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榮
多年來,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教學指導思想與教學策略方面進展顯著。人們一直企盼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然而,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展開,教學又面臨著新的挑戰,教學改革的任務十分的艱巨。綜觀現實,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三重三輕”現象,即“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滲透”、“重內容剖析,輕形象構筑”、“重題海戰術,輕能力培養”。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小學語文學習效率提高,也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完整實現。
就性質而言,小學語文是綜合性學科,不僅有其工具性,更蘊含著教育性與發展性。這就決定了小學語文應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為己任。就內容而言,小學語文是門實實在在的語言教學,應加強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語言教學中“語感”是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人對語言的感知、把握和運用的能力。每個人由于文化背景、年齡、性別等各種原因導致其語感圖式呈不同狀態。人類個體不同的語感圖式影響制約著語言學習。
一、以讀為主、讀想結合
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吸收思維學、語言學、教學論等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從語感突破,全面提高學生素養,以期在素質教育的實施中,創造出一種新穎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模式與策略。
中國文字千變萬化,語言的意蘊深刻含蓄,有時真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繁瑣的、糾纏與內容的課堂分析很難幫助學生達到此種意境,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供有效的嘗試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感知語言背后的含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一種有效的語感訓練。
然而,機械地讀是要不得的。以讀為主,讀與想結合的方法,可讓學生沿著讀的階梯走向感知的深處。“課始練讀準”就是方法之一。在激發了學習興趣,創設了學習氛圍的前提下,請學生讀讀全文,要求讀準確。那些較易讀錯的多音字,初見面的生詞,意思復雜的長句,還有小小的標點所表示的不同長短的停頓等等,都是訓練學生感知語言的好材料。抓住此時的語感訓練,對培養學生讀文、解文能力的提高相當有益。
“課中練讀準”也十分重要。結合學生的精彩質疑,要求邊讀邊思,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一環;結合教師精辟講解,要求邊讀邊體味,是促進學生感知課文的重要一環;結合好詞佳句的欣賞,要求邊讀邊品,是促進學生品味課文的重要一環。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讀與思的結合豐富了語感的內在圖式,對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感受能力大有好處。
二、感悟語言、讀說結合
葉圣陶曾經說:“文學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文的敏感。”這種對于語言的敏銳感覺是觸摸作者情感的最重要的基礎。構筑豐富的語言形象是訓練這種感覺的較好的方法。通過教師啟發性的提示,順著文章的內容合理展開想象,使抽象的語言文字更生動具體。在這具體生動的語言形象中去感悟語言背后的深奧與美妙,去捕捉作者心靈震顫的霎那間。
與此同時,學生借助語言的工具性將體味到細膩的、敏感的情感準確完整的表達出來,這又是一次感悟語言的過程。
類似的模式是訓練學生感悟語言的有力手段,即由抽象的語言形象,再由具體的語言形象轉化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具體的語言文字。在此過程中伴隨著讀時的感知,想象時的感悟,表述時的深層感悟的過程,促使形象構筑,讀說結合,有效地成為感悟語言的重要一步。
三、以聽為主、聽寫結合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最終目的是掌握并運用語言文字。如何正確評價學生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呢?美國的“托福考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大量的聽力選擇題出現在試卷上。考生如不能將介詞的用法、動詞的用法,時態的用法等知識牢固掌握,形成一種感覺,一種語言圖式,形成下意識的判斷,就難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考題。這種方式摒棄了考強記和技巧取分的機率,更強調嫻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于是,我試著口述大量選擇題,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選擇多音字讀音、選擇詞意、選擇完整句、選擇反問句、選擇節意等等,力圖幫助學生盡快形成良好的語言圖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走向真正意義的素質教育。
四、有感而言、有感而寫
語感教學模式的試行已收到較好的效果。首先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感悟的前提在于順利的閱讀,而感覺的外顯往往可以用感情朗讀來標志,字詞的正確、停頓與重音的把握、朗讀者對感情的處理,無不反映著對文章理解與感悟的程度。
感悟,必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不懂就無所感。同時,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謂“有感而發”。我們又從“說話”為項目進行測試,實驗后合格率100%,比實驗前提高9%,優良率為82%,比實驗前提高10%。
學生在感悟中增強表達的欲望,說話能力、交談能力相應得到提高。黃玲玲同學是膽子極小且很自卑的女孩,朗讀輕、無停頓、無起伏、無情感,更不愿在眾人面前說話,常常憋得臉小通紅卻不發一言。誰也沒想到一年后的她竟站在講臺上參加“講故事”比賽,掌聲激起一片。
同時,學生的表達語言文字能力得到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不僅直接對閱讀能力產生有益的影響,而且也關聯表達能力的提高。我們在研究中,對學生表達能力作出“說話”與“寫作”兩方面情況匯總,“說話”測試中的效果是明顯的,在作文方面的進步也是可喜的。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被激發,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在情感上都有所突破,我認為長期困擾小學生作文的兩大問題——內容貧乏、情感缺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解決,開始為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掃除障礙,這是十分重要的。
多年來,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教師講授過多,學生活動太小”的弊端,抑制了學生的主體感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地操作。要重視語感培養,首先就要求在課堂教學指導思想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真正樹立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多讀、多思、多做、多感受、多體會,真正把學生主體的各種“能量”都加以“激活”,都加以發揮。此外,語文課堂教學的落腳點應放在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不是尋找一個標準的、唯一的“答案”。
實踐證明,以學業成績作為評判教學質量的唯一依據觀點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它只能作為其中一項指標。在小學這一打基礎的階段,立足現在,著眼未來,以提高語文素養為目標,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它更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與教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