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升琴
摘 要:黨的十七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實現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多學知識,學好知識,學會知識,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關心每個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關鍵詞:“3331”;教學模式
貴州省甕安第五中學建于2013年,學生來源主要是從各個鄉鎮來縣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所以學生情況各不相同,學生的基礎知識差異較大。為了縮小差距,提高學生的整體成績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以“誠信、厚德、勤學、健體”為校訓,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構建和諧管理,弘揚新課程理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在教育、教學、教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成績呢?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我認為“3331”數學教學模式值得一試。
“3331”數學教學模式,即是指“3個加強,3次測驗,3個協作,1個目標”。3個加強: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加強對學生學科知識的聯系。3次測驗:同一張試卷進行三次測驗,第一次,全班同學進行測驗,教師講評后,取出優秀生,然后擇時對剩下學生進行第二次測驗,教師擇時講評。在講評過程中,要求部分學生走上講臺,與老師近距離接觸,提出要講解的內容,老師一一作出講解,該同學的問題還可以代表一部分同學的問題。再次取出優秀生后,對剩下的學生擇時進行第三次測驗,再次取出優秀生,對剩下的學生進行同學之間的一幫一活動。3個協作: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資源共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增進友誼,達到教學目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共同學習,共同探究,一起進步。1個目的:提高班級學生的整體成績。
“3331”數學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既備知識,又備學生;要求課上要耐心講解,要注意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要擴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其它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課后要認真批改作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教學中要講究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因材施教,要因人而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小組交流,小組合作學習。考試能檢驗一個學生掌握知識多少及牢固情況,試題是對學生一段時間來所學知識的一個總結,所以老師一定要求學生掌握。在進行第一次測驗時,可了解一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第二次測驗時,可以看出某些學生的進步情況,給予這部分學生極大的鼓勵,這部分學生的成績將會不斷得以提高,進行第三次測驗時,更能了解某些學生的學習基礎狀況,好因人而教,同時,利用學生之間“一幫一”,以優帶差的辦法,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增進學生的友誼,增強學生合作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有時學生對學生的講解更能讓學生易于接受。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之間也要團結,互相學習,互相聽課,分小組、分章節備課,并進行試講、討論、改進而最終定案,取長補短,資源共享,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老師和學生之間要和睦相處,師生近距離接觸,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既好進行班級管理,又讓學生對你所教學科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成績就會有所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合作交流,共同進步,增進了友誼,也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所有這一切,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將會達到一個目的:全班同學的數學成績都得到了提高。
“3331”教學模式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引導者,又是合作者、探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相互協調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挖掘學生潛在的動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努力提高學生班級的整體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