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慶蘭
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學概念基礎上,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微課是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受到了學生和老師的歡迎。微課對初中生物概念教學需要非常合拍,對微課在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探索,希望為教師利用微課進行概念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核心概念;教學
信息技術改變教育,讓教育從規模化走向個性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推進著教育教學改革,成為教育領域中大家關注的熱點。隨著互聯網發展,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應運而生。微課作為其中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進入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視野。
一、微課概述
“微課”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設計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將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熱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并進行互聯網傳播。微課可以用短(時間短)、小(資源容量小)、精(教學內容、設計、活動精彩)、焊(應用廣)來概括。微課資源一般由“4+1”構成,“1”是核心資源:一段教學視頻,“4”是提供與這段教學視頻相配套的4各輔助資源,包括“微教案”“微課件”“微反思”“微習題”。
在日常教學中,按常用的教學方法來分類,我們可以將微課分為講授、討論、實驗、表演、自主學習、啟發、練習、演示、合作學習、探究十類。根據教學內容不同,教師可針對性選擇不同類型的微課。
二、初中生物核心概念
要學好一門課程,一定要掌握這門學科的核心概念。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學概念基礎上。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處于學科中心位置。概念學習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掌握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方式,也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創新能力的一種途徑。《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初中生物的
50個重要(核心)概念,它是學科在初中階段的核心知識,涵蓋了科學探究、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生物技術與健康地生活等十個主題,由淺入深給學生灌輸初中生物學科思想。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內容,以促進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
三、微課在核心概念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傳統教學中,通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利用微課,打破傳統,能轉換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到課堂主人的角色,將教學重點放到學生身上。微課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概念教學非常有幫助。
1.利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
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下,初中生是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學習生物課程。基于學生的認知發展,他們接受生物教材中抽象的核心概念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教育不發達學校是無法提供生物科學實驗和大規模學生觀察事物的條件,造成學生學習新知識是沒有興趣的。但是通過微課來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新技術帶來的新的學習方法,而且微課帶來的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植物能利用太陽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了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這一核心概念,包含了光合作用條件、原料、產物,學生死記硬背達不到理解這一概念的本質。對于這一概念,我們可以采用實驗類微課,我們可以利用微課錄制好《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部分實驗,在學生看視頻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要將盆栽植物放置黑暗處一夜?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一部分遮蓋起來?為什么要把葉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熱?邊看視頻邊討論,讓學生在實驗情境中,更有興趣和針對性。學生在觀看完微課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微課中的實驗,學習設計“光合作用需要水”和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這兩個實驗。學生通過微課提供的情境,綜合實驗結論,就能得出光合作用條件:需要光能,原料:二氧化碳、水;產物:有機物、氧氣,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本質。
2.利用微課明確核心概念內涵與外延
核心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本質特征,例如“基因是指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外延是指內涵所適用的范圍和條件,例如“生態系統就是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屬性的所有對象”,這一核心概念就說明了生態系統的概念范圍。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微課,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建立起核心概念的體系。例如:“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這句話是這一核心概念的內涵,也就是本質屬性。它的適用范圍就是動物、植物、細菌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但有一個特例就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教師可以設計啟發類微課,給學生展示各種生物,讓學生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展示顯微鏡下不同生物構成,總結歸納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在學生理解這一概念后,可以設計討論類微課,提供病毒的結構,學生討論,對比病毒與動植物細胞組成的不同,明確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設計思考: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怎么生存?通過不同類型微課,學生就能形象、生動地理解枯燥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3.利用微課構建模型
在核心概念教學過程中,對于難以理解的核心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引導學生構建模型,快捷高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而且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對于生態系統穩定性這一概念的理解,教師可利用探究類微課向學生展示生態系統遭人為干預導致生態失衡的特例,展示這一生態系統中種群的數量變化,
引導學生通過研究種群數量變化來探究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如何相互影響的動態變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可以建立生態系統各個成分變化的數學模型,建立好模型后,還可以進行各組成成分數量變化趨勢預測。概念模型是用符號、圖示、文字等組成的流程圖或線形圖形式對概念進行描述、闡明、總結。應用概念模型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形成、理解概念,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學實際問題。歸納概念模型過程比較枯燥,需要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強。例如:光合作用。上課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講授類微課階段先展示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再認識到凈化空氣需要光
照,再展示實驗類微課《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微課分階段展示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構建概念模型。
4.利用微課進行探究
探究教學指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方式對知識點進行學習,以期達到課標中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這種教學方式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利用微課以探究形式進行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將枯燥概念以實驗探究形式讓學生獲知。例如: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它們位于細胞的染色體上。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獲知概念?探究類微課解決這個問題。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DNA是主要遺傳物
質,那基因和DNA是什么關系?學生提出問題:一個基因就是一個DNA分子?微課提供資料,一個生物體內全部基因堿基對數和全部DNA分子堿基對數,學生通過對比發現一個生物體內全部
基因堿基對數小于全部DNA分子堿基對數,得出結論:基因只是DNA分子的一個片段,不是全部。學生繼續提出問題:那這個片段有什么不一樣呢?微課提供實驗,將海蜇的綠色熒光基因轉入老鼠的體內,老鼠體內出現了以前沒有的熒光。為什么?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基因有遺傳信息,它是可以獨立的DNA片段,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去。通過這樣的探究過程,學生就能很好地獲知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這一概念。
目前越來越多的教師利用微課作為日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值得推廣和研究。在目前的教學體制下,微課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手段。我們在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中,要將微課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出微課作用,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方其桂.微課制作實例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2-3.
[2]王玉梅.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2015(4):65.
[3]唐薇.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7(1):57.
[4]朱曉燕.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應用數學建模思想:以“生態系統穩定性”為例[J].生物學教學,2016,41(8):32-33.
[5]王星.概念模型在初中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通報,2016,51(5):31-3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