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在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金融也會出現區別于以往的新特征,形成金融生態新常態。銀行作為金融系統的重要主體,金融生態的新常態必然會對商業銀行業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根據金融生態新常態的形勢需要做全方位調整,力促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就是適應金融生態新常態的重要舉措。該舉措助力銀行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金融供給質量,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本文通過對金融生態新常態進行探討,進而分析金融生態新常態對銀行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結合供給側改革的思路,提出銀行業金融生態新常態下,銀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的新戰略措施。
關鍵詞:金融生態;新常態;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
一、引言
自“新常態”的論述提出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呈現著一種轉型升級的態勢。金融是經濟的核心。經濟的健康發展,以金融系統的良性運轉為前提。金融生態是個仿生概念。周小川(2004)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首次提出了“金融生態”的概念,指出用生態學方法來考察金融業運行的外部環境的新視角。徐諾金(2005)將金融生態概括為“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此外,易憲容(2005)、鄒平座(2005)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從各自的角度闡明了金融生態的概念。
基于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我國金融生態系統逐漸呈現出多種全新特征,形成金融生態新常態。經濟新常態必然導致金融新常態,同樣會催生銀行業的新常態。隨著粗放型經濟模式退出,金融生態新常態下銀行需要積極轉型創新,尋求新的盈利點已是迫在眉睫。銀行需要主動適應“新常態”的發展變化和需要,而力促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則是適應金融生態新常態的重要手段。這一舉措旨在提升銀行經營效率和供給質量,助力銀行服務經濟新常態。
二、金融生態新常態概述
1.金融生態新常態
李揚(2005)認為金融體系的運行受到所處基本環境要素、要素的構成及變化以及主體行為異化的綜合影響。當這些影響因素受到的沖擊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打破舊有平衡,導致整個金融生態系統均衡狀態演變,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調整后形成全新的均衡金融生態系統。新常態下的均衡金融生態系統就構成了金融生態新常態。
2.金融生態新常態的基本特征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引致金融生態轉變,表現出如下的新常態。
(1)金融市場風險加大,金融業增速回落。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經濟增速放緩使得以往擴張期積累的風險集中暴露,金融風險增大,金融業的業績受到沖擊,風險管理面臨更大的壓力。
(2)金融結構優化升級,金融生態改善。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分化,資金的流向也會改變。通過完善金融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不同的經濟主體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促進金融業態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推進催生新的金融業態,形成更豐富的金融市場體系。此外,利率市場化和匯率的市場化波動也將成為一種“新常態”,有助于提升金融生態的內在活力,促進金融生態改善。
(3)創新成為金融發展的新動能。過去經濟粗放式的擴張模式,影響了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在新常態的背景下,金融業必須根據新常態的要求,全面調整發展戰略,堅持內涵式發展,重視金融創新,才能取得發展的內生動能,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生存空間。
三、金融生態新常態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金融生態新常態對銀行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風險管理模式發生變化
經濟擴張時期,企事業單位發展態勢良好,商業銀行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來經營風險低、盈利高的業務,在這種背景下銀行風險偏好有可生存的土壤,因此多采用的是單線被動式的風險管理方式。而在“新常態”下,經濟下行,企業處境更加困難,商業銀行基于風險厭惡理念的風險管理模式將嚴重限制其業務發展。因此,在新常態下,商業銀行需要轉變觀念和思路,從風險的厭惡型轉變為主動經營型,推進風險管理模式轉型。
2.業務結構調整要求發生變化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必然加快金融領域結構轉型的步伐,銀行傳統的業務結構越來越不適應經濟轉型的發展要求。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以及科技金融的都促使商業銀行盡快調整傳統業務結構。利率市場化下,銀行的息差盈利模式將不可持續,單一的存貸款業務結構急需調整。直接融資體系的完善,不斷推進金融脫媒走向成熟,蠶食商業銀行的業務領域。互聯網金融運用金融科技更加高效、便捷地開展各類金融業務,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渠道造成沖擊。
3.銀行業競爭將更為激烈
一是銀行進入低盈利階段。各項收益受阻,而各類經營成本持續上升。二是金融體系主體將更為多元化。一方面資本市場多層次的發展將提升直接融資的占比,縮減銀行貸款規模;另一方面,非銀金融機構發展,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傳統中間業務的收入。
四、金融生態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戰略
商業銀行的供給側改革是金融生態新常態環境下落實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重要內容。通過變革過去粗放的經營方式,以領先的科技和創新性產品為發展依托,培育獨特而面向新形勢的企業形象和金融文化,實施以金融創新為核心的改革,是商業銀行適應金融生態新常態的重要舉措。商業銀行業推進供給側改革,要充分理解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內涵,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準繩,致力于提升商業銀行管理效率和金融供給質量。
1.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運用先進的運營理念和融資工具,減少資金成本,滿足降杠桿和控風險的改革要求。引導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所倡導的小微企業和引領未來的創新企業流動,伴隨著所支持企業的成長而發展。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和文化金融,促進普惠金融,引導金融資源向高效領域流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2.挖掘新常態下客戶新需求,提高金融創新能力。挖掘新階段客戶的新需求,創造性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產品鏈,滿足高層、高階的金融需求。加快建立綜合性金融系統,重視金融科技,增強使用互聯網和金融數據挖掘的能力,創建領先的服務平臺,改善客戶體驗,提升服務水平,打造基于內涵的核心競爭力。
3.把握新機遇,拓展業務發展新領域。一是依托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把握新機遇,拓展海外跨境金融業務。二是更加關注普惠金融,服務創新驅動戰略。“雙創”驅動下,大批小微企業蓬勃發展,市場潛力巨大。三是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消費新常態蘊含著大量高頻消費信貸需求,應成為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四是老齡化社會所衍生的養老金融可以為老年人提供財富管理服務,以保障未來生活。
4.持續提高銀行的運營管理水平,構建強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統,促進商業銀行改革進程。主動擁抱科技金融浪潮,引進高層次專業化人才,尤其是聚集具有豐富行業工作經驗的尖端人才,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優化營銷服務框架和管理機制,籌劃強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統。
參考文獻:
[1]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2).
[2]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12-17.
[3]蘇寧.優化金融環境 改善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5-7-13.
[4]韓松.供給側改革與銀行資產管理[J].中國金融,2016,(1):47-49.
[5]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6]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12-17.
[7]王佳寧,盛朝迅.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改革,2016,(1):35-51.
[8]曾剛.商業銀行加快轉型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銀行業,2016,(2):44-45.
[9]周助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發展與金融,2016,(1):30-34.
[10]李揚,王國剛,劉熠輝.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穆懷朋.改善金融生態推動金融市場發展[N].金融時報,2005-7-19.
作者簡介:馬子喻(1990.06- ),女,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