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真知無限,文化為源。“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是我常對學生說的話。在教學中,我將班主任工作和語文教學工作相結合,打造以書香班級為目標的班級文化,堅持在班級開展讀書活動,以班級書吧、讀書會、全班共讀、讀書交流、親子閱讀等不同形式,引導學生喜歡上了閱讀,從閱讀中獲得生活的樂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年齡較小,個體認知存在局限性,是否能進行持續閱讀且形成良好習慣有待考察,而且個性化的自主閱讀也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我搭設多種合作閱讀的平臺,開展學生自主閱讀、班級合作閱讀和家庭親子閱讀。
1
為了讓學生真正愛上讀書,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我通過多種渠道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為了讓孩子在學校中時時處處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我首先在班級內部文化氛圍的營造上下功夫,我在黑板左邊開設了“班級書吧”,書柜里擺放著各種書籍;在教室的右邊開設了“格言欄”“每周一詩”等欄目,引導學生時刻理解、背誦、謹記名人名言和詩歌,理解閱讀的快樂,掌握適宜的讀書方法;在外墻長廊上及時更新學生制作的讀書小報和閱讀感言、讀后感;在教室后面的墻壁上設計制作了“讀書之星”評比表格,營造出了一種你追我趕的閱讀氛圍。
閱讀貴在堅持。除了每周一節閱讀課外,我鼓勵學生利用每天下午上課前的時間進行閱讀。襯著悅耳的音樂,學生捧書,我也捧書,一起或觀中外名著,或賞經典童話,一起看哈里·波特的神奇故事,一起談馬小跳的天真可愛,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里感受海倫·凱勒的堅強意志,去《上下五千年》中暢游華夏文明的廣闊天地。書中主人公的經歷、興趣、氣質、性格、做事方式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2
在學生自主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我還鼓勵學生通過與他人互動,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為學生搭建合作閱讀的平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了新的成長,在體驗到認識提升帶來喜悅的同時,提高了合作能力。
開展“讀書之星”達標、升級爭章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結合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我將班級的閱讀獎牌分為五星、四星、三星3個等級,每讀一本書到老師這里來過關,我出5題題目,能答對3題就可獲得獎牌,從最低級別開始。每學期末得到獎牌數量最多、級別最高的學生可以獲得學校“閱讀之星”的稱號。
開展“好書推薦”活動。我鼓勵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大家,寫明推薦理由,并將主要內容和其認為最有感觸的語言進行摘抄,供其他同學參考,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選擇書籍和細讀書籍的能力。開展了“好書伴我成長”主題班會,在班會上,學生自由地講述如何選擇書籍、如何選購好書、好書給自己帶來的影響等。
開展“好書漂流”活動。學生每人每周帶一本自己最感興趣的書或者最想推薦給同學們的書,整齊排放在教室的圖書角。專門的班級圖書管理員將圖書分類放置,被評上“閱讀之星”的同學輪流擔任班級圖書登記員、護書員、外借員等,不但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閱讀,而且讓學生明白閱讀是光榮的。通過開展讀書活動,學生們課后談論的話題也由以前的家常變成了講歷史,談故事,說理想。
開展班級讀書會。每學期我都會給學生定一個閱讀主題,比如,三年級時,我們重點閱讀楊紅櫻的系列童話;四年級時,我們重點閱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五年級時,我們開始閱讀曹文軒的作品。在同一主題下,我們開展“每月共讀一本書”的活動,每月圍繞共讀書目開展“班級讀書會”。如《草房子》讀書會上,學生們紛紛闡述了作品中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形象和原因,并分享了精彩段落,伴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學生在彼此的啟發借鑒和老師的評價、點撥下,都獲得了極大的學習效能。六年級時,結合語文教科書,我推薦了《朝花夕拾》等作品,開展了“走近魯迅”的讀書交流會,從魯迅的名言、魯迅的生平、魯迅的作品等幾個方面交流自己的感受。準備的過程也是他們主動汲取文中精華的過程,在展示和評議中,他們的賞析、認識、合作能力都得到進一步提高。這一切無不顯示了閱讀的力量。學生們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
讀書會活動切實為學生學習、溝通、交往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豐富了他們的閱讀方法,促進了他們的心智成長。
3
一個人從自然人到優秀的社會人,家庭的影響和規范作用占很大比重,學生會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年輕的家長們有的感覺茫然,有的家庭教育目標和學校教育目標已相互背離,不少人對閱讀與語文學習的關系認識不足,有的家長甚至阻撓孩子讀書,他們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有時聽別人說讀書有好處,就給孩子買了,可是孩子剛一有了興趣,出現著迷的樣子,家長們就擔心了,趕緊收回,這些都無益于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嘗試著引領學生和家長以“親子閱讀”的家庭交流方式,架起家校育人的橋梁。
我利用家長會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家長,讓他們都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建議家長在家中為孩子設置靜心讀書的空間,倡導家長盡可能地和孩子親子共讀,每天讀書不少于半小時,也讓學生動員家長參與親子閱讀活動,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自覺性﹑積極性,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希望家長參與閱讀的同時,產生自我閱讀的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多讀書,有的學生甚至帶動了家人親子共讀。茶余飯后,全家共讀,交流感受,共享閱讀的美好時光,一種幸福真實自然地流淌在融融的家庭氛圍中。從“親子閱讀”入手,借助于家庭教育的力量,提升閱讀的效益,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產生的效果是巨大的。
高爾基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也指出:“如果你能引導孩子迷上讀書,那么你所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未來,而且直接影響整個下一代孩子的未來。”幾年閱讀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有了很明顯的變化,他們更加自信,更加積極,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他們學會了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做人的態度,面對困難的勇氣,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更大提高,一批又一批的閱讀小明星產生,一個又一個書香家庭誕生,為學生的終身閱讀奠定了基礎。
2015年,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老師提出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包含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和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那么,什么能承擔起培養這些語文核心素養的重任?我認為,唯有閱讀!它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根本。所以,閱讀應當是語文學習的第一任務,應當成為每一名學生的習慣。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我會繼續前行在帶學生閱讀的路上,努力讓12歲以前的語文成為“積累的語文,綜合的語文,為一輩子奠基的語文”。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