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本期研討主題:怎樣將少先隊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
特邀嘉賓:孟曉東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欄目主持人:顧岫蔭

主持人:您好!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引起了廣大少先隊輔導員的重視,大家都在思考怎樣將少先隊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對此,您是怎么想的?
孟曉東:首先,我覺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加強。這是我們的根,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是億萬祖輩智慧的凝聚,是長江、黃河哺育出的民族精華。少年兒童是民族的未來,他們理應在自己民族的根基上“發芽”“生長”,樹立民族文化自信,以引領和支撐他們投身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他們也應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心態去吸納全人類的優秀文化,兼收并蓄,洋為中用。因此,我認為引導少年兒童“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是重要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
對少先隊組織而言,將少先隊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有助于發揮少先隊的引導職能,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的發揚。少先隊組織的功能是立德樹人,一切工作和活動都應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服務,引領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當少先隊活動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時,一定能更好地提升少先隊教育實效。具體來說,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少年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我認為應是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對民族和國家的自豪感。但這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需要時間積淀和素材介入。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大量愛國主義因素,像民族英雄故事、經典詩文等,都有利于少年兒童涵養精神。
提高少年兒童的道德修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鄙傧汝牷顒託v來指向兒童“德性”的培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會提高少年兒童道德自覺,為其提供豐厚的傳統道德滋養。
塑造少年兒童的健全人格。在我看來,理想的兒童人格應當是積極的、自尊的、博愛的。我國傳統文化倡導仁者愛人、自強不息。優秀傳統文化與少先隊活動結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利于培養少年兒童積極、健康的人格。
總之,廣大少先隊輔導員要把握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把它化小、化實、化深,扎實、靈活地組織開展少先隊活動,在少年兒童心中播撒下一顆顆優秀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種子。
主持人:您認為在實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學校和少先隊組織各有哪些優勢?兩者間又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系呢?
孟曉東:少先隊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應該正視、重視的內容,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比較而言,學校在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比較注重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的建設和知識的傳授。少先隊的優勢在于組織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實踐活動,直接面對少年兒童、面對社會與生活,廣受孩子們的歡迎。少先隊可以運用學校和社會各方資源,從孩子們的喜好出發,通過少先隊活動課和社團活動等載體,開展有特色的、生活化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和傳承活動。以兒童為主體,運用少先隊活動方法與準則的少先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引導孩子們去試、去演,在他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文化印記,讓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更深切。
當然,少先隊組織也需要和學校教育同步,在學校安排的大框架下設計相關的教育活動。優秀少先隊活動會助推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發展。比如,無錫市錫山區東亭實驗小學少先隊開展的“古詩新唱”活動,就讓孩子們全情投入、唱誦并舉,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徜徉在古詩的海洋,助推了學校的經典誦讀。
主持人:的確,具有實踐性、體驗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的少先隊活動,能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作為曾經的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您認為少先隊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有哪些可行的實施策略和操作方法呢?
孟曉東:首先,我想強調傳統文化教育的形式要多樣,教條灌輸肯定不行。少年兒童喜歡在生動活潑的場域里改變現狀、完成學習、自覺生長。如今的學校傳統文化教育中,“課”的痕跡比較明顯,容易產生知識灌輸、場地限制、時間固化等問題。其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是活潑的,與現代社會接軌的,讓兒童在活動場域中身心陶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要改變說教、灌輸和貼標簽的舊有模式。因此,少先隊活動要真正做到兒童自主、形式多樣,與生活情景相接,就切忌程式化和表演性。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學校當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時,無錫的許多學校就把愛國主義教育、誠信友愛教育、吳地文化教育等作為少先隊活動的重要內容。多年來,他們一以貫之、堅持發展,打造出了不少有影響的少先隊活動品牌,也培育出了一屆屆帶有文化烙印的孩子們。比如,無錫市蕩口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他們的校訓“養正”出自《易經·蒙卦》,意指培養純正崇高的道德品行。他們創建的“紅領巾養正工作室”,包括了“養正”文化研究院、經典讀書會、英雄中隊、科技教育等。他們的“養正”課程自成體系,少先隊員們樂在其中、養在其中、長在其中。
無錫市羊尖實驗小學肖陸霆昱同學表演的錫劇《白水灘》在第七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中獲獎,并在頒獎晚會上現場表演。錫劇發源于羊尖鎮,學校從2002年就辦起了“紅領巾錫劇研究所”,開設了錫劇校本課程,每周教孩子們演唱、傳承這一地方戲曲,使孩子們滋生了熱愛家鄉、熱愛藝術的情感。

無錫市蕩口實驗小學開展“我的工作室提案贊不贊”活動

在無錫市東北塘實驗小學開展的菊花節活動中,師生一起賞菊吟詩
東北塘實驗小學少先隊從花卉詩文、花卉知識等著手,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引導隊員們進行花卉詩文誦讀。如今,該校還實施了花卉詩校本教程。伴隨每年的桂花節、菊花節活動和花卉特色中隊的創建,學校逐步打造以經典花卉詩滋養和引領少年兒童成長的特色品牌,體現著“以花育德”“以美育德”教育思想。
這些學校堅持運用地方資源,推動少先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真正服務于少年兒童的生命成長。我認為,他們的做法體現了如下的實施策略:
首先,精心選擇與科學設計教育內容和形式。中華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其中也有糟粕。我們要準確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少先隊活動的契合點,如節日詩詞、地方“非遺”等,還要充分遵循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保證時間,開辟空間,選擇角色扮演、模擬實踐、游戲表演、演講辯論等少先隊員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活動。
其次,加強少先隊輔導員隊伍建設。我們要加強對輔導員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他們自覺學習,提升自己;鼓勵和發動國學專家、民間藝人、專業學者加入志愿輔導員隊伍,從而建設一支能夠勝任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師隊伍。當然,在培訓與建設輔導員隊伍的過程中,要注意“去模式化”,倡導輔導員們創新少先隊活動形式,摒棄“成人化”“形式化”“課堂化”“表演化”的假活動,組織開展孩子們喜歡的隊活動,引導他們在隊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合適的角色,提升自信心,培養各方面的能力。
再次,加強陣地、特色班隊集體建設。我們要鼓勵輔導員們發揮自身特長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中隊活動,比如“我愛漢字”“吳歌傳唱”“節日大觀園”等,讓隊隊有特色,人人有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總之,少先隊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夠切實發揮少先隊組織的功能,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途徑,從而使少年兒童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饒有興趣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進而產生國家、民族認同感,即“家國情懷”。
主持人:謝謝您的分享!您的觀點和闡述給了我們不少啟發。下期,我們將討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形態的認識與傳承。歡迎大家提供關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案例,主持人郵箱2847302856@qq.com。
(欄目編輯 李滄海)
(更正:3月上《輔導員》第40頁研討團隊成員陶辰嬡應為陶辰媛。特向陶辰媛老師及讀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