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威
摘 要: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國家與政府越來越注重人的發展,接踵而至的相關的機構也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國可以說是一個地質災害很頻發的國家,08年地震后國家相應政策法規出臺的同時社會工作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社會工作者也逐漸登上歷史舞臺。這篇文章筆者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首先是通過回顧相關的政策背景與環境,在收集歸納整理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實務工作者與督導的困境,從而進一步分析督導與實務工作者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最終實現督導與實務工作者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實現助人自助。
關鍵詞:災害救助;督導;實務工作者
1 研究背景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打造一支有合理結構、有優良素質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2010年3月在廣州召開的“全國機構關于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試點經驗交流會”上強調“大力培訓以及培育具有專業知識與方法技術的相關專業人才,以及熟練運用相關督導評估方法,提供專業服務的督導人才。”與此同時19個部委和群團在2012年4月聯合發布《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這些都深刻表明國家和政府都在重視社會工作督導,強調社會工作督導人才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促進專業人才的成長與發展。
在當前我國大陸地區自上而下推進社會工作的進程中,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在社會救助、災害救助、法律救助、教育救助等領域中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全方面多渠道地培養與吸納高素質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提高專業化社會服務在民政工作領域的水平,同時發揮社會工作督導在促進社會工作的專業化服務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但處于起步萌芽階段的社會工作與發展緩慢與薄弱的社會工作督導,嚴重束縛并約束社會工作服務質量與社會工作的專業發展。同時缺乏相應政策法規保障的社會工作實務或者說相應的政策法規不完善,導致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而社會工作督導也是保障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途徑之一,因此構建符合本國情境、本土需要的社會工作督導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 災害救助情境中督導與實務工作者相關研究現狀
(一)災害救助相關研究概述
孫才洋認為災害救助體制具體涉及災害前的預防預測預警、災害應急響應、災害緊急救援、災害救助保障與重建等系統的綜合,還涉及自然災害的相關信息監測、報告與發布、指揮與協調、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保障。同時建立專業人才與志愿者隊伍與群眾性防災減災組織,充分發揮社會團體組織在災害救助中的作用,開展志愿者減災相關技能培訓,提高社區自我防災減災能力。
聶丹提出我國社會救助的發展經歷了道義救助、制度救助、消極救助、積極救助四個階段,原有非專業化的以現金和物質為媒介的社會救助模式已不再符合發展的需要。社會工作是一個新興的專業與服務人群,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發展也越來越快,社會工作承擔著許多角色,涉及資源的提供、情感的支持、資源的整合和政策的建議倡導等,同時壯大社會救助的專業工作力量,融合并整合社會工作與社會救助,加強相關專業社會工作人員價值觀、知識、方法的培訓,提高相關專業視角與能力,培養跨領域跨專業的社會救助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二)督導與實務工作者相關研究概述
沈黎和王安琪認為社會工作專業化保障依賴于社會工作督導,當前處于起步階段的社會工作,連帶著制約社會工作督導的發展。我國社會工作督導研究主要集中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督導以及實務督導的實證研究,在分析督導類型、來源、工作經歷以及學歷等方面的基礎上理解督導功能的發揮、督導開展工作方式以及工作職責,涉及指導實務增加相關知識經驗促進專業能力的提升,提供情緒疏通指導以及情感的支持,指導完善方案的設計以及總結反思,輔之以行政管理以及審核批準,最后結合社會工作督導的本土化功能分析督導在具體情境中產生的功能作用,分析督導與被督導者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彼此之間的期待與反思,促進督導的發展。
章潔通過相關概念了解督導含義,結合境內和境外督導發展模式,分析督導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完善督導發展的途徑。從政府方面來說可以創造相對良好的政策宏觀發展環境,從機構乃至整個社會來說,可以通過完善相應的機構機制以及社會服務機制,從自身而言則是積極參與培訓,通過再教育在學習補充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技巧與綜合素質能力,強化提升專業知識技能,挖掘潛能促進全面發展。
3 災害救助情境中督導與實務工作者關系研究
(一)災害情境中實務工作者面臨的困境
在災害救助領域中,社會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無可避免的是難免會遇到發展的困境與問題。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從事社會工作的實務工作者所具備的相關工作知識、經驗以及實務技巧方法的相對缺乏,沒有經過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缺乏專業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從政府方面講,政府投入力度的欠缺,在實際生活中對人的關注以及投入比例沒有相應的提高。在本土化進程發展過程中緩慢發展,政府對其重視力度還有待提高。
最后從整個社會來講,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的認知了解還處于一個萌芽起步階段,不知道社會工作內容性質以及任務目標,更不知道社會工作價值觀以及功能作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難讓社會大眾接受社會工作提供的服務,社會工作的普及度以及社會接納認同度還沒有達到相應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阻礙了社會工作的推廣發展,更別說是在災害救助這樣一種特殊的涉及脆弱群體的領域地域場景中。
(二)災害情境中督導面臨的困境
首先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基本國情下社會工作發展處于初步發展的萌芽階段,社會工作督導專業人才的稀缺,工作任務重壓力大,還有一部分缺乏具體實務操作經驗,在督導過程中就很難發揮作用,督導效果不佳。同時在督導過程中,如何提供督導,督導的內容以及目標是什么,如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運用專業的工作方法,特別是在突發狀況下,督導應扮演什么角色,在實際過程中缺乏默契與合作經驗,在影響督導自身的同時也導致社會工作者實踐信心不足。還有就是專業督導模式以及培訓機制的缺失,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發展本土可持續的相對固定完善的專業督導機制,適應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實踐教學等相關內容。
(三)災害情境中督導與實務工作者關系概述
首先是對于實務工作者而言,主要體現在情緒、性格以及成就感三方面,具體涉及工作因素、案主因素以及社會工作自身因素,對于工作而言工作自主性相對較低、挑戰性不足、薪酬待遇不佳、工作中任務職責角色不明確以及壓力相對較大等方面讓實務工作者產生倦怠,對于案主以及自身而言主要涉及情緒態度這方面,案主的不接納敵對以及自身長期從事繁瑣事務、成就感未得到滿足、專業知識技能培訓未得到進一步提升,始終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使社會工作者失去工作的熱情,自我認同與自我歸屬感相對降低,加大社會工作者專業人才的流動,造成人才缺口,從而反作用限制社會工作整體的發展。對于督導而言,和實務工作者職業倦怠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從工作、服務對象以及自身進行分析。
綜合以上所述,筆者認為督導與實務工作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督導可以對實務工作者提供相應的知識技能培訓,在實際操作中提供具體服務支持,具體體現在情感“場”的支持,肯定實務工作者在具體工作的能力與改變,關注其持續性發展與成長,提供支持的團隊氛圍。而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素質,不斷培訓學習增加補充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獲取廣闊的發展空間,不斷積累相關的實務經驗,提升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在挖掘自身潛能的同時促進自身的成長,同時反作用促進督導自身專業知識技能的發展,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促進發展。與此同時政府與機構也可以提供機會促進督導與實務工作者的可持續發展。
4 總結
不管是從督導還是實務工作者角度出發,還是從政府與機構角度出發,筆者認為首先最該做的是考慮各種角色發展的環境,在此種環境中所需要的資源以及可以提供的支持,最需要考慮的事情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在面臨此種情況時所需要采取的措施與策略,準確定位各種角色,明確分工各種角色的職責任務,轉變理念,助人自助,最大限度挖掘潛能利用資源促進自身的發展,在不斷總結反思的基礎上促進自我能力與素質的提升,實現自我成就感,在工作中找準自我定位,找到自我歸屬感與滿足感,最終實現自我發展與成長。
參考文獻
[1]李興鵬.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探索[D].云南大學,2013.
[2]謝啟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現狀與建設措施探討[J].中國市場,2012,(22):131-134.
[3]孫才洋.我國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的內容和建議[N].中國社會報,2008-03-26(005).
[4]聶丹.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領域路徑選擇研究[J].現代婦女(下旬),2014,(04):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