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香
摘 要:教育學生認識歷史、理解歷史,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均為初中歷史教學擔負的重任所在,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初中歷史教師的當務之急,便是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的模式進行改變,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歷史;教學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作為歷史活動的教學,歷史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助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在現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我們需對新課標予以認真學習,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對教學實踐予以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既了解歷史,又提高技能與能力。那么,在新課改背景下怎樣創新初中歷史教學,方可與時俱進,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呢?
一、創造良好的歷史學習環境
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充分說明一個人的學習與成長均受到環境的重要影響,若要讓個人取得更大的進步,健康的環境無疑是必備條件。良好的學習環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為此創新初中歷史教學第一步便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之積極思考、主動嘗試。歷史教師應立足于現有的衣食住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比如,當學生拿到新的課本時,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對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展歷程展開探討,同時借助現代網絡技術的力量對相關資料予以收集,通過親自實踐進一步了解甲骨刻字、竹簡刻字、絲薄寫字以及蔡倫造紙等知識。另外,教師也可探索學生身上所穿衣物的布料,以讓學生大致了解中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宋代引進棉花、工業革命之后出現尼龍制品等,并就這些物品的出現、發展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進行探討。而課下,教師在和學生一起吃飯時,也可和學生一道對中國引進、種植辣椒的歷史予以討論,如此一來便在課上、課下均營造出一種探尋、學習歷史的氛圍,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使書本教學的枯燥感大大降低。
二、創新教學方式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從傳統填鴨式教學中走出來,利用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思維水平的分析,再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而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讓課堂煥發生機。初中生具備較高的感性認知水平,但分散性與孤立性也一并存在,所以如果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就要利用感性的歷史故事與生動的歷史人物,教師應對教學方式予以豐富,通過講故事、視頻展示等方式讓學生融入課堂之中,掌握整個課堂。
比如,在對《冷戰中的對峙》一課進行學習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相關歷史紀錄片,使學生直觀、感性地認識這段歷史,或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興趣激發出來,再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分別代表兩個對峙的集團,使學生通過對各自集團成員組成、地理位置以及利益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更加深入、全面了解冷戰時期的歷史,這種分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常可讓學生沉醉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學習。
三、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教師需通過問題的引導來提高學生的想象思維與創新思維,答疑解惑僅是教師的職責之一,另外還需將自己導師的作用發揮出來。如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誕生與發展在疑問和驚奇中。”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需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探索,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可進行自主探究,同生活場景相連,進而仿佛真正置身于歷史情境中。
比如,教師可聯系生活實際,提問學生“若我們生活在春秋時代,那么我們從事生產活動所用的農具是怎樣的?如果你所處的朝代是大宋,你能夠參加的體育或民間活動有哪些?”通過這樣場景式的教學能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研讀教材的積極性激發出來,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歷史教學中,逐漸增強獨立思考、交流、討論的能力,當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對歷史真相有所了解后,也就不會再排斥歷史學習,不僅思維得到了鍛煉,也促進了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四、不斷加強教學實踐
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對學生理解、掌握教材內容的程度予以重視,還要重點關注學生是否較好地運用歷史知識。教師需為學生創建豐富的歷史實踐活動,以讓其歷史綜合能力不斷提高。而實踐課就是學生立足于教師的指導,自行搜集資料,并與同學一起溝通交流。該課由學生自己設計,每月兩次,所學歷史主題多和歷史教學進度相關,由學生自由組合,自己在課前搜集資料、歸納總結;課上積極闡述、合作討論;課下總結心得。學生動腦、動手的主動學習是這種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可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化,使學生知識面進一步拓寬,促進其能力的不斷提高。
總之,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暴露出了現有課堂教學的諸多問題,理論中的教學策略無法在現實課堂中得到很好的運用,因此,我們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出來,引導他們對歷史這門學科予以正確認識,由于教學效率、質量和課堂氛圍均受到學生對歷史課認知的直接影響,而這些因素在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成功上又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董丹.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點滴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6(25):105-106.
[2]成偉.初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改下如何高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10):7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