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每位老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從教師、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是實現教學活動最主要的場所,大部分的教學任務都是依靠課堂來完成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教材、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一、科學整合新教材,適應初中生的心理認知
教材是授課的依據,是學生與老師、知識與能力、內涵與外延、現實和歷史的紐帶,只有對教材進行系統整合才能構建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新教材打破了傳統的以歷史事件發生、發展來編排的模式,一般以專題為學習單元,在結構上采用“模塊→學習專題→課”的形式編寫,在時空上,則按照“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現代史)”順序編寫。這樣編排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復雜,邏輯性不太強,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有較好的知識儲備,但由于學生差異較大,對大部分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如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對教材進行整合,為了提高時效性,我們可以打破順序,按照古代世界史、古代中國史、近代世界史、近代中國史、現代世界史、現代中國史的順序教學,以便學生對比了解,從整體到局部形成一個客觀全面的歷史概括,以此適應初中生的心理認知。
二、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確定科學有效的教學目
標,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靈魂和方向。目標過高將會制約課堂教學的進程與發展;目標過低將導致階段目標間的脫節,降低學生能力發展的效率。這就需要老師多作了解、找準教學真實起點,從而對教學目標準確定位。這就是新課標所提的歷史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之上。教學目標既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無論是傳統的講授法,還是時下的課堂討論、網絡教學,選擇教學方式關鍵要看能不能實現三維目標。在具體教學中,三維目標需要有機融合,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相互滲透到一起。例如,對《秦的統一》一課的目標,我們可以設置如下:知道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統治和修筑長城、開發南疆的有關史實,列舉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歷史作用”為題展開討論,嘗試與同學交流和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習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培養從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習慣。以“秦朝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為題,探討秦的統一以及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感受國家統一的重要性。本教學目標并沒有簡單地羅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是將這三維目標有機整合到了一起。對“秦始皇的歷史作用”是建立在其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上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并且通過討論完成對國家統一重要性的認識。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那就是在“過程和方法”中掌握“知識和能力”,獲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目標才更加科學、有效。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創設和諧民主課堂
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教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正因為如此,教師在授課時,要注重創設和諧課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有專家指出:“考查教學效率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痹诮虒W中,老師積極主動地教,學生被動地學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多開展如討論、辯論、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想、有所問、有所講、有所作、有所學、有所獲。通過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凸現和尊重,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了解史實,對歷史知識進行記憶,進而促進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l]馬勇波.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0(3).
[2]袁東妮.淺談如何激發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力[J].新課程導學,2015(3).
[3]付秀娜.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