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藝
有一家知名出版社就名著閱讀向一千多名大中學生調查,調查結果是:喜歡看但沒有時間看的占54%,太長了、看起來很吃力的占23%,太難了看不懂的占4%,其他占4%,選擇很受歡迎的僅占15%。85%的大中學生不讀名著。
以上數據令人吃驚,經典名著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經典名著是過去文明匯聚和交流的見證,也是未來的記憶和希望的表達,更是反映一個社會生活的縮影。它是歷朝歷代名人雅士的瀝血之作,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人文精神的結晶。它對傳承文化、啟迪智慧、豐富涵養起著巨大的作用。但若它遠離我們,這又何嘗不是當今教育的悲哀?一名語文老師,如何引領孩子進行名著閱讀,讓名著成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呢?
一、創造條件,保證時間,扎實推進閱讀,融名著于教學中
1. 讓名著閱讀走進課堂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國家統一規定了教材,于是就有了規定的課時安排,規定的教學內容,規定的測試題型……,從本人入學起,每學期所發的語文課本成了老師一學期傳授的唯一書本,每兩天或三天學一篇課文,這樣要足足學上一個學期,然后期末復習,也是語文書上的字詞與課文等,最后考試,考試內容當然是書上的。就這樣一直讀到高中畢業。人生的黃金時段就在一本又一本的語文書上度過了。試問,能有多少時間或機會去接觸那些厚厚的名著?可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我們現在還在這樣做!每一次聽文學大家講如何學語文,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由此可見讀書的重要性。閱讀,特別是名著閱讀,它將比語文書更有益于孩子將來的長足發展,它值得每個人一生去品悟,去體會。我們要打破陳規,將語文課騰出一些時間來給孩子閱讀。讓閱讀走入課堂,讓書本真實地呈現在孩子眼皮底下。
2. 讓名著閱讀成為作業
縱觀很多學生的語文作業,大都是字詞抄寫或做習題,鮮有閱讀文學作品并做讀書筆記的。名著大都是厚厚的作品,文言色彩濃厚,如若單單只給幾節課的時間給孩子閱讀,這是遠遠不夠的。就拿《水滸傳》來說,一百二十回,一周如若拿出三節課的時間讀書,也可能只能勉強讀完一二回,那要多少周才能讀完?這樣至少要耗上三年的時間了。所以,我們必須得找其他時間來保證孩子的閱讀,放學回家后的時間就可以充分利用了,我們少布置甚至不留與語文書有關的作業,讓孩子能有充足的時間來讀名著。有人問:光讀課外書去了,那如何保證語文學習成績?君不知莫言同志只讀小學六年級,后來他就去讀村里的書去了,成為了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難道他是讀語文書讀出文學獎的?本學期,本人所在學校有十一個班級將每日的語文作業改為了課外閱讀,至目前來看,無一班級成為語文學習的困難班級。
二、由淺入深,培養思維品質,讀出名著厚度
1. 知其意,明內容
任何一本書,最基本的閱讀是掌握其敘述的內容與情節,特別是長篇小說,有著龐大的內容體系與精細的人物架構,這需要在閱讀時及時記錄與不斷回顧,才能將書的前后準確連接,如若哪里脫節,則對于后面內容的理解就存在障礙了。正如前面朱熹所說“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了。在閱讀一本名著時,要引導孩子對每天讀的內容進行簡要的梳理,理清文中復雜的各類關系。比如讀《水滸傳》,108個好漢逐個登場,場面何等恢宏,加上各事件牽連緊密,錯綜迷離,如若不隨著逐日的閱讀進行逐一梳理的話會造成后面閱讀的困難。還有比如《紅樓夢》,光榮國府、寧國府的若干人馬就足以讓人頭疼,還有那么多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更會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了。
2. 品其言,悟其妙
一本名著,它的語言魅力經久不衰,在讀通文的基礎上,要著重于品味其語言,習得其語言。可以適當進行積累,可以進行品析,可以仿其寫法創作等。教師要教會學生品味語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吸納其語言特點,提高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力。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系。”語言的產生是因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關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語言文字恰好實現了這種關系與需要,這才顯示出語言的價值。通過對作品語言文字的感悟賞析,建構古今對話的橋梁,實現作者與讀者的心靈相通相融,使文化傳承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