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強
[摘 要]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當施教者的教師以審美的方式向受教者學生呈現審美對象,使學生的內心產生美的愉悅和享受,從而陶冶身心,啟迪智慧。具體而言,語文教育的審美教育就是教師按照一定的審美意識,實施美的教學藝術和技巧,對學生施加審美影響,從而開啟其內在情智,激發其學習興趣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語言;美育教學
美育對促進人的發展有著德育、智育、體育不能替代的作用。高中語文的特點是人文性強,它對培養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具有其他任何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教學是生活教育,是審美教育,我們應教會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創造生活應有的美。語文教材是很好的美育載體,我們應充分利用它來提高學生的美學修養。以美育為方式,有效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一、感受美的形象
詩歌中美麗的自然風光、鮮明的人物形象,俯拾皆是。譬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西湖,“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山野;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歌“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的李大釗,大義凜然的譚嗣同,為科學奮斗終生的竺可楨等,無不是讓人讀后動容的形象。
要讓學生很好地感受這些美的形象,首先要讓學生感同身受詩歌創作者當時所處的情境,而“美讀”就派上了用場。只有教師深情朗誦,透過語言文字,感知事物的表象,才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知覺。
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朗誦,積極捕捉詩歌的語言信息,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自己的領悟。如教讀《茶館》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諧音雙關的語言,感受他凄涼和不滿的形象;吳祥子“你聰明,還能把那點意思鬧成不好意思嗎”所表現出的無恥地痞流氓無賴的形象漸趨明晰。
從花紅柳綠的勃勃之春(《春》)到晴暖溫馨的濟南之冬(《濟南的冬》),從奔騰不息的長江三峽(《三峽》)到恬靜素雅的北國風光(《沁園春·雪》),更是教師和學生放聲朗誦的大好時機,在朗讀中,學生有了美的感受和啟迪,很快進入了情境。
二、強化美的感染力
美的體會需要以情感為載體,在教學中若以情感作為紐帶,讓師生達到強烈共鳴,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內涵,以達到美與情的合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各種手段,創造一種和諧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
如教《雨霖鈴》時,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渲染了男女惜別場景,引發滔滔思念。那如何讓學生體會這種傷離別的情境?此時,可以進行角色模擬。抓住“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這一系列的動作表情的詞,學生做到位了,加之教師情景的創設,自然能理解離別的傷感之情了。
對于感染力的創設不應該拘泥于只再現文本中的情境,人的審美,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的,審美主體不同,審美感受就不同,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更應該重視情感的誘導,調動學生豐富的聯想,創設一種與被感知對象相似的教學情境。
比如,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文字很優美、清新、動人。作者通過一系列的景物來描寫自己的山上小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想象:“山上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條類似泰順山區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面臨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讓學生隨著文章提供的意向展開聯想,具體感知情境,這樣就容易將學生帶入文本創設的意境之中,學生能較自然地獲得審美感受。
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多種途徑,如圖片、音樂、電影、錄像等,將學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發他們的情感,使學生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審美能力,這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三、品味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難寫之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當地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詩歌,是作者強烈情感的外現。鐘嶸在《詩品》中說:“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然而本詩的情感流露是通過意象構成的圖景傳達給讀者,于是形成了該詩的意境。意境是情景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或氛圍。王夫之曾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句話道出了情與景是意境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時也說明了意境美的生成條件便是情與景的相渾融與契合。好詩就是情景結合的典范,涉及到該詩則是它的意境美。
關于意境的概念較專業化,學生可能不明白,我便從意境的組成要素著眼,先講以情取勝和以景見長的詩歌。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眲撟髡咄ㄟ^外界景物來傳達對人生哲理的感悟之情。又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借新奇的想象和比喻,描繪春柳,描繪春天特殊之景,在寫景和抒情的同時,體現出意境之美。詩作中成就最高的應為情與景妙合而成的,于是我以李白《贈汪倫》為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講述桃花潭邊汪倫踏歌為作者送行的場面,其中蘊含著李白對汪倫的難舍之情,也傳達出汪倫對李白質樸獨特的惜別方式。成功的詩歌意境如宋代詩人梅圣俞說的“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亦即寫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在講解了三首詩后,回到原詩,同學們便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認識。根據情與景結合的意境美,許多同學從作者描繪的圖景――茫茫水天交接之處,一葉孤舟逆著西沉的落日,緩緩駛向繁花似錦的揚州,黃鶴樓上空留下作者凝望水天之際依依惜別的身影……體昧出詩人送別而生的淡淡愁思與惜別之后的孤獨感。
美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只有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更新教學理念,才能在實施美育過程中做到得心應手。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認真研究美育,把它正確地運用到教學中,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