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朵++陳奇剛++顧力華
摘要:從臨床治療方面對近年來針灸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偏癱狀態的文獻進行綜述,歸納針灸治療取穴規律。
關鍵詞:中風;上肢痙攣;針刺;綜述
中圖分類號:R2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8-0086-03
中風是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的疾病。在患者肢體癱瘓發生發展過程中,幾乎都會出現癱瘓肢體肌張力增高或痙攣,痙攣性癱瘓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如果肌張力增高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但會引起患肢的疼痛,而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及變形,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和康復訓練困難,最終影響中風病患者活動能力的恢復。針刺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現將相關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按針刺部位分
11頭針頭針是一種利用針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頭部穴點、線、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1]。常用穴位體系有焦氏頭針、湯氏頭針、靳氏頭針、林氏頭針等流派以及根據病灶影像學定位診斷取穴和《中國頭皮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等[2]。中風上肢痙攣頭針治療刺激區的選擇主要基于腦功能定位、神經解剖學理論和傳統經絡理論等方面。趙建國等[3]采用醒腦開竅法治療偏癱痙攣。結果顯示醒腦開竅針法加針刺錐體區治療卒中偏癱痙攣狀態具有較好療效(有效率900%),優于單純醒腦開竅針法組(有效率667%);針刺錐體組與單純醒腦開竅針法組在運動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療后均有明顯改善,患肢痙攣程度、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顯高于單純醒腦開竅。王麗平等[4]采用頭針體針疊加針法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者痙攣狀態。結果顯示頭針體針疊加針法對痙攣狀態的改善、運動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優于單純體針對照組(P<001)。陸彥青等[5]采用“靳三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結果顯示各組患者各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或P<001),聯合組各項指標改善明顯優于“靳三針”組和康復組(P<001),“靳三針”組各項指標改善明顯優于康復組(P<005)。結果顯示“靳三針”[HJ2.2mm]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能改善患者痙攣指數及神經缺損癥狀,療效優于單純康復訓練。王澍欣等[6]采用顳三針結合麥粒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Ashworth痙攣分級、改良Barthel指數(BI)評分和臨床痙攣指數(CSI)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且觀察組的改善作用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麥粒灸配合靳三針療法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痙攣程度有明顯改善作用,其療效優于單純靳三針療法。
12腹針腹針是一種利用針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腹部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7],腹部是人體臟腑最集中,經絡分部最多的部位,也是氣血最豐沛的部位。通過對腹部相關穴位的刺激,可以最大限度的調節氣血,達到氣血重新分配的效果,從而讓失養的經脈、經筋得到濡養而逐步恢復功能。
祝曉忠[7]采用薄氏腹針療法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肢體Ashworth張力評分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張力評分評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運動功能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升高(P<001),但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更顯著(P<001)。結果顯示腹針治療中風后肢體肌張力力增高,療效較傳統的針刺方法更明顯。還有研究表明腹針對腦動脈血流的異常有改善作用[8]。崔海[9]采用腹針結合頭針治療痙攣性癱瘓患者,選取中脘、建里、氣海、石門、肢體痙攣側滑肉門、外陵、上風濕點、上風外點、下風濕點、下風下點,深刺穿過皮下,行捻轉補法,并配合主動或被動活動痙攣肢體。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明顯優于傳統體針對照組的8000%。
13體針塔長峰等[10]選用以陽明經穴為主穴的祛瘀生新針刺法治療腦出血術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采用平補平瀉法,配合現代康復手段,與康復治療組對比,經 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評定,2組評分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治療組可有效降低患者痙攣程度。呂慧青等[11]針刺三陰經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上肢取穴人中、極泉、曲澤、下肢取穴陰廉、陰市、血海、三陰交、照海。結果顯示上下肢痙攣療效均優于手足三陽經組。劉美榮等[12]應用夾脊刺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以平補平瀉法,并施以提插捻轉手法,針感沿肋間或脊椎傳導,針刺深度以深刺至椎板療效最佳,結果顯示,治療組在臨床療效、Brunnstrom 分級及Barthel積分比較均優于傳統針刺對照組。俞國橋[13]選取調督通陽法治療痙攣性癱瘓患者,取穴胸3(雙)、胸9(雙)、腰 2(雙)、腰4(雙)夾脊穴及督脈經前頂、百會、后頂、強間穴,夾脊穴由下向上斜刺透刺,頭部經穴采用透刺法,結果顯示治療組愈顯率為558%,優于傳統針刺對照組的274%。
2按針刺方法分
21平衡針刺法龔燕[14]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對中風后上肢高痙攣狀態患者采用平衡針刺法,即患側健側肢體均進行治療,并以常規患側痙攣肌側取穴法為對照組,結果顯示平衡針刺法結合運動療法對中風后上肢痙攣狀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針刺法結合運動療法對中風后上肢痙攣狀態的臨床療效優于常規單側針刺結合運動療法。平衡針刺法在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狀態方面有一定的優越性,推測其機理可能在于通過抑制α和γ運動神經元反射,調整肌肉的過度牽張狀態,降低支配痙攣肌的興奮性,提高了興奮點的閾值,協助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并且通過雙側治療,有效改善身體雙側的交互神經聯系障礙,促進大腦建立正常反饋機制;通過改善非偏癱側的持續用力狀態,誘發偏癱側的正常運動模式。
22“補緩瀉急”針刺法趙曉峰等[15]采用隨機分組法將 60例中風病偏癱患者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用“補緩瀉急”針刺法,對照組采用現代康復訓練。結果顯示“補緩瀉急”針刺法對中風性肌痙攣的改善優于對照組。從中醫學陰陽學說來看,拘急收縮屬陰,舒緩伸張屬陽,陰有余而陽不足則見拘急不舒。這也是補緩而瀉急針刺法的理論依據。
23恢刺、關刺法何曉華[16]采用恢刺、關刺法,將60例中風后上肢痙攣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采用恢刺和關刺法,對照組30例采用常規針刺法,結果顯示恢刺和關刺法能緩解中風后上肢痙攣,改善其運動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療效明顯優于常規針刺組。
24毫火針饒曉丹等[17]選擇30例患者均采用毫火針治療,治療前分別記錄各患者Ashworth痙攣分級量表(MAS)評分以及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量表(NDS)(肩關節及手)評分,治療4周后再次記錄各患者MAS量表及NDS量表(肩關節及手)評分。結果治療后,患者MAS及ND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結果顯示毫火針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可降低患者MAS及NDS(肩關節及手)評分,改善上肢功能障礙,臨床療效滿意。
25動靜針刺動靜針刺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18],根據經絡辨證,中風后上肢痙攣狀態為陰陽失衡之“陽緩陰急”,即上肢伸肌(三陽經所過之處)的相對弛緩和屈?。ㄈ幗浰^之處)的相對拘急[19],呈攣縮屈曲狀,為陽虛陰盛之證。治療重點在于瀉有余補不足,調整陰陽,恢復伸屈肌群之間肌張力的相對平衡。因此,對上肢痙攣異常模式,治宜采用陰陽經相配“補緩瀉急”的針刺原則[20]。即同時選用上肢內側陰經和外側陽經的有效穴位,施以不同動靜手法,陰陽并治。一方面,如《靈樞· 官針》所言“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刺(動刺法)癱側上肢陰經穴“以動求靜”抑制痙攣肌群;另一方面“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浮刺(靜刺法)癱側上肢陽經穴“以靜待動”興奮拮抗肌,以扶陽抑陰,協調和恢復伸、屈肌肌張力的動態平衡,從而促進隨意自主的分離運動早日出現,抑制痙攣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3其他
于川等[21]常規針刺治療與微創透穴埋線治療對照。結果治療后2組各項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療后組間差異(P<001),觀察組的各項指標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結果顯示微創透穴埋線法可提高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改善肌張力異常增高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王文禹等[22]采用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混合后進行穴位注射,并與常規針刺療法對照。結果顯示水針治療可明顯降低中風偏癱后肢體痙攣肌張力,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療效確切。
4小結
中風后相當一部分患者出現以抗重力肌緊張為主要表現的肌痙攣狀態,而上肢痙攣狀態為手指及腕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內收,上臂肘關節內旋肌群及腕、指的屈肌群痙攣所致,上肢痙攣狀態對肢體康復造成很大的障礙,也是治療過程中最棘手的難題。中風偏癱是運動模式質的改變,緩解痙攣的目的是幫助患者盡快度過痙攣期,恢復自主運動,回歸家庭社會。在對中風后肢體痙攣的病機,雖不同醫家觀點各異,但其病機不外乎腦絡痹阻,陰陽氣血難以調和,血不榮筋,氣不養絡,故而經筋受累發病。從研究資料分析,上肢痙攣性癱瘓的病情輕重程度、病程時間報告不清,均影響療效的客觀評價和比較;針灸是一種臨床操作性較強的醫療技術,施針者學術流派不同,針刺部位及手法不盡相同,且臨床施針者水平參差不齊,對于針刺操作方法的具體描述欠缺,使得針灸操作的可重復性差,推廣需量化手法;針刺過程中易引起疼痛和誘發痙攣,患者難于堅持;另外有一些新方法,如水針也運用于上肢痙攣的治療,療效確切。此外,關于針刺治療上肢痙攣的不良反應及存在的問題,某些針刺手法或方法是否會加重痙攣程度,針刺治療的弊端、不足等報道較少。今后的研究應該致力于如何提高針刺手法的量化,使針刺手法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可重復性;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嘗試更多的方法使上肢痙攣盡快恢復。也有大量文獻報道各種針刺方法結合康復治療能促進上肢痙攣的緩解,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琳琳,郭家奎頭針療法為主的臨床應用研究進針[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6):68-71
[2]JJ Hao,LL HaoReview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scalp Acupuncture for paralysis:An excerpt From Chinese scalp Acupuncture[J].Global Adv Health Med,2012,1(1):102-121
[3]趙建國,徐振華,曹辰紅針刺椎體區治療卒中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7):10-12
[4]王麗平,周煒,張樹源頭體針治療腦血管病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評價與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7,(7):3-5
[5]陸彥青,楊海濤,莊禮興,等“靳三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4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3,(12):1034-1037
[6]王澍欣,張賓,徐展瓊,等麥粒灸配合靳三針療法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1(4):548-552
[7]祝曉忠腹針治療中風后肢體肌張力增高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06,(S1):219-220
[8]簿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82-185
[9]崔海腹針結合頭針治療中風痙攣性癱瘓30例療效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3):226-227
[10]塔長峰,吳定奇,馬騰飛祛瘀生新針法配合康復訓練治療高血壓基底節腦出血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6):54-55
[11]呂慧青,遇永琴,李秀珍針刺三陰經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 60 例分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4):54-55
[12]劉美榮,劉伍立針刺夾脊穴治療腦卒中痙攣狀態的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6,14(6):450-452
[13]俞國橋調督通陽針法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0):577-578
[14]龔燕平衡針刺法結合運動療法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狀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5(33)3
[15]趙曉峰,李平“補緩瀉急”針刺法治療中風性肌痙攣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0):13
[16]何曉華恢刺和關刺法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12):45-46
[17]饒曉丹,于海波,鐘衛正毫火針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的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5(33)3
[18]歐陽頎,魏智鈞淺議動靜針刺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J].河北中醫2014,2(36)2
[19]李芳玲針刺拮抗肌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1(11):794-796
[20]歐陽頎,魏智鈞,張春梅,等分期動靜針刺對腦卒中早期康復的增強作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10):3-5
[21]于川,申斌,許世聞,王迎偉微創透穴埋線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98例[J].環球中醫藥2015,2(8):2
[22]王文禹,劉冰,蔣中秋水針治療中風偏癱后肢體痙攣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7,(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