選擇的投資方式更加豐富,根據其收入狀況和風險偏好,居民可以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選擇比銀行存款收益更高的投資方式。企業更多選擇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可以尋求更低成本的個性化融資方式,提高融資效率。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使銀行在存款和貸款兩個方向上受到影響,金融脫媒在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對銀行產生影響。
3.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平衡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存款業務,其中居民存款占主要,資金的運用主要是發放貸款。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比較穩定,相對于存款業務,貸款業務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體現了金融脫媒對傳統業務的影響,一方面,金融脫媒使企業融資方式更加豐富,在市場作用下,企業融資會繞開銀行這個信用中介,尋求更加高效的融資方式,從而使銀行貸款業務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從商業銀行負債角度來看,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增長動力不足,表明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其他投資工具,商業銀行負債方脫媒開始顯現并逐步深化。資產方和負債方的脫媒使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出現了不平衡現象。
二、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
1.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表內業務的影響
在我國信貸主要集中于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的利潤又來源于存貸利差。然而,金融脫媒現象的出現,使得大量資金脫離商業銀行這個媒介,直接進入金融市場,銀行體系外的投資和融資行為活躍。因此,金融脫媒沖擊了商業銀行的傳統的盈利模式,其表內業務受到挑戰。
(1)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表內資產業務的影響
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資產方的貸款業務影響最大。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的貸款主要流向那些實力強大,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大中型企業,以此來減小信用風險,保障收益。但是,金融脫媒現象出現,脫媒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使銀行的利潤空間縮小,社會總體財富規模一定的條件下,脫媒資金從銀行系統流向金融市場,必然會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
(2)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表內負債業務的影響
金融脫媒對于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首先,金融脫媒使得金融市場的發展呈現出多層次化,銀行存款被分流到其它的投資渠道中去。在銀行流失的存款中,居民的儲蓄存款占了很大一部分,選擇投資股票、基金、債券、保險等其它投資工具的居民越來越多。其次,金融脫媒使銀行同業存款的規模擴大。資本市場越發展,以金融機構同業存款的形式存入商業銀行的存款規模越大,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脫媒會使商業銀行吸收的同業存款增加,對商業銀行的表內負債業務產生有利的影響。
2.金融脫媒為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發展帶來的機遇
盡管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銀行仍然發揮著金融體系的結算中介功能,資金只是以不同的形式運行在銀行體系內,如果銀行能充分利用好這部分資金,銀行會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提高盈利能力。此外,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會使其交易量會不斷變大,資金的流動速度會提高,資金流向也會更加復雜,因此企業現金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凸顯。而現金資產的管理是銀行的強項,銀行可以對企業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從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
3.金融脫媒促進銀行提高創新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金融脫媒在一定程度上給銀行經營帶來壓力,面對這種壓力,銀行更有了創新的動力。在業務上,商業銀行提高業務創新能力,不斷提供有別于傳統業務的新型業務,豐富業務品種、提高業務品質成為銀行業務發展的重點;在服務上,商業銀行更加注重客戶體驗,提高自身精準服務的水平,為客戶定制個性化服務策略成為商業銀行創新服務模式的主要趨勢。
金融脫媒還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脫媒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銀行的資金,資金來源減少與期限的不匹配使銀行面臨更大的流動性風險;同時,面對金融脫媒的壓力,商業銀行尋求新的客戶資源,中小企業成為其發放貸款的重點,而中小企業相對于大型優質企業的信用風險較高,因此使銀行面臨更高的信用風險;金融脫媒現象的產生意味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迅速,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越大,因此銀行面臨更高的市場風險。
三、促進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的建議
1.開發新的金融服務對象
在金融脫媒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應該更多開發中小企業客戶資源。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遠低于大型優質企業,其融資方式主要還是集中在通過商業銀行融資的間接融資方式,因此,銀行在維護大型客戶資源的同時,也應積極開發中小企業客戶,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2.增加中間業務在總業務中的比重
金融脫媒使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價格策略爭奪金融市場上的資源并不是明智之選,銀行只有轉變經營模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彌補傳統業務萎縮帶來的損失,同時轉變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在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參與資本市場,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資本市場這個重要的平臺,因此商業銀行應將發展中間業務與參與資本市場相結合,積極利用資本市場這個廣闊的平臺,為客戶提供更高質量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3.積極發展零售銀行業務
在金融脫媒的壓力下,商業銀行只有提高自身服務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才能開發新的客戶群。個性化服務是商業銀行未來提供服務的方向,也是零售銀行業務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多家銀行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都已將零售銀行業務作為業務創新的重點,積極創新營銷模式,加深對客戶需求的了解,為客戶訂制個性化的服務方案,提高為客戶服務的水平。零售銀行業務受金融脫媒的影響較小,同時還可作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今后商業銀行應提高對零售銀行業務的重視程度。
4.增強創新能力的同時注重風險管理
面對金融脫媒帶來的壓力,商業銀行在深化改革的同時也積極提高創新能力。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風險會相伴而來,在金融脫媒的背景下,這種風險容易被擴大和傳播。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創新的同時,應當注重防范風險,同時應該適當對創新幅度進行控制。
此外,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已經進入了轉型期,商業銀行在進行業務創新和改革的同時要注重對風險的管控,完善銀行內部風險管理體系,控制創新的程度,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總之,商業銀行應該開展多元化經營,同時應該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保證銀行平穩高效運行,順利實現轉型。
參考文獻:
[1]錢偉,曹森,姜聰.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J].浙江金融,2014,17:26-28.
[2]章洪量,封思賢.金融脫媒對我國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5,01:16-18.
作者簡介:劉思遠(1992.02-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河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