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雯
摘 要:“過渡型社區”是在高速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新型社區,在社區景觀城市化的過程中,也經歷著從“熟人社會”到“半熟人社會”的社會資本流失,致使社區建設受阻。社會資本是社區建設的基石,它能通過提升居民的信任互惠、社交網絡、社會規范來“黏合”社區內部的裂痕。因此,重塑社會資本是推動過渡型社區建設的重要環節,需要積極尋求制度、組織、項目、文化等路徑的多元并進。
關鍵詞:過渡型社區;社區建設;社會資本
中圖分類號:C9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8-0005-02
引言
伴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過渡型社區應運而生。過渡型社區誕生于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主要由行政力量強制推動,是城市不斷膨脹的產物,既保留著大量的農村傳統,又受到城市現代性的持續影響。過渡型社區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的特定社區演進形態,國內開展研究僅有十余年,這些研究集中探討了概念界定、城市融入、空間規劃、治理體制等方面。
“村改居”后,社區居民之間的人際關系與社交網絡、信任與互惠、凝聚力與向心力發生改變,以此為基礎的社會資本的變化亦引發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社區建設因此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本文以社會資本理論為視角考察社區建設,對二者關系追本溯源,探索思考引導、培育、孵化社會資本的路徑,希望能為促進過渡型社區平穩過渡提供一定參考。
一、過渡型社區建設與社會資本的關系
1.過渡型社區。目前,國內學者對于過渡型社區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王生坤將過渡型社區等同于農村拆遷集中安置社區,是農民轉為市民的緩沖帶。吳曉燕則認為,過渡型社區是因社會高度發展、城鎮化推動而建成的非成熟社區,“非城非鄉,亦城亦鄉”是其主要特征。張晨認為,過渡型社區有明顯的變遷性特征,這類社區既包含著城市社區空間形態的特點,又延續著一定的農村社區屬性,是一種比“城中村”更具未來發展潛力的社區形態。本文在此將過渡型社區定義為由農村向城市轉型的社區,又稱“村改居”社區。在過渡型社區建設研究方面,學者們從不同的維度剖析了社區建設面臨的困境,并深入探討實現治理體制轉型與模式創新的對策。王亞文認為,過渡型社區存在著多方面的治理困境,如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薄弱、文化認同低下,社區管理人員治理能力欠缺、鄉村經營凸顯等。游善濤和沈承誠深入分析了過渡型社區人口性質的復雜化所導致的失地農民市民化困境、流動人口社區融入困境以及失地農民和流動人口的社區整合困境,而“管理式服務”的社區治理理念有助于其順利過渡。
2.社會資本理論?!吧鐣Y本”概念由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首提,他將資本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這三種類型,并以社會網絡的視角研究社會資本,將其視為制度化關系網絡中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是一種來自特定網絡成員的利益與資源。而后,詹姆斯·科爾曼和林南從個體行為的微觀層面與社會網絡的中觀層面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茽柭鼜墓δ苤髁x的角度來界定社會資本,認為社會資本由構成社會結構的各要素組成,同時也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之后羅伯特·帕特南在科爾曼的理論框架基礎上將社會資本從個人層面上升到集體層面,將其置于宏觀網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的特征(如信任、網絡和規范)進行經驗研究。
3.過渡型社區建設與社會資本的關系。隨著20世紀末社會資本研究的興起,國內外學者逐漸將社會資本理論運用于社區研究。盧寶蕊、徐初佐從微觀、中觀與宏觀層面來闡釋個人、社會組織與城市社區的社會資本存量不足。李翠萍運用社會資本的理論框架來比較分析城市社區與轉制社區,并提出通過有效發揮現存社區社會資本存量來提高社區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的新思路。在社區社會資本測量方面,有學者將社區社會資本分為三個測量維度,即社區制度、社區組織與社區價值三個層面,并指出社區社會資本與轉制社區治理的關系。
社區社會資本是一個中觀層面的概念,它以社區居民的個人社會資本為基礎,包含信任互惠、公共參與、社會規范等指標,體現了社區凝聚力與向心力。但在動遷過程中,社區社會資本的遷移與維系卻成為一大難題。在農村社區,人們大多從事農業勞動,生產生活方式相對單一,具有高度同質性。基于血緣與地緣的社會關系把村民們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在長期的合作生產和持續的社會交往過程中彼此熟識、發展信任,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以及互助互惠的精神文化,農村由此成為具有高度凝聚力與向心力的“熟人社會”。而過渡型社區作為行政變遷的產物,是在短期內由外部力量推動形成的,居民人際網絡與社會資本的基礎相對薄弱。動遷后,居民原有的生活狀態與互動方式被肢解,社區人口規模擴大與流動性增強也使人們的關系與業緣息息相關,這些都會對社會資本的積累產生負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過渡型社區社會資本趨于減少和流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社會交往內卷化。許多居民過分依賴以前由血緣與地緣形成的人際關系,交往對象局限于親戚或同村人而難以拓寬,社交網絡進一步固化,社會資本出現“內卷化”的趨勢,成為“半熟人社會”。其二,居民身份認同障礙?!按甯木印彪m然使農民從身份上轉變為居民,但這一新身份卻并未被人們完全接受,體制轉型反而導致了居民對自我身份認知模糊。其三,歸屬感的缺失。在本土與外來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同村人的凝聚力越發強大,排外心理逐漸產生。社區內群租擾民、環境衛生差等問題也使得本地居民對外來流動人口產生負面的刻板印象,社區“裂痕”在日常糾紛中逐漸產生。
二、夯實社會資本,促進過渡型社區建設的路徑思考
1.機制創新喚醒主體意識。在“村改居”的體制轉軌過程中,過渡型社區往往因新秩序尚未形成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因此,社區應明確自身管理體制,以機制創新為抓手,利用過渡期的轉型優勢完善制度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規范制度。良好的規范制度能成為居民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對不良行為起到約束與懲治作用,為社區建設打下良好基礎。其次,還應輔以激勵制度。例如通過為下崗工人介紹再就業、提供無償居家養老服務等以獎代補的方式,獎勵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居民。激勵制度在培養居民共同價值觀的同時,能有效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提升社區凝聚力與向心力,以此培育社會資本,真正實現居民自治。
2.組織轉型壯大內生力量。社區內各類組織是個體與團體形成交互關系的基礎,必要的轉型與蛻變能使組織煥發新活力。其一,擴大社區干部影響力。過渡型社區居委會成員大多是原來村里德高望重的“父母官”,可通過樓道長網格化管理等方式發揮退休老黨員、老干部的余熱作用,輻射以其為中心的社會網絡來引導社會資本的重塑。其二,發揮民間組織黏合效應。創建興趣俱樂部、志愿者隊伍等民間組織,可以讓居民產生共同的話題,對內連接同質群體,對外延伸至異質群體網絡。其三,實現社會組織優勢互補。社區引進的社會組織專業性強,但入駐社區后不熟悉當地情況。社區內部組織雖不夠專業規范,卻往往積累著更為豐富的社會資本。如果一方提供專業培訓,另一方引入社會資本,便能實現外來社會組織本土化與社區內部組織專業化的互補優勢。
3.品牌項目彌合社區裂痕。社區項目不是“隨大流”,而應努力做到“一社一品”,結合社區特色,根據居民需求、針對特定群體來創建品牌項目。例如,對于失地農民失業問題,可以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共同勞動重塑社會資本,實現富民增收;對于外來人口社區融入問題,以活動為載體加強本地人與外地人的交流,消除雙方偏見。此外,社區還可以與學校、企業等結對,在長期合作項目中生成人際交往的催化劑,使居民在找到歸屬感的同時提升對社區事務的關注度。
4.社區文化滋養互惠精神。集中居住后,隨著空余時間增加,居民的文化需求也日趨多樣。文化實為一種“軟”制度,具有隱形的約束力與感召力,將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凝聚到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居民的認同感。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有助于消除居民動遷后的負面情緒,提升居民的整體素質,倡導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一些文體競賽會給參與者帶來成就感與榮譽感,利于發揮“社區能人”的影響力,激發居民參與的熱情。另外,文化還是不同利益群體矛盾沖突的“緩和劑”,社區居民亦可以此為契機形成新的紐帶,共同融入新集體。因此在過渡型社區中,當前要加強文化建設,凸顯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宗旨,強化居民的社區意識,形成信任互惠的社區精神,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
結語
在這場強制性的社會變遷中,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與過渡型社區發展的緩慢滯后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過渡階段,社區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物質生活與思想文化的不同步使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出現裂痕,社會資本無論是存量還是質量都無法與農村相提并論。因此,過渡型社區建設不僅要依靠社會組織的協作、政府的引導、體制的轉變,更需挖掘自身的優勢與潛能,尋求社會資本的重塑。
參考文獻:
[1] 張晨.城市化進程中的“過渡型社區”:空間生成、結構屬性與演進前景[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74-79.
[2] 郭毅,朱揚帆.人際關系互動與社會結構網絡化[J].社會科學,2003,(8):64-74.
[3] 周晨虹.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過渡型社區”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13.
[4] 吳曉燕,趙普兵.“過渡型社區”治理:困境與轉型[J].理論探討,2014,(2):152-156.
[5] 王生坤,薛婷婷.“過渡型社區”的概念、生成因素與存在困境[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13.
[6] 游善濤,沈承誠.“過渡型社區”的治理困境與合理化治理模式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22):16-18.
[7] 肖星.社會資本視角下的城市社區建設[D].上海:上海大學,2007.
[8] 盧寶蕊,徐初佐.社會資本視域下城市社區服務體系的構建[J].龍巖學院學報,2010,(4):7.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