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 王攀
摘 要: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等發展理念越來越為全球各國所關注,綠色建筑作為一種全新建造理念應運而生,綠色建筑要求建筑生產參與主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建筑設計、施工等一系列生產環節中,綜合考慮生態環節影響、資源使用效率,進而達成節約資源、降低污染、質量達標、環境友好的建筑生產目標。通過闡述綠色建筑外部性(綠色建筑內涵、綠色建筑外部經濟性),分析綠色建筑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綠色建筑發展經濟激勵政策展開探討,以期為促進綠色建筑市場有序健康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綠色建筑;外部經濟性;經濟激勵政策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8-0160-03
引言
引發經濟外部性問題的原因在于,即便在建筑整個壽命周期中,綠色建筑創造了諸多的外部效益,然而并未提供給生產者、消費者全部的外部效益。換言之,生產者、消費者的內部回報與社會效益相互間存在一定差距,即產生了經濟的外部性問題。由于市場僅僅可凸顯生產者的內部效益,所以綠色建筑產量受生產者內部成本、收益很大程度影響,然而當前并無法讓全面社會效益最大化得到確保,進而引發市場失靈現象[1]。要想市場綠色建筑的發展,既要政府部門的推動,又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由此可見,對綠色建筑發展經濟激勵政策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綠色建筑外部性概述
(一)綠色建筑
通常而言,綠色建筑是依據國家推出的綠色建筑評定標準開展界定的,也就是在建筑的整個壽命周期中,盡可能地做到資源節約、污染降低及生態環境保護,為人類創設舒適、健康以及高效的使用空間,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建筑。然而就廣義層面而言,則綠色建筑還具備更豐富的內涵。自可持續發展理念層面出發,在綠色建筑發展進程中,一系列與綠色建筑關聯的建筑逐步產生,包括可持續建筑、節能建筑等。同時,對傳統建筑進行改造,好比建筑屋頂綠化改造、建筑節能改造等,此類建筑某種意義上不可與綠色建筑劃等號,它們與綠色建筑評定標準可能存在一定出入,不過就進一步深層次角度而言,此類建筑亦可納進綠色建筑的發展范疇中,與社會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謀而合,促進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
(二)綠色建筑外部經濟性
1.綠色建筑生產外部經濟性。綠色建筑生產外部表現主要是在于開發商參與綠色建筑發展生產過程中,綠色建筑發展對社會、環境對應形成的環境經濟效益是開發商難以獲取的收益。相較于傳統建筑,綠色建筑憑借其綠色環保、節能節水等優勢,其發展運營可創造十分可觀的社會效益,諸如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除此之外,綠色建筑的發展還可促進一系列戰略性新型產業的發展,諸如綠色材料、綠色能源等。伴隨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城市病問題越來越凸顯,對其開展解決已是刻不容緩,綠色建筑的發展針對解決城市病對應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創設綠色、舒適、健康的現代城市等有著十分重要現實意義。建筑企業加大對綠色建筑的投資力度,或者強化對建筑的綠色化改造,一方面可強化企業自身市場競爭優勢,在未來建筑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另一方面更是企業肩負社會責任的良好體現。
2.綠色建筑消費外部經濟性。消費者買入綠色建筑,滿足了自身居住使用需求的同時,更是提升了消費者的需要層次,實現了消費者對現代生活品質、時代潮流期許的目標,并且還凸顯了消費者在綠色消費領域的全新生存觀、生態享受觀。消費者買入綠色建筑收獲相應居住使用效用的同時,還可收獲綠色建筑產生的諸多生態環保效益,諸如降低大氣污染、縮減全面社會能源使用等。消費者在對綠色建筑環保效用開展使用過程中,并不可能完全杜絕其他人員從中獲取環境回報。由此,一方面表現了綠色建筑消費的外部經濟性,另一方面表現了綠色建筑的準公共物品屬性,在日常生活中屢屢會引發“搭便車”現象。
即便綠色建筑生產、消費可推動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然而社會并不會向綠色建筑相關參與主體予以回報,相較于綠色建筑相關參與主體所獲取的個人回報,綠色建筑生產、消費對應產生的社會效益要明顯更高。由此表明,綠色建筑有著顯著的外部經濟性,綠色建筑生產者、消費者并無法獲取其創造的所有社會效益,然后卻要付出一定的社會成本,由此直接決定了綠色建筑生產、消費的外部經濟性,所以在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務必要處理好其外部經濟性問題。由于綠色建筑伴有外部經濟性特征,使得綠色建筑市場均衡產量相較于社會最優產量要更低,進而對綠色建筑有序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由于綠色建筑伴有外部經濟性特征,使得綠色建筑消費量、供給量難以達到市場最佳情況,引發市場失靈現象。因此,要想實現綠色建筑的有序健康發展,不可單單借助市場的力量,還要得到政府一定經濟激勵政策的有效干預,經由相關經濟激勵政策的推行,促進綠色建筑外部經濟性逐步向內部化轉變,進一步實現市場最佳水平。
二、綠色建筑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伴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逐步深入,綠色建筑發展理念越來越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并表現出一種可觀的發展形勢。近些年,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規模呈現出大幅上升態勢,依據中國綠色建筑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總計評出3 979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實現4.6億m2 [2]。綠色建筑在資源節約、污染降低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有著顯著優勢,同時對社會經濟有序發展及節能減排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然而在當前綠色建筑發展中仍舊存在一系列問題。
第一,對綠色建筑認知不足。近年來,即便政府相關部門自宏觀上加大了綠色建筑發展力度,然而還未有把綠色建筑發展工作提升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實現有序健康發展、達成兩型社會建設等戰略層面來開展認識。現階段,即便經由各式各樣渠道,推行了一系列綠色建筑宣傳工作,然而收獲的成效并不盡如人意,大部分開發商、消費者對綠色建筑內涵缺乏有效認識,片面認識綠色建筑只不過是節能、有綠化的建筑,對綠色建筑認知不足。同時,開發商與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均有著一定偏差,對綠色建筑市場有序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第二,綠色建筑服務市場開發商缺乏積極性。綠色建筑強制性約束機制、激勵機制不足,就經濟層面而言,綠色建筑牽涉到投資費用、運行費用以及改造費用等當下及長遠利益的考量。現階段,我國推行法律缺乏約束力,尤其是建筑節能未能與經濟效益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倘若開發商用以節約能源的開銷在其營收中占比不高,便會很大程度上削弱開發商節能改造的積極性。即便大量政府部門辦公建筑用以節能改造、能源消耗監測試點,然而受政府部門資金通過財政統一劃撥、能源使用者與付費者相互分離等因素影響,使得同樣出現節能改造內在動力不足的局面。除此之外,一些企業年財政預算與自身上年支出呈正相關關系,倘若加大節能改造投入,勢必會對其下年度預算額造成不利影響。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使得綠色建筑服務市場開發商積極性不足。
第三,激勵性政策不健全。綠色建筑的外部經濟性特征直接決定了其單單憑借市場力量是難以實現最佳生產水平的,由此要得到政府予以一定的政策干預。即便對于外部性的政策可劃分成強制性、經濟性兩類,然而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筑標準執行還未指出需要強制性,開發商有著較為自由的選擇空間,所以綠色建筑的發展要得到經濟激勵政策的有效支持。當前,我國激勵性政策以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為主要對象,且激勵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其中,二星級綠色建筑激勵政策為每平方米補貼45元,三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補貼80元。結合相關綠色建筑增量成本數據顯示,二星級綠色建筑增量成本達到每平方米88元,公共建筑增量成本達到每平方米268元,三星級住宅建筑增量成本達到每平方米196元,公共建筑增量成本達到每平方米494元,補貼在綠色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增量成本中占比明顯不足[3]。激勵性政策不健全,對激勵政策有效實行造成不利影響。
第四,政策法規缺乏約束性。自經濟學層面而言,綠色建筑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直接決定了僅借助市場開展資源配置是極為困難的,所以于該領域伴有市場失靈問題。針對此問題,在綠色建筑發展相對成熟的發達國家,政府通常會經采取各類強制手段或者激勵政策來促進綠色建筑市場的有序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經濟激勵措施、機制,諸如對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給予獎勵、設立建筑節能專項資金、信貸激勵政策等,然而此部分有限的激勵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并且政策法規中軟制度缺乏約束性。此類問題進一步使得開發商、消費者貫徹落實綠色建筑標準的積極性不足,整體表現出松散管理的狀態,對綠色建筑市場有序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三、綠色建筑發展經濟激勵政策分析
推進綠色建筑,可縮減我國能源消耗,可實現環境改善、優化,對我國社會經濟有序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全面綠色建筑市場在時代發展新形勢下,要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強化改革創新,在先進理念、成功發展經驗的支持下逐步強化經濟激勵政策的有效實施,如何進一步促進綠色建筑市場有序健康發展,可以從以下相關內容著手:
(一)強制性政策
一般來說,強制性政策指的是經由相關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的建立與強制執行以實現相應的目標。然而,此類強制性政策達成目標的方式靈活性不足,同時強制性政策對各生產者往往強制性推行統一標準,而未有很好地權衡各生產者相互間存在的成本差異問題,進而可能對綠色建筑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強制性政策的建立與推行主要是為了發揮保障與規范的有效作用。強制性政策主要體現于法律規范及標準落實兩項內容:一是構建配套完善的綠色建筑法律法規利息,對綠色建筑市場健康發展予以有效引導、規范;二是建立健全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對于綠色建筑標準的強制性落實,現階段在我國綠色建筑領域還應用較少,大多是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領域。相關部門出臺的《“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中特別提出,從2014年開始,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省會城市保障性住房項目以及商業開發大型公共建筑項目落實綠色建筑標準[4]。
(二)經濟性政策
經濟性政策是促進綠色建筑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分別有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及貸款優惠等政策,強調經由市場來消除綠色建筑存在的外部性問題。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對激勵生成反應,激勵政策倡導經由市場信號來引導政策對象,進而制定行為決策,有著低成本、高效等特征,自理論層面而言,制定科學合理并達成有效實施的經濟激勵政策可通過更低的社會成本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結合激勵對象實際情況,綠色建筑激勵導向可劃分成兩方面,一方面為對于消費者的經濟激勵政策,另一方面是對于開發商的經濟激勵政策。
1.對于消費者的經濟激勵政策。對于綠色建筑消費而言,綠色建筑需求產生受購房者很大程度影響,所以綠色建筑激勵政策應當以購房者為主要導向者。需求端的經濟激勵政策開展面向的多以中低收入人員為主,對于高收入人員而言,價格并非購房的首要因素,他們所關注的主要是綠色建筑居住環境、舒適情況以及交通便利情況等。中低收入人員主要為剛性需求,對價格較為關注,因此經濟激勵政策對中低收入人員買入綠色建筑與否存在很大的影響。實施結合消費者實際情況的激勵政策,好處在于,一方面可依托價格信息傳遞作用,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依托其一定的滲透性,不斷使消費者樹立起綠色消費意識,養成綠色低碳觀念,進而促進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可采取下述策略,以對綠色建筑消費需求進行刺激:
一是實行財政補貼激勵政策,政府經實施直接貨幣補貼政策,以降低消費者的綠色建筑購買成本,進而刺激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需求。
二是實行稅收減免激勵政策,對于相關稅收而言給予一定的減征或者免征,諸如減免契稅等。
三是實行貸款優惠激勵政策,對買入綠色建筑消費者在辦理住房貸款過程中實施利率優惠政策。政府經實施貸款優惠激勵政策,以降低消費者的綠色建筑購買成本,進而對消費者消費行為起到調節、導向的有效作用。對于非綠色建筑而言,政府可經由征收能源消費稅,以提升消費者非綠色建筑的購買成本[5]。一旦綠色建筑與非綠色建筑相互間價格偏差逐步縮小,消費者便會更加傾向于選擇綠色建筑,所以面向消費者的經濟激勵政策可有效引導消費者自主選擇綠色建筑。
2.對于開發商的經濟激勵政策。在建筑生產期間,開發商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即握有充分的主導權、支配權,對開放商的激勵可極大水平上影響著綠色建筑市場的供給。所以,政府實行相關激勵政策可促進開發商生產更大一批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政策的推行可一定程度緩解開發商承擔綠色建筑成本的壓力,進而可促進建筑市場中綠色建筑產出逐步增多。政府相關部門可采取下述策略,以對開發商進行刺激:
第一,實行財政補貼激勵政策,針對滿足國家綠色建筑標準的建筑給予一定補貼,可直接補貼一定的貨幣金額。這一激勵政策存在極大的直接性,要求政府開展有效的監督管理。
第二,實行稅收減免激勵政策,對于相關稅收而言給予一定的減征或者免征,諸如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以及城市維護建設稅等[6]。
第三,實行貸款優惠激勵政策,現階段開發商對金融機構有著極大的資金需求力度,針對滿足綠色建筑標準的開發商在貸款利率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一方面可緩解開發商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可經由中央財政貸款補貼政策促進開發商生產綠色建筑成本的縮減。
第四,打造綠色建筑專項基金,對綠色建筑投資、發展給予一定資金支持。
結語
總而言之,歷經多年發展,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逐步由宏觀層面政策設計、標準研究階段朝市場推廣階段轉變,而當前綠色建筑發展受其外部性問題很大程度影響。鑒于此,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清楚認識綠色建筑外部性內涵,全面分析綠色建筑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強化經濟激勵政策的有效實施,積極促進綠色建筑市場有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安娜.綠色建筑需求端經濟激勵政策的博弈分析[J].生態經濟:中文版,2012,(2):107-110.
[2] 葉祖達.我國建筑節能減排經濟激勵政策體系分析[J].動感: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2012,(4):18-23.
[3] 姚遠.我國綠色建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27):133.
[4] 劉戈,李雪.基于博弈分析的綠色建筑激勵機制設計與激勵力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4):235-239.
[5] 鄒陽.試論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政策設計[J].低碳地產,2016,(11):162-163.
[6] 楊杰,李洪硯,楊麗.面向綠色建筑推廣的政府經濟激勵機制研究[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3,(4):298-302.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