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國紛紛鼓勵金融創新,而大量的金融創新帶來了金融市場的非均衡且這種非均衡突破了相對小的范圍、擴展到了更大的范圍,造成了整個金融市場的失靈,金融資源配置無法達到帕累托最優效率。本文試圖給予金融外部性一個清晰的歸納,理清金融外部性的定義與結構,重點分析金融創新造成的負外部性及金融集聚帶來的正外部性,為國內學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解決金融外部性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完善金融制度和功能,促進金融穩定。
關鍵詞:金融外部性;帕累托效率最優;金融創新;金融集聚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國紛紛鼓勵金融創新,而大量的金融創新帶來了金融市場的非均衡且這種非均衡突破了相對小的范圍、擴展到了更大的范圍,造成了整個金融市場的失靈,金融資源配置無法達到帕累托最優效率。因此,2007年次貸危機發生以來,理論界與實務界對于金融市場失靈的探索從未停止。研究發現,造成金融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發展過程中金融創新造成金融外部性潛在收益或潛在損失的變動,無論是金融正外部性還是金融負外部性,都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對于金融創新外部性的認識顯得異常重要。然而,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關于外部性的概念至今沒有明確定義,以致于對于金融外部性的定義與類型劃分仍然不明確。本文嘗試對金融外部性的主要的理論文獻和經驗研究給予歸納與梳理,在既有的文獻情況下,本文試圖給予金融外部性一個清晰的歸納,重點分析金融創新造成的負外部性及金融集聚帶來的正外部性,為國內學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解決金融外部性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促進金融健康穩定協調發展。
二、外部性
1.外部性定義
關于外部性的定義,在理論界,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未達成一致,其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外部性”與“外部經濟”的區別,“外部性”的邊界劃分等問題上。希托夫斯基(TiborScitovsky)把外部性概念看作是經濟學文獻中最難捉摸的概念之一,外部性概念大致可以劃分以下三個階段。
(1)外部性理論提出最早追溯與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在追求本身利益時,常常促進社會的利益”。一般認為,“劍橋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Marshall,1890)首次提出外部性概念及“外部經濟”和“內部經濟”這一對概念。
(2)在此之后,福利經濟學創始人庇古(Pigou)、芝加哥經濟學派創始人富蘭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經濟學家鮑莫爾(Baumol)、薩繆爾森(Samuelson)、道格拉斯(Douglas)、公共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Buchanan)、經濟學家米德(Meade)、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科斯(Coase)都曾對“外部性”問題進行了探索。庇古將創新提出了“社會凈邊際產品”和”私人凈邊際產品”這兩個重要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將“外部性”解釋為“某人A在向某人B提供已經給予支付的某種服務,也對其他人提供了服務,未能從收益方獲得支付,也未對受損方作出補償”。米德(Meade)認為外部經濟或者不經濟是將可以察覺的利益或者可以察覺的損害加于某個人或某些人,而這些人并沒有決策權。布坎南與米德對“外部性”的認識大體一致,同時,布坎南和斯圖布爾賓(Stubblebine)給出了外部性的形式化描述:Fj=Fj(X1j,X2j,…,Xnj,Xmk),j≠k,這里j和k是指不同的個人(或廠商),Fj表示j的福利函數,Xi(i=1,2,…,n,m)是指經濟活動。科斯與鮑莫爾討論了交易成本、產權與外部性內在化問題,科斯通過例子分析了“外部性”。與此同時,奈特認為“外部不經濟”的原因是稀缺資源缺乏產權界定,道格拉斯認為外部性是“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沒有他們許可的情況下獲得或者承受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薩繆爾森認為“當生產或消費對其他人產生附帶的成本或效益時,外部經濟效果便產生了;也就是說,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產生這種影響的人并沒有因此而付出代價或報酬;更為確切的說,外部經濟效果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福利所產生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并沒有從貨幣或市場交易中反應出來。”
(3)現代經濟學對“外部性”也進行了定義,《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給出的定義為“外在經濟”(不經濟)或生產中的正的(負的)外在效應,是一個生產者的產出或投入對另一個生產者的不付代價的副作用。“平狄克(Pindyck)在《微觀經濟學》中指出:“外部性是并不直接反映在市場中的生產和消費效應,它是市場失靈的主要來源”。
2.外部性的分類
由于外部性概念模糊,眾說紛紜,在討論外部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常將“外部性”進行分類以此來進行相關探索。
庇古與馬歇爾相結合,按照外部性結果接受者的成本一收益情況進行區分,將其區分為“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在下面金融外部性的綜述中,我們運用這種分類方法對金融外部性進行重點歸納;胡石清,烏家培(2011)按照“外部性”邊界,將“外部性”定義劃分為三類,“科斯外部性”、“馬歇爾外部性”、“庇古外部性”;瓦伊納(Huayna1931)按照外部性是否對社會總產出這一真實變量具有影響,將外部性劃分為“技術外部性”、“貨幣外部性”;同時,外部性還可以分類為“帕累托相關的外部性”與“帕累托不相關的外部性”,“公共外部性”與“私人外部性”,“生產外部性”與“消費外部性”等。
三、金融外部性
目前,金融已成為經濟的核心,在金融市場中,普遍存在外部性問題。金融服務不僅具有消費不影響他人的較弱非排他性,而且金融服務固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其競爭性也很弱,由此,金融服務可以劃分為準公共物品。同時,金融具有特殊的脆弱性以及弱有效性特征,因此,金融具有外部性。隨著金融工具創新的浪潮及互聯網金融侵占市場、金融集聚中區塊鏈技術的探索,創新經濟帶來的外部性尤為顯著,總結分析創新經濟中金融創新與外部性的關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金融外部性定義
“金融外部性”概念早在20世界30年代年提出,瓦伊納(Viner)(1931)把產業與其廠商之間或廠商之間的價格效應稱為金錢外部性(Peeuniary Extemalities),也譯為金融外部性。Emiel Maasland和Sander Onderstal(2002)提及了金融外部性的概念。他們指出拍賣中的失敗者會直接或間接地從支付高價的勝出者身上獲益。現實中,拍賣行為并非孤立的博弈,勝出者和失敗者將在拍賣后繼續競爭,支付高價的勝出者將會在以后的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現有文獻中,對金融外部性界定比較完整地為吳競擇(2001),其認為“金融外部性是金融行為中的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向第三方溢出的外部經濟效應。當金融行為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時,私人收益大于社會收益,產生金融負外部性;反之,當金融行為的私人成本高于社會成本時,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就形成金融正外部性。”吳競擇(2003)對金融外部性進行了更形象的描述,他以銀行機構為例。
2.金融外部性研究
國內研究金融外部性的文獻并不多,較早正式研究金融外部性的是徐聯初(2000),他從存款人擠提存款而對其它存款人產生的外部性問題和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金融機構間競爭的金融外部性兩個角度來解釋金融市場為什么需要中央銀行監管的問題。紀玉山、王倩(2003)分析了網絡金融活動中存在的外部性與市場效率問題,從供給方面分析了網絡支付體系中支付服務用戶者間的效用是相互影響的,又從需求方面分析了網絡金融服務用戶間相互依存的消費需求會使得網絡金融市場發育不足,從而造成福利損失。王都富、劉好詢(2006)從金融外部性視角分析不良資產與金融脆弱性,提出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資產反彈。毛小紅(2011)從外部性視角探討了存款保險制度作為解決金融負外部性的方案可行性,其認為存款保險制度也會引發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委托代理問題,政府要合理設計存款保險制度。白欽先,主父海英(2011)從房地產金融外部性角度分析高房價的原因,并提出政府應當通過控制房價與合理調控緩解房地產負外部性影響。薛昊旸(2013)從系統性金融風險角度分析了正負兩方面外部性的作用機制和宏觀效應,研究發現負外部性加大了整個金融體系的邊際成本、政府和納稅人的負擔,而且會快速傳遞到宏觀經濟體系。
3.金融創新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相比也是是市場資源配置不當的一種表現,當私人成本高于社會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時,就形成了正外部性。金融的快速發展,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有利于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此為創新經濟中金融正外部性。胡國(2009)以金融合作角度研究金融的正外部性,他認為金融合作提升了金融業綜合服務功能和服務效率,金融合作行為中的合作雙方的收益向第三方溢出,產生正的外部經濟效應。進一步,我們認為合作是一種對資源的集聚過程,所以國內學者從金融集聚角度分析其帶來的正外部性。孫志紅、王亞青(2017)認為金融集聚,提高金融機構間的合作效率,金融集聚對于空間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正向溢出效應,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王仁祥、白旻(2017)認為金融集聚有效的提高了科技創新效率。李雪濤、嚴龍茂(2016)則認為金融集聚帶來的技術創新帶動了企業轉型升級。李政道、任曉聰(2016)則從區塊鏈技術在金融中應用介紹技術創新帶來的創新經濟對我國經濟的正外部性,其將有利于金融市場穩定。
4.金融集聚負外部性
當金融行為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時,私人收益大于社會收益,產生金融負外部性。主婦海英(2010),完整地對金融外部性進行了闡述。其縱向深入深刻的研究了不同路徑依賴下的金融外部性,包括“金融創新——金融負外部性動態路徑模型”,對金融市場上政府行為的外部性、金融監管邊界界定提供理論支撐。我們認為金融創新是造成創新經濟的負外部性的重要原因,金融創新造成市場非均衡,不利于資源有效配置。以近來發展迅速的互聯網金融為例,劉芬華、吳非、李華民(2016)以P2P網貸平臺這一新型金融創新為例研究金融創新造成的泡沫風險的衍生,這一創新的應用改變了金融資本循環形式和周轉規律,但是營運而生的也是金融風險的產生。本文認為這一互聯網金融創新擠占原有傳統金融機構收益份額,其應有的狀態與現有狀態發展不吻合都造成了一定的負外部性,不利于金融市場穩定發展。
四、總結
本文從外部性的定義與分類出發,歸納總結了我國近十五年研究金融外部性的文獻,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創新經濟中金融創新的外部性。從上述文獻綜述情況來看,第一,國內對于研究金融外部性的領域寬泛,涉及金融多個領域;第二,國內學者在研究金融外部性時,多從金融正外部性與金融負外部性兩個方面出發;第三,學者們總體認為,金融負外部性產生的原因是由于金融本身的脆弱性以及近些年不斷發展的金融創新,學者對于金融負外部性的研究也多從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出發。第四,金融集聚的資源外溢效應是金融正外部性的重要表現。
通過文獻梳理,文獻在認識上仍然存在局限,這集中表現在如下幾點:第一,盡管學術界對于金融外部性的定義的認識基本一致,但是外部性的概念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金融外部性的界定,給予一個更加準確公認的定義;第二,在創新經濟金融外部性的認知過程中,既有文獻更多的從結合金融領域研究金融正外部性或金融負外部性,而很少的結合兩點從權衡金融正負外部性進行研究;第三,現有的文獻更多的關注創新經濟中金融外部性的理論研究,而很少的文獻關注創新經濟中金融外部性的實證研究;第四,現有文獻很少從金融外部性內部化角度出發,為政府提出合理的解決建議,因而,如何解決金融外部性內部化仍是未來探索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參考文獻:
[1]Tibo Scitovsky.Two Concepts of External Economic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4,62(2):143-146.
[2]亞當.斯密.國富論[M].郭大力,王亞南譯.譯林出版社,2011.
[3]韓峰,柯善咨.追蹤我國制造業集聚的空間來源:基于馬歇爾外部性與新經濟地理的綜合視角[J].管理世界,2012,(10):55-70.
[4]庇古.福利經濟學[M].金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02-112,135,142-143,149,151-152.
[5]王冰,楊虎濤.論正外部性內在化的途徑與績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內在化理論比較[J].東南學術,2002,(06):158-165.
[6]李世涌,朱東愷,陳兆開.外部性理論及其內部化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07,(31):117-119.
[7]王雪青,李寶龍,范志清.監理的外部性分析[J].軟科學,2010,(07):6-8.
[8]P.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Vol.36,No.4(1954),pp.387389.
[9]約翰.伊特韋爾,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三卷)[M].陳岱孫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10]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中文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481-513.
[11]胡石清,烏家培.外部性的本質與分類[J].當代財經,2011,(10):5-14.
[12]J.Viner:Cost Curvesand Supply Curves[J].Zeitschrift fiir Nationalokonomie,1932,3(1):23-46.
[13]J.M.Buchanan.Public Goods in Theory and Practice:A Note on the Minasian-Samuelson Discussio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0(1967),193-197.
[14]吳競擇.金融外部性與金融制度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8.
[15]吳競擇.金融外部性的性質[J].華南金融研究,2001,(03):7-10.
[16]徐聯初.金融外部性問題與中央銀行監管的理論基礎[J].武漢金融,2000,(01):13-16.
[17]紀玉山,王倩.網絡金融活動中的外部性及其引發的政策思考[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01):96-100.
[18]王都富,劉妤洵.從金融外部性視角分析不良資產與金融脆弱性[J].金融論壇,2006,(05):15-19.
[19]小紅.基于金融外部性視角下銀行風險與存款保險制度研究[J].企業導報,2011,(20):31-33.
[20]白欽先,主父海英.我國房地產業的金融負外部性考察[J].經濟評論,2011,(06):97-103.
[21]薛昊旸.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外部性及其宏觀效應研究[J].經濟問題,2013,(07):44-50.
[22]胡國.金融合作的正外部性、形成機理及其創新實踐研究[J].浙江金融,2013,(07):29-32+51.
[23]孫志紅,王亞青.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基于西北五省數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02):108-118.
[24]王仁祥,白旻.金融集聚能夠提升科技創新效率么?--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問題探索,2017,(01):139-148.
[25]李雪濤,嚴龍茂.金融集聚、研發創新與民營制造企業成長[J].財會月刊,2016,(05):91-95.
[26]李政道,任曉聰.區塊鏈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探析及未來展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10):75-78.
[27]主父海英.金融負外部性研究[C].遼寧大學,2010.
[28]劉芬華,吳非,李華民.互聯網金融:創新金融體征、泡沫風險衍生與規制邏輯[J].經濟學家,2016,(06):35-42.
作者簡介:成哲(1993.06- ),女,漢族,山東省淄博人,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虛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