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在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基層黨組織隨著客觀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新變化帶來新問題,使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發揮受到影響。對此,要以改革的精神,推動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關鍵詞]農村基層黨組織;挑戰;對策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農村發展穩定,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5年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農村工作的關鍵是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著許多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戰,在深人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建設中,積極探索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方法、新路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面臨的挑戰
1.發展黨員工作滯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活動范圍日益擴大,觀念日益更新,農民的價值觀趨于多樣化,特別是山區農村中青年群眾外出尋找發展機會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一些農村黨支部對青年沒有做思想教育工作,致使一些青年缺乏對黨的先進性的認識,入黨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導致相當一部分村支部老黨員多,年輕黨員少,黨組織吸收新鮮血液難,造成黨的后備力量薄弱。
2.部分農村黨員未能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一是有的黨員意識淡化、黨性觀念淡漠。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有的黨員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一部分黨員的思想觀念陳舊,小富即安的心態根深蒂固,這給新形勢下村級黨組織建設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三是有的黨員缺乏創勁,“雙帶”本領不強,自己無法致富,更無法帶領群眾致富。
3.組織紀律渙散。一是缺乏自律能力。一些黨員干部宗旨觀念不強,受封建殘余意識影響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以致經不起權利的考驗和金錢美色的誘惑,違紀違法問題時有發生。二是工作責任感退化。
4.制度落實不到位。一是基層黨組織制度不夠健全,造成無章辦事。二是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監督管理制度不到位。
5.黨建活動經費來源不足,黨建工作運行難。如今,由于體制改革,大部分村無集體經濟,導致經費缺乏,因此,村黨組織無能力為民辦事,就是想正常開展一些活動也比較難,
此外,民族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滯后,設施差,居住分散等也是村黨組織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的客觀原因。
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思考
1.加強支部班子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班子強不強,關鍵看“班長”。建設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最關鍵的是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即好支書。好支書有五方面要求:一是在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二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想著群眾,為群眾辦實事。三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善于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四是依法辦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潔,有好的形象和較高威信,
2.加強黨員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黨員隊伍生機活力。(1)重點培養“有知識、有能力”的入黨積極分子。要把有開拓創新精神、有知識、有能力、責任心強的農村青年、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的農民工等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對象。(2)強化黨員服務,建立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把以人為本貫穿于黨員隊伍建設中。積極開展黨員各項評比活動,如“創業之星”,“優秀黨員”等,激勵先進。
3.要抓好黨員干部的思想素質教育和知識技能培訓。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健全農村基層干部任職培訓和經常受教育機制。要繼續推行農村基層干部任職資格培訓制度,在重點抓新進班子成員培訓的同時,做好對農村基層干部任職后的輪訓工作。要充分借助和發揮縣級黨校的作用,對農村基層干部普遍進行輪訓。
4.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機制。第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首先必須完善村務管理機制和規范村級事務議事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和黨組織向黨員、村委會向黨組織、村委會向村民代表會議報告工作制度,村級重大事項由村兩委共同決策,分別實施。其次要建立財務管理審計制度。農村財務是農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大事之一,把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作為基層干部作風建設的重中之重。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行為規范,調動基層干部的積極性。首先,要完善農村干部選拔管理機制。嚴格執行黨章和有關規定,依法辦事,充分發揚民主。同時,教育群眾充分認識農村干部選拔管理的重要性,選舉過程中鄭重行使民主權利,選舉優秀人才進班子。防止宗族關系、親情關系、利益關系等影響干部的選拔管理。其次,要強化激勵監督機制。要把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列人縣、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重點考核目標,層層分解,加大考核力度,依據考核結果嚴格兌現獎懲。要定期對基層組織建設進行監督和檢查,對基層組織建設開展得好的黨支部要給予通報表彰,對工作落后的黨支部要加大批評教育和整改力度。要把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黨支部書記職務掛鉤。
5.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思路,身體力行地加以實踐。農村基層黨組織處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第一線,能否有一個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思路,并身體力行地加以實踐,直接關系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落實,關系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農村基層組織成員不僅要具備領導政治工作的能力,而且還要有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托、農業產業化為主線、“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要形式,帶領群眾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建設研究[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溫敬元, 2009.
[2] 人民群眾主體論[M]. 人民出版社 , 衣芳等, 2008.
作者簡介:阿忠(1976-12-),女,藏族,云南省德欽縣人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現為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