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護創造者、鼓勵創新以促進社會進步,這是傳統知識產權制度確立的目的。在此目的的指導下,知識產權制度激勵了人們創造的熱情,促進了技術改進、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不斷擴大,現代知識產權出現了一些問題,注重了權利人的保護而忽視社會公眾利益,與公眾人權發生了沖突,背離了創設之初的目的,走向了追逐利益的一面。如何協調這一矛盾,使知識產權的發展促進人權,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值得研究的,文將這一論點上作為研究出發點,進而進一步探究平衡兩者沖突的治理策略,希望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健康發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全球化;知識產權;人權 ; 沖突; 協調
一、人權的優先原則
2000年8月,聯合國人權促進保護小組委員會通過的關于《知識產權和人權問題》的決議中第3條規定:“提醒各國政府人權義務優先于經濟政策和協議。” 換言之,人權條約優先于知識產權條約,或者說人權義務優先于知識產權義務,具體而言,當特定的條約義務發生沖突時,人權法律應當優先于知識產權法律。筆者認為這無疑是一項處理知識產權與人權沖突問題的首要原則。
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我們倡導基本的人權義務應當高于WTO法律義務。WTO是根據《聯合國憲章》第57條設立的特別機構,但57條并沒有給予WTO法律上高于其他條約的權力。WTO法律作為特別法并不高于一般人權法律。相反,基本的人權義務應當高于WTO法律義務。WTO不能免除締約方的人權義務,也不能妨礙人權機構評估知識產權措施的人權影響。
二、權利的平衡原則
關于權利的協調,應實行“利益衡平”的原則。其實,知識產權與上述各種人權權利在本質上可以達到一致。就人權體系而言,知識產權本身也是一項人權,進而言之,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私人財產就是人權的基礎性權利。這是我們實現權利協調的一個重要條件。“利益衡平”是民法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也是“人權思想和公共利益原則”的反映。它要求當事人之間、權利與義務主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應當符合公平的價值理念。知識產權法所強調的利益衡平,實際上是同一定形式的權利限制、權利利用制度相聯系。這就是說,出于公共利益目標,出于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在一定情況下應對知識產權進行必要限制,以保證社會公眾對于知識產品的合理利用。利用他人知識產品,或是基于表現自由的目的,或是基于公共健康的需求,或是基于人類生存或發展的必要,這些都是正當合理的,其本身也是國際人權公約所要求的。
三、權利的限制原則
解決權利沖突的一個重要的法律途徑就是對權利的限制。人權法律的有關條文規定了對權利的限制。《世界人權宣言》第29條規定:“(一)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因為只有在社會中,他的個性才可以得到充分和自由的發展。(二)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規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證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并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無論是國際公約還是各國知識產權立法都普遍規定了對知識產權的合理限制制度。諸如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制度及保護期規定;專利法中的強制許可制度、指定許可制度、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情形及保護期規定;商標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和保護期的規定等,都是法律對知識產權的權利限制。在知識產權法律之外,各國還通過反壟斷法的法律制度規制知識產權法律的行使。
同時限制和反限制同時存在,我國臺灣地區有學者指出:“這么多限制傳統知識產權擴張的國際發展趨勢,仍未能與美國的貿易調查報告及其貿易制裁威脅相匹敵。我們都可以看到先進國家有擴大其知識產權的范圍的鑿痕。這種拉鋸除在專有領域因醫藥與公共衛生問題而白熱化外,自由軟件運動和MP3侵權案之間的對照,更顯示出另一種擴張與限縮之間的拉鋸。” 由此可知知識產權的權利限制,不但是個法律問題,也是個不同利益方之間博弈的問題,在全球治理中必須認真對待。
四、公共參與原則
長期以來一直由發達國家主導知識產權規劃,知識產權規劃的背后制定者主要是跨國公司和知識產權律師。
為了打破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對知識產權規制的單邊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知識產權國際組織中的斗爭日趨激烈,同時在發達國家內部,以大公司為代表的知識產權所有人與知識產品消費者之間的沖突也與日俱增。而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內的談判進展也好不到哪里去。發達國家正在緊急尋求制定實體專利規則、視聽作品和廣播者權利的新條約,而發展中國家和消費者群體則以“發展議程”與之對抗,吁請延期制定新的知識產權條約,要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更多地關注公眾接近知識的權利和有關創新的與現有知識產權不同的非財產制度。面對這種情勢,國際社會必須形成協調意志,協同治理知識產權問題,重視不同層次關系的協調對話,因此公眾參與就顯得特別重要。
要實現公共參與,一是要加強發展中國家參與,二是要加強公民團體的參與。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體系中,巴西、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將知識產權和發展問題相聯系,強調應當將知識產權制度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相聯系。在發展中國家的參與方面,世貿組織通過的《關于TRIPs協定與公共衛生的多哈宣言》堪稱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堅持,該宣言認為TRIPs協定是促進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國際工具,它應該始終支持世界各國的公共衛生目標。發展中國家由于在世貿組織處于劣勢,它們的參與過程今后依然是艱難而漫長的。
近年來公民團體在知識產權全球規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被視為所謂政治運作的第三勢力。一般說來,這個術語包括了所有表達公眾意見的非政府組織。例如自由軟件基金會、第三世界網絡等都是公民組織的典型例子。英國知識產權委員會的研究報告中就指出:“我們對近來非政府組織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活動范圍和影響感到震驚。在農業、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等領域,某些非政府組織在強調和分析發展中國家關注事宜方面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者簡介:謝軼(1986-),男,浙江衢州人,武警杭州士官學校政治工作和管理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