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鵬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帶來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課堂教學,為了適應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實現合作與交流、協作與共享,網絡教研應運而生。因此,教師就必須思考:怎樣的課程才是新課程所需要的?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中有體會、有感受、有思考?而網絡教研則為一線教師們提供了共同商討上述問題的平臺。隨著網絡教研技術和理論的不斷發展,網絡教研會演變一種新型的研究方式,是對傳統教研補充,更是超越。
一、搭建網絡教研多平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網絡化的繼續教育平臺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
“國培計劃”繼續教育平臺既為教師提供了視頻的專家講座,又為上網學習的教師提供了交流教研的諸多環節,如:課程學習、作業提交、研修日志、教學設計與反思、學習總結、主題研修成果等,教師通過這些形式可以進行網絡學習和交流。而這樣的網絡學習形式,既解決了由于學校資金緊張,不能讓更多教師外出學習的問題,又解決了教師工作時間緊、課時安排不一致沒法集中學習的矛盾,教師可以利用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有選擇地進行網上學習,還能讓教師足不出戶就能聆聽專家的講座,受到名師指導,豐富自己的專業思想、專業知識,開闊了眼界。
(二)網絡資源的運用為教師專業發展拓寬了道路
傳統的教學,教師靠的是一本課本、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來“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根據自己年復一年的教學經驗,安排制定教學方法和授課內容,教案今年用了明年還用,沒有什么改進和創新,根本談不上什么專業發展。現在網絡的發展,備課不僅僅是寫教案,還要做課件等,從網絡上教師可以找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下載符合自己需要的內容,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與空缺,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網絡資源的運用,作為網絡教研的第一步,鍛煉了教師查找篩選資料的能力,還豐富了教師的專業知識,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校本資源庫的建立為教師專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隨著網絡與教學研究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教師間教學資源的共享就成了當務之急,學校自己的資源庫就應運而生了,校本資源庫設計了多個板塊,如:優秀教案、優秀課件、教學案例、教學隨筆等。教師的教案、課件、教學反思,學生的電腦作品、學習經驗都能及時上傳,實現資源共享,這既增加教師之間的互動,而且還可借鑒別人的經驗,彌補自己的不足。
校本資源庫的建立,讓教師在原來實地教研的同時也開始了網絡上的教研,不僅使教學資源達到了共享,更培養了教師的團隊意識,還提高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打字、編輯、上傳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從而使教師的思維開闊了,頭腦靈活了,思想深刻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四)同課異上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發展平臺
原來的聽課評課,是每個教師自選課題進行準備,同科教師進行聽課評課活動,寫出聽課記錄和聽課心得,這樣的聽評課活動雖好,但缺乏針對性。通過同科同組教師講授同一課題,每周由教研組長通過“學校QQ辦公群”通知本組教師下周要講的公開課課題,讓大家分頭準備,把準備的教案、課件等資料上傳到學校資源庫中,然后根據教師的準備情況進行“同課異上”的聽課評課研討活動,在評課的過程中教師就能有的放矢的找出不足,提出亮點,寫出授課反思,從而使整個的教學研討活動更有實效性和科學性,最后把這節課的教案、課件、授課反思、評課教研活動記錄等資料上傳到學校資源庫,為今后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課例資料。
(五)網絡集體備課,讓教師專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備課是上課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改的新模式下,為了更好的發揮群體智慧,我校實施網絡電子備課,在備課時進行群體討論,既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減輕部分老師盲目抄寫教案的負擔,打破傳統的教研活動,在網絡環境下,要求老師每周至少參加一次如專題討論、教學研究等網絡教研活動,老師可以課余相應的時間內參與網絡討論,以此達到教研的實時性,并可以除去在原始教研活動中某些老師不說話的弊端,從而達到教研的全面性。每位教師每個月至少要有一篇教學反思發表于“教研心得”上。并且到學期末,學校將分別評出“網絡教研之星”、“網絡教研積極分子”同時進行獎勵。
(六)電子成長檔案袋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自我管理
基于教師專業發展具有終身性、自主性、階段性、連續性、豐富性的特點,學校為教師建立了成長檔案,開始時每位教師有一個自己的檔案盒,把教學、教研、學習的資料存放于此,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多的檔案存放成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每位教師開始把自己的成長檔案電子化,學校FTP服務器配合教師成長檔案,設計了相應的內容,為每位教師開設了一個自己的成長檔案模板,包括:個人簡介、工作計劃、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故事、學習心得、工作總結等內容。教師把個人每學期的檔案資料整理上傳到學校FTP服務器,學校組織專人進行評比,評比結果計入教師考核。
二、目前網絡教研出現的問題
(一)網絡教研平臺自身的建設問題
開展網絡教研,首先要有網絡教研平臺,而平臺的好壞,主要是看欄目的設置是否有利于教研的開展,網絡資源的數量、質量是否滿足教師需要,使用者是否便利等。調研發現,校本教研網及區域性教研網主要存在的問題有:欄目設置隨意性大,網絡資源庫更新不及時,在管理上分工不明確,與上層教研網承上啟下的作用發揮得不夠,缺乏網絡教研的系統意識等。
(二)網絡教研中教師的參與性不夠和信息素養的欠缺
調查發現,活躍在網絡教研前臺的往往只是少數的“常客”,而更多的教師則喜歡做“潛水者”、“復制粘貼者”,僅僅把網絡教研作為任務完成,缺乏積極參與和互相交流的意識。教師在教研平臺做作業時,常出現信息表達不夠明確,網上下載復制等等情況很嚴重,對網絡教研活動怨聲載道,沒有達到應有的目的,信息素養很欠缺。
三、建立健全網絡教研管理,促進網絡教研可持續發展
首先,提升教研條件、拓展教研視野仍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網絡教研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網絡技術,雖然目前我校已經每人一臺電腦,但是一部分老年教師在技術和觀念還有一定差距,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制約著網絡教研的順利開展。
其次,加強引領,鼓勵一小批,帶動一大批。先打造一支網絡教研精英隊伍,再提升網絡教研寬度和深度,幫助教師從根本上認識到網絡教研所帶來的超越常規化教研的最前沿的信息、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是促進自我成長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