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寧針對托洛茨基提出要把蘇維埃俄國的工會改組為生產工會,由他來組織全部生產的意見,列寧科學論證了工會的性質和作用問題。工會作為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作為保護工人階級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組織,工會仍然擔負著團結工人群眾、教育工人群眾、保護工人群眾的任務,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工會的主要任務是建立黨和國家最廣大群眾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列寧;社會主義時期;工會;理論
[作者簡介]尹博(1988-),女,漢族,甘肅隴南市人,長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員,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與當代社會發展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 A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7)08-0011-02
1920年末,蘇維埃俄國的國內戰爭已告結束。蘇維埃政權開始著手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制定有效的經濟政策,及時地調整階級關系,使工農聯盟在新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發展。
一、列寧和托洛茨基關于工會問題爭論的實質
在這歷史轉折時期,作為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托洛茨基,連續就工會問題發表意見。先是1920年11月3日,托洛茨基在全俄工會第五次代表大會的布爾什維克黨團會議上發表演說,宣稱工會面臨“最深刻的內部危機”。他認為這個危機是由于工會在生產中的作用與工會的任務不相適應造成的。11月8日—9日,俄共(布)中央召開全會。會上托洛茨基提出了一份題為《工會及其今后的作用》的提綱初稿,但被否決。接著不久,于12月25日,托洛茨基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散發了一個《工會的作用和任務》綱領性的小冊子。從而挑起在俄共(布)黨內就工會問題的全面爭論。
托洛茨基提出,在蘇維埃俄國工會發生了危機,出現了與工會平行的管理工業和其他經濟部門的蘇維埃機關,工會越來越受排擠,不能實際參加經濟生活,工會在生產中的地位作用不明確,無一定之規,長此下去,工會就有瓦解的危險。他認為,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把工會改組成生產工會,共產黨和蘇維埃工人國家要盡力使國家經濟機關和工會在不遠的將來融合起來,使生產工會不僅要掌握生產,而且能掌握生產,能領導生產。要真正改組成為生產工會,就要求使工會國家化,托洛茨基在《工會的作用和任務》一書中說得很明確:“把生產的全部管理工作集中在工會手中,意味著有計劃地把工會變為工人國家的機關,并逐步地把工會機關同經濟機關結合起來。問題不在于形式上宣布工會為國家機關,而在于使工會事實上變為生產組織,把每一個工業部門從各個方面包括進來并且既對生產的利益也對生產者的利益承擔責任。”
托洛茨基還提出要整頓工會,要實行“自上而下的整治”,在工會組織中實行勞動軍事化。他認為“在國家極其困難的經濟條件下,勞動軍事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必要辦法”,按軍事方法工作“是工人民主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總之,托洛茨基在國內戰爭基本結束、蘇維埃國家和人民面臨著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艱巨任務的時刻,在工會問題上提出了由工會組織生產、領導生產、整治工會、工會國家化和勞動軍事化一系列的主張,迫使俄共(布)中央和列寧不得不就工會問題同他爭論。
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會上繼續就工會問題進行了爭論。列寧在會上作了《關于工會問題的演說》,托洛茨基作了關于工會問題的副報告。這次代表大會對于工會問題的爭論做了結論,通過了《關于工會的作用和任務》決議,以列寧為代表的關于工會問題爭論中的正確主張,終于獲得了勝利。
這場爭論浪費了黨中央和列寧許多時間,使他們無法討論更迫切的問題。列寧指出這不是在理論上和原則上對工會性質認識差別而產生的爭論,而是在對待群眾、掌握群眾、聯系群眾的方法問題上存在著分歧而產生的爭論,因而托洛茨基犯了一系列牽涉到無產階級專政問題的錯誤。而托洛茨基的《工會的作用和任務》這本綱領性的小冊子因為從頭到尾貫穿著“自上而下整治”政策的精神,要求在蘇維埃俄國加強勞動軍事化的措施,包括一系列的原則錯誤,從而造成了政治上的危害。
二、工會是全體產業工人的群眾組織
針對托洛茨基提出要把蘇維埃俄國的工會改組為生產工會,由它來組織全部生產的意見,列寧科學論證了工會的性質和作用問題。
工會作為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作為保護工人階級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組織,最初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產生。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是被分裂的,覺悟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只能有部分工人參加工會組織,或者工會組織是分裂,是不統一的。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在工人國家里,工會作為工人階級群眾性階級組織這一根本特性沒有改變,但是有兩個突出的變化:第一個變化是在這里工會幾乎包括了全體工業無產階級,一般地講,工會不再是分裂的,而是聯合起來的全體無產階級;第二個變化是工會從被剝削被壓迫階級的階級組織變成一個當權者、統治者、執政的階級組織,變成為一個實行專政的階級和行使國家強制的階級組織。這兩個變化對工會的社會地位和活動方式當然不會不起作用,它使得工會成為蘇維埃政權的最有影響、最有群眾性的基礎組織。
列寧所強調的是工會的根本性質沒變,也不能變。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工會仍然擔負著團結工人群眾、教育工人群眾、保護工人群眾的任務,由工會來團結和聯合全體工人階級,由工會來保護工人階級的物質利益和精神,由工會來教育和訓練工人階級。其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組織所不能代替的。只有工會能通過大量的細致的日常工作,才能說服和團結工人階級全體群眾。作為行使強制的階級的組織,還要組織廣大工人學習管理經濟和主持經濟,執掌政權的工人階級,假如長期不懂得管理經濟,就難以有效地克服官僚主義和維護自己的利益,作為國家領導階級的工人階級,如果不掃除文盲,不進行學習,甚至會接受非無產階級的口號而發生分裂。
三、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工會的主要任務是建立黨和國家最廣大群眾之間的聯系
工會既然是執掌國家政權的階級的組織,那么它在無產階級專政體系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呢?它的主要任務和職能是什么?它和工人政黨和工人國家的關系如何呢?列寧批駁了托洛茨基夫關于工會國家化的論凋,闡明了工會在無產階級專政體系中的地位和它同共產黨和蘇維埃政權的關系。列寧首先強調的是工會是包括了全體產業工人的階級組織,是群眾性組織,不是國家組織,不走實行強制的組織。在工會內部只能進行說服和教育,不能實行強制;如果實行強制,就可能脫離工人群眾,使蘇維埃政權失去基礎。托洛茨基力圖使工會國家化,是混淆群眾性組織和政權組織的界限和區別,將削弱蘇俄政權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工會和蘇維埃政權具有特殊關系,不是要互相替代,而是互相支持。工會是蘇維埃政權執行國家職能和實現專政的基礎,列寧形象的說法是“工會是國家政權的‘蓄水池”。工會是蘇維埃政權的源泉,力量的來源,所能依靠的特殊機關。
工會同共產黨之間也具有特殊關系,兩者都是工人階級的組織,前者是廣泛的群眾性組織,后者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只有優秀分子才能參加,其數量在本階級群眾中始終只能是少數:共產黨聯系廣大群眾,必須通過工會組織,換句話說,黨通過工會可以和本階級的各個部分,包括最不開化、受小資產階級影響較深的那部分群眾建立聯系,引導他們按黨要求的方向和路線前進,緊緊地把本階級的群眾團結起來。由于工會是一種群眾性的組織,它不能代替黨的組織,更不可能行使領導權,它只有在能把本階級革命力量集中起來的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充分發揮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作用。
列寧概括了工會同黨和蘇維埃政權的關系。他指出:“工會就它在無產階級專政體系中的地位來說,是站在——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黨和國家政權之間的。”無產階級專政“是一個由若干齒輪組成的復雜體系”。“沒有一些把先鋒隊和先進階級群眾、把它和勞動群眾連結起來的‘傳動裝置,就不能實現專政。”工會的作用就好像是一個把無產階級先鋒隊和工人群眾聯系起來的“傳動裝置”,“黨就是通過這個機構同本階級和群眾取得密切聯系的;階級專政便是在黨的領導下通過這個機構來實現的。”列寧針對當時托洛茨基忽視工會“引帶”作用,一心要讓工會成為國家機關一部分的錯誤,嚴厲指出:“如果對待工會態度不正確,就會使蘇維埃政權滅亡,使無產階級專政滅亡。正因為列寧極其重視工會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的作用,他在許多報告和文章中都分析了工會運動中的分裂在政治上的危害性,并且在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上領導大會通過了關于黨的統一的決議和俄共(布)黨內的工團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傾向的決議。
經過在新經濟政策時期一年多的實踐,列寧于1922年初,就工會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任務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在新經濟政策時期,由于容許資本主義合法存在,工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在無產階級同資本作斗爭時,要從各方面盡力維護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但是工會是行會,在使本身所代表的工人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同時,要無害于其他部分的工人和工人國家的利益。列寧還強調了工會的非黨性質,不能要求工會會員具有一定的政治觀點,要求他們接受共產主義政治觀點,這樣就嚴格區分黨組織和工會界限和不同的要求。而工會只有把極廣大的非黨工人群眾聯合起來,才算是真正的工會。在這廣大非黨群眾中應包括專家這個特殊階層,愛護他們,團結他們一道工作。
列寧關于工會的理論和著作一直是寶貴財富,社會主義國家的工會運動和資本主義的國家革命工會運動都以列寧的理論為指導。但是實踐是豐富的,常常要提出新的問題。早在50年代,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出現了工人自治,70年代歐洲共產主義對工會作為黨的“引帶”提出質疑,80年代社會主義波蘭出現了團結工會,這些有待人們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科學社會主義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