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物理學科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教育,以及美育教育,是物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本文結合中學物理教學實際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中學物理教學;德育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既是對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要求,又是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神圣責任。每位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學科素養,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
做為一名中學物理教師,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做好“立德樹人”,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在學科知識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通過對學生心理、思想、行為的教育和培養,滲透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教育,以及美育教育,是物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每堂課都應貫穿兩條主線,一是啟迪智慧,發展能力;二是陶冶情操,發展正常的情趣。這就要求物理教師要有意識地在物理教學中把德育和美育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堅持辨證唯物主義,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態度,樹立正確的“三觀”
1.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很多學生對“場”、“光”都沒有質量,而且“場”也看不見摸不著,卻是一種物質這一概念很難理解。教學中就用到哲學上的物質的概念“所謂物質是指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應的一種客觀實在”,物質不一定要有質量,也不一定要可見、可觸摸,只要可反應就行。收音機、電視機、移動電話等都能工作,這就是“電磁場”能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應,光更可見,所以它們是一種物質。然而歷史上提出的“熱質說”卻被焦耳的熱功當量擊敗,人們根據物質世界的陰陽理論提出的“反物質說”已被人們找到的“反氫原子”(即原子核由帶負電的“質子”組成,核外帶正電的“電子”繞核高速運轉)所證實。這些都說明了“存在第一性”的原則,我們必須尊重事實、尊重科學,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有中生無。
2.辯證法的教育及辯證思維的培養
物理學研究的物質及其運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從力、熱、電、光到原子物理,從實物到場,無不證實自然界的物質性和多種形式的運動及其規律性。力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間的吸引和排斥,正電和負電,電與磁的統一,波和粒子等等,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物態變化,從光的直進到衍射,原子核的轉變等等,都是量變到質變的實例。人們對光的本性的認識和對原子的認識發展等等,說明了否定規律的普遍價值。物理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實驗的進行也都充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因此,通過向學生揭露物理現象的過程和本來面目,闡述物理知識本身內在的辨證關系,使學生逐漸樹立起這樣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運動是物質不可分割的屬性,物質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物質運動的發展變化有它本身的規律性,這些規律性是可以逐漸被認識的,人們正是通過認識和掌握這些規律去能動地改造自然。
⑴質變量變規律:例如,在講光的衍射時,光的直進規律和光的衍射規律是物理上質的不同,這個質變是由于障礙物或者孔的尺寸這個量變引起的,當障礙物或者孔的尺寸跟光波波長相差不多時,光就發生明顯的衍射。又如在講到光的全反射時,可這樣拓寬,當光從光密媒質傳到光疏媒質,入射角由零逐漸增大時,折射角也由零逐漸增大,折射光線相應減弱,反射光線相應增強,這個階段處于量變階段,當入射角增大到臨界角時,發生了質的變化,折射光線完全消失,入射光線全部返回光密媒質,入射角由零到大于臨界角的量變,終于導致了由折射到全反射的質變,以上兩個事例都從物理學的觀點說明了各種事物的量都有一定的限度,量變超過了這個階段,事物的質就會改變,沒有一定的量變,不可能發生質變,這正是自然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量變質變規律。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靈活掌握知識,提高對為題的理解能力,而且有益于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方式。
⑵否定之否定規律:例如,人們對光的本性的認識過程,最初贊同微粒說,后來由于托馬斯·楊和菲涅耳關于光的干涉、衍射實驗的成功,戰勝了微粒說而確立了波動說,這是對前一種認識的否定。到了20世紀,愛因斯坦在光電效應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說,認為光是一個一個不連續的量子,微粒說似乎又復活了,波動說遇到了困難,這可以說是對最初認識的否定之否定。但這不是簡單地回到最初的認識,而是一種新的飛躍,在這里光子已不是經典意義的微粒。經過這種曲折過程,人們終于達到了“波粒二象性”的嶄新認識階段。通過這些事例,也可以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及愛國愛家情懷,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決心
愛國主義教育是情感教育,不是空洞口號的傳送。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地施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教育,得到感情體驗,逐漸形成忠貞不渝的信念。
結合教學內容介紹我國古代科學史上的光榮成就及對世界文明史的貢獻,培養民族自豪感;對比解放前后我國科技發展速度、宣傳我國現代科技的重大成果,增強民族自信心,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通過了解物理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中的應用,認識物理是我們解釋、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激發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和為祖國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的精神;通過介紹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的傳略、史話,激發學生樹立為科學真理、為人類進步而獻身的遠大理想。
例如講簡單機械時,介紹《天工開物》中我國勞動人民對簡單機械的發明與使用。講光的直線傳播時,介紹《墨經》中對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等光學現象的記載。講聲音的傳播及聲音發生的現象時,介紹馳名中外的北京天壇公園的三處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能夠產生非常美妙的聲音現象,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等等。通過這些事例的介紹,努力使學生了解我們祖先對物理的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講到超導問題時,介紹了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在磁懸浮列車的研究方面,我國是世界上繼德國和日本之后第三個把磁懸浮列車成功在軌道上試車運行的國家。而且我國上海的磁懸浮列車已投入了試運營階段。在講到回旋加速器這個知識上,又著重介紹了我國1989年在北京建成的正負電子對撞機,有許多外國學者都到這里來做實驗研究……。通過這些目前我國現代科學技術和物理學研究在一些方面已經接近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事跡,增強了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高一《自由落體運動》一節后面有一道題附了一則《六歲小男孩跌出四樓窗口,青工朱云華千鈞一發及時接住》報道,這道題做完后發現,要救這小男孩有0.23秒的反應時間。接下來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當時是你,你能救這位小男孩嗎?后經過小實驗測算出同學們的正常反應時間都不超過0.15秒,也就是說在當時只要奮不顧身的跑過去,每一位同學都可以救這個男孩,當得出這個結論時同學們都會心的笑了。我也笑了,因為我知道,以后萬一有一天他們遇到這類情況,至少他們肯定會去努力。從而在無形之中進行了一次樂于助人、勇于助人的教育。
三、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育
通過物理教學,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學中要培養的科學態度主要是尊重事實,嚴肅認真,按科學規律辦事的態度。要培養的科學精神主要是勇于探索和創新以及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培養的途徑一是用科學家的典型事例教育學生,二是靠教師以身作則的示范行為感染學生。
科學家的典型事例不同于空洞的口號和簡單的說教,他們的事跡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信服和認同的感情。教師根據教學進度、教材內容、學生實際介紹著名科學家,如伽利略、牛頓、安培、歐姆、法拉第等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百折不撓、刻苦鉆研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對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1.意志力培養。在講到能量守恒定律時,介紹了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用了30余年的時間,先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做了400多次實驗,最后終于用實驗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能量守恒定律。在講到歐姆定律時,又介紹了德國物理學家歐姆,他為了找出導線中電流所遵從的規律,做了大量的實驗,經過十多年的辛苦勞動,最終研究出了后來以他名字命名的歐姆定律。還有在講到電磁感應時,介紹了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他也是用了整整10年的研究時間才找出了磁生電的條件。而且他還幾次拒絕了英國女王準備授予他的爵位,甘愿做個平民科學家。通過學生們自行查閱這些科學家的生平,使他們認識到了這些科學家都具有不畏艱險,不惜生命,不慕利祿,不怕權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質,同時也明白了成功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需要有堅定的追求和堅強的意志力。
2.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例如:1911年,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他的學生玻爾卻發現這一模型與氫光譜的實驗事實不符,他否定了老師的結論,最終提出了新的玻爾模型,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得提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快”的觀點被人們奉為“真理”2000多年,伽俐略正因為敢于挑戰權威,最終得出了“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的正確結論。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向學生傳遞這一信息:某些“真理”是在一定階段、一定范疇內是正確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真理”也需要發展,需要更新,我們完全可以懷疑當前的“權威”,但不能盲目,要依據一定的實驗事實。
同時教師以身作則的示范行為是搞好教育的巨大動力,教師本身的情感狀態和科學態度往往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因此,教師必須強化自身的建設與修養,發揮榜樣的現身教育和影響作用,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例如,以自己認真做好實驗演示的行動來教育學生按規則操作、如實記錄、嚴格地實事求是地對待數據,培養他們嚴謹求實的精神。
四、進行審美教育
美育對于學生形成完美的心理結構,養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實現全面、和諧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學以其豐富的知識、深奧的原理、和諧的形式、奇異的現象、多彩的變化、簡潔的公式、巧妙的構思、精美的實驗,為培養學生的美感和審美能力,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統一是和諧的一種表現形式。物理規律美就充分體現了多樣性的統一。牛頓運動定律,把力和運動統一了起來;萬有引力定律使天上人間成為一統天下;動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縱橫于客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白光通過三棱鏡后,呈現出美麗的七色光帶,這七色光帶再經過三棱鏡,又統一為白光,真是集和諧、奇異、簡潔為一體。對稱也是和諧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學物理中的對稱比比皆是,力學中的運動對稱例如簡諧振動、力的對稱例如作用與反作用;電學中的對稱電路、對稱定則例如左、右手定則;熱學中的溶解凝固、汽化與液化、升華與凝華;光學中的鏡像對稱;原子物理中的裂變與聚變等等。運用對稱原理,還可以使一些較為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應用美學觀點,通過生動幽默的語言表述,輔之精巧美妙的實驗和直觀形象的圖畫,向學生展示物理學內在的美學特征:簡潔、奇異、和諧、對稱、統一、守恒等;展示物理現象本身的自然美和物理理論實驗的科學美。使學生在物理知識的學習與獲取中,逐步感受到美的樂趣,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總之,德育不僅僅是在政治、語文之類的文科性質的學科或專門的德育課上開展,在數理化等自然學科中也必須滲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從不同年級和不同章節出發,通盤考慮、整體安排、循序漸進、不斷深化。一點一點地進行滲透,逐漸地感染和熏陶,堅持常抓不懈,日積月累,量變引起質變,努力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德育教育所要求的觀念、思想、方法和品德等,從而使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取得成效。
作者簡介:王業春,男,中學物理高級教師,主管高中教學的副校長,長期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和高中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省級骨干教師,瀘州市“拔尖人才”,多次在瀘州市高中物理研討會上專題講座,其領銜的“春風工作室”在四川省瀘州市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