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齊超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特別是對于初中生來說,常因各種問題處理不當而帶來一些預料不到的后果。所以在數學課中對產生的錯誤進行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有句古話叫做:“吃一塹,長一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糾錯中提高更快,所以這也是更有效的組織教學,可以讓學生提高能力,形成正確的數學思想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變錯為寶,化腐朽為神奇
“變錯為寶”是指當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要立即予以糾正,而是抓住錯誤成因,挖掘錯誤的價值,巧妙利用錯誤,靈活地將錯誤作為一種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目的。
例如,分式■+■計算出現錯誤。
解:■+■=2a-(a+3)=2a-a-3=a-3
學生在化簡分式時,對分式中的分母用解方程中的去分母的方法去掉,教學中如果只是分析錯誤出現在什么地方,不能用解方程去分母的方法去掉分母,那只是一個技術層面的糾錯。如果從數學學科這個大系統上認識這個錯誤,就能將該錯誤開發成一種生成性教學資源,那么就變成一種智慧型糾錯。
二、糾錯釋疑,置陷阱為機智
這里所說的糾錯釋疑,是指在學習的疑點、難點上,教師巧設“陷阱”,讓學生出現一些含有合理成分的錯誤后,再從學生的錯誤中找到合理的地方,從錯誤中引出正確解法,以達到目的。
例如,解分式方程要驗根,這是初中學習中學生容易出錯的問題,也是一個難點,盡管老師多次強調,但是在具體解某一分式方程時,還是會有部分學生忘記驗根。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學生受解整式方程不需要驗根的思維定式影響;二是教師在教學這個問題時,對驗根的必要性揭示得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1.故設陷阱
要求學生解方程■=■-1,由于學生有了解分式方程的經驗,學生解完后得到x=2,我們故設了x=2這個陷阱。
2.發現問題
對于解出的結果,有一部分同學會把x=2代入方程,使得方程兩邊的分母都為0,沒有意義,從而出現了運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錯誤”的一面,激起學生的思考,是變形、計算錯誤,還是策略、方法錯了?是思維的方向出現了問題,還是思維的縝密性出了問題?這樣就形成了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加深印象。
3.分析錯因
在上述營造的思維場景中,學生對“為什么解分母中不含未知數的一元一次方程,在變形、計算沒有發生錯誤的前提下不需要驗根,而在解分母中含有未知數的分式方程時,即使變形、計算正確,但是還必須驗根”存有疑惑,這時教師就要有理有據地分析增根產生的原因,以釋放數學講究推理的教育價值。
三、課后糾錯,查漏補缺
1.樹立糾錯意識,使學生樂于糾錯
自主糾錯意識并不是學生與生俱來的能力,主要靠老師的引導來喚醒。以前我們經常要求學生要訂正錯題,但是學生解題的正確率并未提高多少,不該錯的還是錯了,于是思考策略,引導學生糾錯。例如,要求學生10分鐘內訂正完,然后再批改、打分數、加分,使學生對比前后分數差,理解糾錯的意義,主動糾錯。
2.鼓勵堅持,從“三分熱度”變成“日常習慣”
想要將糾錯行為變成學生的一種習慣并且長期堅持下去,其關鍵在于鼓勵他們保持糾錯的內驅力。例如,課堂上學生回答錯誤時,我一般不會換人,而是引導學生分析錯因,鼓勵他完成糾錯,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樹立了其自主糾錯的信心。又如,我們進行了糾錯比賽,激發學生糾錯的積極性。每周把糾錯認真的學生名單記下來,大力表揚。鼓勵其糾錯熱情,讓學生堅持下去,逐漸養成糾錯的習慣。
3.傳授糾錯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糾錯
糾錯方法需要長期堅持,需要在課上、課后以及傾聽中、自查中提升,課堂中的糾錯上文進行了詳細介紹,要注重的其實是讓學生成為主體參與其中。
學生解題錯誤可概括為三大原因:知識性錯誤、計算性錯誤、情商性錯誤。老師要查找原因,對癥下藥,查漏補缺,提升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改變低效的訂正。
四、落實糾錯的行動,使學生在糾錯中提升能力
錯題天天清,引導及時訂正。老師要做到課堂上解決易錯的問題與知識點,分層布置課后作業,優等生自己找錯,中等生提示找錯,學困生面批改錯。注重整理反思,整理學生錯題,形成教師的錯題集。激勵性評價,充分肯定學生,激發學生糾錯的積極性。
錯題匯集周周清,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當我們能持之以恒地做這件事時,學生必將得到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卜以樓.“融錯”的三種策略[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4(12).
[2]梁巧麗.淺談中學生數學糾錯能力培養[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4(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