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謙
近年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得到我國教育界的認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下筆者以《電氣安裝與維修》為例闡述“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一、典型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是否感興趣,受到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技能,去發現問題、探討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魅力和應用的樂趣,從而把學習當成自身的需要,要將以往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例如在我在講授安全用電章節中,先給學生觀看《電工作業操作》的教學視頻,從視頻的案例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再因勢利導,總結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和職業前景,引導學生在教學中嚴格按照電工安全操作規程操作。
二、利用實訓設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教師課前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精心策劃將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學情境應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習的內部動機。這種方法要求教師要熟悉教材,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系,還要充分了解學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備”,即備教材、備學情,備教材、備場地、備設備。例如在講授“照明電路”內容時,讓學生思考如何選擇實訓考核設備所提供的電氣元件;如何設計電路走向;PVC管如何安裝等。學生經過觀察,討論以及前置作業,發表自己的意見,因勢利導,教師根據實訓設備可以模擬現場線路的布置及安裝,強調操作步驟和安全注意事項。經過教師講解,學生進一步掌握對知識的理解,學生蠢蠢欲動,想動手操作,迫不及待地擼起袖子干起來。
三、教師充當學習的促進者
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操控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成了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生能站在同一個高度和教師展開對話、合作和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盡量創造實踐機會,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實驗、想象,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例如在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展示前置作業,展示形式可操作演示,或實施方案的解說等,其他學生提出問題討論,演示或解說的學生補充,最后教師小結,達到新知識的完善。在營造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增強,學習興趣空前濃厚,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種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也增強了他的生活實踐能力。
四、重視多元評價,以素質能力評價學生
在《電氣安裝與維修》課程教學中,筆者常采用的評價方法有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從而得出學生的綜合評價成績。每一項任務評價都有詳細的評價表表現出來,對扣分的項目也能明確地體現出來,方便每組成員及時知道自己扣分的原因。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提供明確的、及時的反饋,如果反饋不及時,反饋的信息價值和激勵會降低。在這里反饋既指學生接受的有關自己各種表現的信息,又指教師獲得的有關自己教學效果的信息。反饋可以作為一種誘因。對反饋的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提供有關努力結果的信息可以作為一種很有效的獎勵加以使用。但是,要使反饋成為一個有效的激勵因素,它必須是明確、具體且及時,重點突出學生過程性和專業技能方面。例如在指導塑料線槽的角度切割操作時,教師可以說:“我認為這個操作方法不錯,角度的測量很規范、到位,切割操作的基本功也很扎實,掌握得很好。”明確告訴學生好在哪里,這樣他們就知道以后應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