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軍
我們要還語文教學本色,就應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即處理好累積、理解、運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全力做好對語文“精讀+略讀+泛讀”的多層次閱讀,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從而做到“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真正還語文教學本色,體現課堂的有效性、實效性。
“本色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并從中感受情感和精神的陶冶。文學家葉圣陶先生也曾提醒我們教師:教的過程順應學的過程,人們本來是怎么學的,我們就應怎么教。即我們常說的“本色語文”特色。
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是人們經過反思后對語文本質屬性認識的回歸。這首先是教學過程的回歸和還原,即正確處理好積累、理解、運用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抓住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根本,即語文本色內容之一。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歷,談談自己對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教學訓練的粗淺看法。
一、以讀為本,加強積累,建立“積累、理解、運用”三足鼎立的高效語文教學格局
積累、理解、運用是人們學習語文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積累是理解的基礎,理解是運用的前提。但無論是理解還是運用都離不開積累。指導學生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首要的基礎的任務。事實證明,一個人語言庫存的多少,是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
語言貧乏,自然表達困難,但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對積累的重要性還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把教學時間幾乎都花在對課文的閱讀理解上,而忽略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使得學生語言貧乏,即使心里想得對,也難以準確地表達出來。因此,切實加強語言文字積累這一環的最緊要的措施是建立“課文精讀、評讀、自由泛讀、配套略讀”等多層次閱讀結構,摒棄從課本到課本的單一教學模式。
“語文精讀”是基礎。重在讀懂一篇文章,知其要領,發揮課文的例子作用,打好識字、解詞、析句、理篇的基本功。
“評讀”是鞏固。所謂評讀就是在教學某篇文章時,選擇其中的重點語段讓學生讀,讀后師生點評,點評后再讀,再點評的閱讀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積累了語言,對所學知識達到鞏固作用。
“自由泛讀”是發展。多年來,學校乃至縣局組織的“詩文誦讀或誦詩習文”活動,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對古詩文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對古詩文有了深刻的領悟。在多年語文教學中,我對古詩文教學很重視,要求學生每天背誦一篇古詩文。之后在復習期間,將古詩文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如,寫“春、夏、秋、冬”的古詩,邊塞類,詠物類,送別類,寫“花、草、鳥”等的古詩,讓學生達到出口成章,運用自如的地步。
“配套略讀”是提高。每學期各年級隨語文課本配套的語文閱讀教材一書,更好地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素材,學生從中不僅可以領略和感受我們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美妙的韻味,而且能夠汲取我們祖國以及全人類文明的精華。因此配套略讀使學生化知識為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精讀+評讀+泛讀+略讀的多層次閱讀,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了閱讀量,也增加了語言的積累。學生不斷積累語文知識,用優美的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思。
二、在理解性訓練中有機穿插運用性訓練,促進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協調發展
偏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運用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也是一個較突出的問題。學習語言文字的主要目的是運用,而專門進行運用訓練的課也是很少的,而閱讀課是大量的經常的,所以把視角轉向閱讀這個基本環節,研究怎樣使閱讀既管理解又管表達,就應成為一討論話題。那么,怎樣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切實帶動運用呢?如《窮人》一文中,學習“抱回孩子”這一部分內容時,寫桑娜在沒有和丈夫商量,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的情形下,決定“非抱回孩子不可”的舉動以及回到家里她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先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弄清:(1)桑娜為何要抱西蒙的兩個孩子?(2)她矛盾的心理描寫,說明了什么?(3)朗讀這一段內容,找有省略號的地方,讓學生把省略號的內容補充進去再讀。學生展開想象,將當時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動描寫表現得生動、具體。將勤勞、善良的桑娜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寫作的訓練,也練習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并從中被桑娜的人格所感染,對桑娜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總之,語文課堂要實現高效教學,必須要做到“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才能還語文教學本色,體現課堂的有效性、實效性。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