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威
摘 要:“會學”比“學會”更重要。艾德加富爾曾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教育家葉圣陶也曾說過:“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
關鍵詞:實現;地理;課堂;自主學習
教育家葉圣陶口中所說的不需要教,其實就是學生能夠實現自主學習,擁有會學習的能力。素質教育要求給廣大學生的學習減負,減少他們的課外家庭作業和課外學習任務,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但學校要保障教學質量,學生要提高學習成績,教師唯有向45分鐘課堂要效率。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第三項提到“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我認為當今地理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角色,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主,以教為輔,變教師為導師,為學生的引路人。
如何更好地實現地理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本人認為地理教師應從以下方面多下苦功:
一、地理課前六備
1.地理教師應充分備好《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它是地理教師制訂課堂教學目標和計劃的依據。脫離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是天馬行空的教學。因此,地理教師課前備課的首要任務是熟悉《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每節課都要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制訂好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不能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地胡侃亂吹。
2.地理教師應充分備好地理教材
在講課前,地理教師必須做到對地理教材內容了如指掌,尤其是對教學重點及難點如何突破要做好充分準備。備教材不能太泛,地理知識很多,要緊密地聯系好《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去選擇授課所需要的知識內容;同時,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知識內容進行適當刪減或補充。
3.地理教師應充分備好學生
既然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那么地理教師應在課前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不能脫離了學生這個主體去進行地理教學。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于那些學生可以自己看地理教科書和地理地圖冊解決的內容,地理教師堅決不插手;對于那些屬于重點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內容,地理教師要用啟發式教學加以引導。但必須要記住,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仍居次要地位,避免重走“一言堂”“滿堂灌”的傳統教學老路子。
4.地理教師應充分備好上課流程
如果一節課都是教師在不斷地說,那么這節課就變成了一節傳統課堂,學生積極性、參與性不強,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堂不能突顯教學效果。如果一節課都是學生在討論,那么這節課就容易變得吵吵鬧鬧,教師管理紀律困難,學生也沒有掌握準確的、適量的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所以,上課前,教師必須先備好上課流程。什么時候讓學生看書,什么時候讓學生討論問題,什么時候讓學生練習,什么時候教師補充總結歸納,什么時候緊張,什么時候輕松,教師必須要在課前做好安排,并在日后的教學中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上課模式。
5.地理教師應充分備好學生閱讀教材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
讓學生去閱讀教材,去觀察地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從而起到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但閱讀教材不能漫無目的,不能似水過鴨背,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觀察,從而讓他們積極去思考問題,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這樣,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才能更加深刻,也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技能,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所以,地理教師應在課前充分備好學生閱讀教材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要在問題的設定方面多費心思。問題不能太容易,太容易學生沒有挑戰性,提不起學習興趣,也浪費課堂時間;但問題也不能太難,太難的問題,學生無法解決,體驗不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不愿意思考,只想等著教師給答案,教學效果就不能突顯。問題的設定要有層次感,先易后難,而且要緊扣《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內容。
6.地理教師應充分備好地理課堂上的時間安排
課堂時間只有45分鐘(很多學校又把時間壓縮到40分鐘),課堂時間是相當的寶貴。地理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的多少、難易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去看書、去觀察地圖、去思考、去討論、去解決問題,盡可能地發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留給教師講的時間盡可能減少,但教師不能不講,教師應起到對知識要點進行必要的更正、補充、拓展、梳理、歸納的作用。
二、有效實現自主學習的地理課堂模式
1.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在課堂的第一時間提高學生對新學知識的興趣,為下一步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新課導入必須要帶有強烈的興趣性,地理教師必須要在此方面多動腦筋。方法上,可以引用一些有趣的地理故事,也可以用一些精美的地理圖片,或者提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地理問題等,目的都在于引起學生對新課的興趣。
2.學生閱讀教材、資料
新課導入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上來了,這時要乘著這股東風,要求學生自行去閱讀教材、資料。但在學生進行閱讀前,必須通過多媒體播放出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解決的問題。例如,在上《西亞》這課時,我要求學生用十分鐘時間閱讀完課本后必須要解決三個問題:(1)簡單概括西亞的地理位置;(2)西亞有著怎樣的氣候特點;(3)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問題的設置難易適中,并且緊扣課本,絕大部分學生閱讀完課本后都能較準確地回答問題。
3.檢驗學生自主閱讀的成果
學生閱讀完教材、資料后,教師必須要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時,可以選用抽檢的方式,挑選幾名學生來回答問題,在學生的挑選上盡量去關注基礎較差的學生。當學生能較準確地回答問題或者有獨特的見解時,教師應該及時表揚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及其他學生對其的肯定,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互幫互助、背誦檢查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除了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外,還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與人合作能力,要求學生能從他人身上取長補短,要求學生能樂于幫助他人。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鍛煉,而且也能使學生的精神品質得到極大提高,讓他們走上社會后,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小組合作方式要搞得好,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1)小組人數設定合理。建議一個小組人數設定為6人。按照大多數班級的學生容量,按6人一個小組的設定,一個班會劃分為6到9個小組,這樣使教師的檢查變得相對輕松,節省了課堂時間。
(2)小組內部又可以劃分為更小的二人小組。教師要求同桌學生或上下桌學生組成二人小組,以此達到相互背誦、相互檢查的目的。小組長再對三個二人小組進行檢查,要求組內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
(3)小組合作活動要帶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且要求難度適中,最好能夠帶有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地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背誦所學章節的地理事物,再利用填充圖冊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也可以利用地理趣事,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參與討論,教師利用提問方式檢查小組討論成果。
(4)小組合作活動必須要有獎罰機制,具體如何操作,各學校各班級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開展。例如,本人所在的學校利用德育量化評分去管理班級,那么本人就利用德育量化評分去制定獎罰機制。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的小組,小組成員每人加2個德育量化分;未能達到教學目標的小組,根據實際情況,小組成員每人扣1個或2個德育量化分。因為有了獎罰機制,每個學生都變得很積極好學。學習成績不理想、課堂紀律差的后進生害怕自己拖了小組的后腿,在小組成員的督促下,也能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活動中來。這樣一來,班級形成了樂學好學的學風,自然教學效果就能更上一層樓。
5.對新知識進行梳理總結
課堂知識內容學完后,地理教師一定要利用知識網絡圖(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并且告訴學生哪些知識容易出錯,哪些概念容易混淆,哪些內容是重點難點。合理利用知識網絡圖,可以使學生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使知識串聯起來,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能力,拓展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6.精選練習題,鞏固知識
在課堂將要結束的后五分鐘,地理教師一定要精選幾道練習題,要求學生思考作答,以此達到鞏固知識、提高應用能力的目的。練習題可以選用中考、高考地理試題,為學生未來的中考、高考培養適當的題感,提高學生在中考、高考的答對率。另外,練習題的選擇還應該注意要達到一題多練的目的,一條題目能考學生多個知識點的記憶,能考學生多種地理能力的應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把課堂交還給學生,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把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于海龍.利用合作學習增強地理課堂活力[J].學周刊,2016(28).
[2]李景麗.淺談小組教學在地理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