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濤濤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518000)
從用戶體驗角度看城市文化場館數字化展示平臺構建
——以深圳為例
熊濤濤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518000)
本文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從用戶體驗角度,探討了城市文化場館數字化展示平臺的用戶需求、核心技術、構建模式、典型案例、實施效果和意義。
用戶體驗;文化場館;數字化展示
當前數字化展示的成熟技術有三:其一,基于WebGL的H5 Web3D引擎,通過輸出設備實現的VR虛擬現實;其二,基于攝像頭和屏幕投射,連接虛擬和現實世界的AR(增強現實)以及MR(混合現實);其三,基于全景攝影術的720全景展示技術。應用這些最新技術,打造“互聯網+文化場館”公益性數字化展示平臺,從數字展廳、數字場館等全方面展示各地文化場館及其承載的公共文化,打破傳統場館的平面顯示、靜態展現,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在網絡平臺上體驗身臨其境、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供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城市文化場館數字化展示平臺(簡稱為虛擬網上展館),是一個利用Web3D將展覽館放到互聯網上的展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開發者首先給每個文化場館設置ID,再為場館內發生的展陳活動和展品,分別設置項目ID和物品ID;然后將三維場景嵌入到二維網頁中,通過二維信息對三維場景和三維展品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應用;最終實現用戶自由瀏覽,還可以對場景中的物體進行實時交互操作。平臺整合了城市各類文化場館熱點信息,普通市民通過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各種公共文化服務,包括:搜索文化場館和展品的位置;分類查詢已發生、正發生、將發生的文化活動;接受文化活動預訂等,為市民帶來更加豐富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驗。將此平臺由一個城市,放大到區域和全國范圍,就形成了國家層面的公共文化數字化展示平臺。
平臺構建,必須與各城市內外宣傳和文體旅游管理等政府職能部門緊密合作,以創新設計理念為引導,依托現有人力資源和國際國內專家團隊腦庫資源,建立“文化場館數字化技術工程實驗室”,做好頂層設計和項目運維模式。立足城市本土公共文化挖掘與傳播,搶救(非遺)、鞏固(數字化)、升華(展示藝術化表現)、展示(公共文化數字集成)一批最有典型性的城市特有文化,服務各級各類文化場館,讓文化創意產業和公共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技術路線
針對文化場館普通數字化展陳項目:
文化場館展陳項目數字化標準構建→公益性宣傳文化平臺開發→各個文化場館子平臺開發→宣傳推廣、技術培訓→日常運營。
針對文化場館重大數字化展陳項目需求,以點帶面開展“互聯網+文化場館”工作:
文化場館項目采集需求報備→實驗室技術人員現場數字化采集→數字化加工→信息上傳→永久展示。
通過這些技術路線,使得花費不少資金建設的文化場館重要展覽展示項目,通過技術人員的工作,將常設展和臨展的內容精華固化,不因時間空間的原因而被市民忽略。該公益性宣傳文化平臺必將提供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其文化附加值,凸顯城市風采。
(二)系統開發
開發一套由B/S模式1的數字內容建設和發布的系統。主要用于展示文化景點、360度全景案例、基于WebGL的3D模型。軟件包括主網站管理、文化場所管理、展覽活動、非遺傳承人、用戶中心等功能模塊。
系統面向文化行業,目前已經投入使用。
系統用戶類型分為:游客,文化景點管理員,系統管理員。由各文化場館機構管理員上傳信息內容,結合社會上的專業用戶投稿,最后由系統平臺管理員審核。
(三)基于用戶體驗的網頁前后端開發
系統分為前臺和后臺,前臺主要展示主網站的內容、各文化場所信息、展覽信息、文化地圖。后臺包括主網站管理模塊、文化場所管理模塊、展覽活動管理模塊、非遺傳承人管理模塊,系統各種配置,數據維護由管理員在后臺管理子系統操作完成。
1.網站前臺功能模塊
網站前臺設置如圖1。基于用戶體驗和競研分析,此系統的目的就是方便用戶通過多渠道調用城市公共文化信息。
(1)項目瀑布流
內容采用縮圖方式顯示,按照項目分類進行分色標簽,內容通過ajax異步請求加載,當頁面滾動到底部的時候,觸發加載事件。
(2)Map地圖索引
采用Baidu地圖API進行二次開發,所有內容從后臺動態讀取。地圖上的每一個熱點都可以在后臺進行管理。
(3)列表名錄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包括“民間傳說”、“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文化傳承人”等類別。“文化傳承人”是一個獨立的模塊,每一個項目下面都可以有多個文化傳承人,
(4)搜索
在上傳項目時進行關鍵詞標簽。在系統右上角固定位置設置搜索框,可以搜索出所有相關結果,檢索結果在界面中顯示。
2.后臺管理功能模塊
設置管理員權限,具體顯示多少項目由用戶的權限決定(圖2)。一個文化場所可以有多個子項目活動。可以添加項目,隨后每個項目縮略圖上面,會出現“進入”、“修改”、“刪除”按鈕,點擊可以執行相應的操作。包括項目名稱、項目類型、經緯度坐標、具體地址、聯系人電話、項目縮略圖、項目索引關鍵詞、項目簡介等信息。
文化景點管理員從后臺登錄,由于角色不同,權限不同,文化景點的功能模塊如圖3:
3.技術特點
(1)采用VS2010開發工具,基于.Net franmework4.0,后臺語言采用c#。
(2)前端采用基于Html5+Css3的響應式網頁技術,兼容不同操作系統的PC、平板和手機,實現跨平臺,系統可以智能地根據用戶行為以及使用的設備的系統平臺、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自動進行相對應的布局;
(3)實現瀑布流式網頁布局,可以隨著頁面滾動條向下滾動,通過Ajax請求不斷加載內容并附加至當前尾部,有效地降低了界面復雜度,節省了空間;尤其在移動應用的交互環境當中,只要往下輕撥屏幕,內容就會自動加載,增強了用戶的體驗感,符合文化場館類數字化工程的特點。
(4)基于Baidu地圖進行二次開發,實現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地圖,提供特有的深圳文化場館地圖索引。
(5)采用WebGL技術實現3D模型基于瀏覽器的展示,有力的支撐文化場館的數字化。
(6)采用Nvelocity模板引擎,實現后臺代碼和前端顯示界面分離,便于分工協作,二次開發方便。
(一)城市文脈
能夠體現一個城市文脈的公共文化,主要來源于圍繞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化類景點及場館(自然和文化景區,美術館、城市規劃館、會展中心等)這三類場所的常設活動,而開展的典藏維護、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四類工作。
谷歌藝術計劃(Google Art Project)是繼谷歌圖書與谷歌地圖之后,谷歌與世界各地博物館合作,利用谷歌街景技術拍攝博物館內部實景,并且以超高解析像拍攝館內歷史名畫的“世界博物館全景數字化展示平臺”。目前已經與全球數百家藝術博物館簽署了合作關系,儼然成為世界著名博物館的全景展示平臺。通過它,用戶只需輕動手指,點擊幾次鼠標,就可以瀏覽多達數萬件藝術藏品的高清圖像,還可以欣賞雕塑、街頭藝術,以及各類照片等。更可隨時進入炫酷的全景虛擬博物館參觀。最為重要的是,運用了特別設計的街景拍攝“小推車”,用戶可以自由的在博物館內進行走動觀賞,效果毫不遜色于實地參觀,關鍵是觀景無需門票,體驗超值,很好地展示了來自各種文化與文明的創作!
深圳博物館720全景展示項目,以定點影像技術展示其館藏空間(全景攝影技術),步移景異,基于WebGL+H5技術,將重要展品的數字3D模型,以及2D圖文、多媒體影片信息融入720全景程序。如圖4。
在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復原方面,通過影像數據采集手段將實體信息建立起實物三維或模型數據庫,保存文物原有的造型數據等重要資源,實現文物信息的科學、高精度和永久保存(圖5)。而且,它可以通過網絡在云端更加全面、生動、逼真地展示文物,從而使文物脫離地域限制,實現資源共享,實現文物展示和保護的現代化,真正成為全人類可以“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
(二)城市文化更新
除了常設活動,文化場館也會舉辦琳瑯滿目的文化活動。因此,記錄正在發生的臨時重大文化事件(如國際國內各類展會、視覺類展覽和大賽),以及特邀的臨時性展陳項目,也是平臺的重要功能。以深圳文化場館數字化技術工程實驗室為例,連續承擔了深圳創客空間版圖、深圳寶安二十景、深圳鐘表展之《線上鐘表展》、深圳美術館藝術家畫展《流痕》、關山月美術館《從洛桑到北京纖維雙年展》等720全景展示項目。
運用無人機航拍720全景,還可以在時間軸的任意節點,記錄城市更新進程。如對城市舊改項目的跟蹤記錄拍攝,對城市自然景觀的環境監測拍攝,形成屬于城市的珍貴影像記錄,展示歲月無痕日夜如梭的效果。
(三)城市可視化、管理工具和體驗終端
1.城市漫游和文化場館VR(Vitual Reality)
實現任意視角、任意高度的實時漫游功能,包括地面行走、空中漫游等方式;可選擇多種環境氣候,包括晴天、陰天、雨天、霧天、雪天等;主要路線能夠自動導航;主要視點的隨即切換;在室內樣板間能夠通過窗戶看到室外景觀;從室外到室內,可通過連續漫游實現,也可以通過切換實現;漫游路線的地圖導航功能等等。
2.城市體驗AR和M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和Mix Reality混合現實)
AR=真實世界 + 數字化信息,而MR=VR + AR=真實世界 + 虛擬世界+ 數字化信息。如果說技術立足于“實”、藝術立足于“虛”的話,那么增強現實則是虛實結合,增強現實移動數字化展示的前景極為廣闊,因為它將數碼內容賦予到物理環境或空間。用戶首先預裝APP程序,程序中預設了城市文化場館的GPS坐標、解說詞和文化消費類信息。當用戶在城市真實空間中暢游時,能夠幫助市民和游客更熟悉城市環境,這種AR應用就好比一本動態的Lonely Planet旅游指南,用戶可以從中查到當地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和好吃的。而且,不管游客身在城市何處,用手機掃一掃周圍的環境,AR應用就能馬上檢測到附近各種旅游資源。如果你不知道要選擇在哪家餐廳就餐,還可以先看看AR應用中彈出的餐廳內部環境立體介紹。
3.城市文化體驗終端
線上文化場館數字化展示平臺,還可以結合數量眾多的線下城市文化體驗終端。可在城市的節點設置:重要交通樞紐如機場和高鐵站等、城市旅游信息咨詢中心、博物館、美術館、城市規劃館、會展中心,以及大型購物中心的VR體驗店。這些體驗終端,既可以展示城市公共文化的公益型數字內容,也可以是線下傳統商業項目的線上提升(如真實旅游景區的VR版收費體驗項目)。
又如洛杉磯 Philharmonic的虛擬現實體驗,該體驗將你置身于一支管弦樂隊的表演現場。它完全超越了簡單的全景視頻,給人們帶來一個真正沉浸的音樂體驗。如果你還沒有機會加入虛擬現實活動,還有一輛配備了三星 Gear虛擬現實頭戴設備的卡車,只在洛杉磯當地巡回,這是城市移動虛擬現實終端的概念。其意義在于將文化體驗帶進社區,而不是總是讓人們來尋找文化。
(一)實施效果展望
城市文化場館數字化展示平臺,用一個網站和一個APP,串聯起所有的公共文化場館虛擬世界,將其常設和臨時展陳項目進行永久數字化展示,且具有按照GPS坐標定位(用戶就近原則,篩選推送文化活動)和時間排序(基于活動有效期的推送),將熱點信息進行推送,將年度重要事件進行回顧,供公眾搜索公共文化事件等等功能,形成較完整的“互聯網+城市文化場館”。最終解決當前城市活動太多信息爆炸,用戶不可知;以及時間檔期沖突無暇抽身、路途遙遠不可及等問題,最大程度文化惠民。
(二)項目意義
1.技術研發意義
在政府相關部門領導之下,“互聯網+城市文化場館”面向全社會開放,采用先進實驗設備和手段對公共文化場館提供數字化展示設計、包裝、推廣等服務,配合相關技術為地區文化產業服務,促進本地區行業發展。作為現代創新文化產業的實驗基地,為文化場館與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結合提供良好的實證案例,并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平臺,研究先進的公共文化場館數字化方法以及數字化公共文化場館相關的存儲和最有效、最高效的傳播方法。
2.人才培養意義
與國內外著名高等院校及權威機構合作,依托開發與服務項目,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公益型文化場館數字化展示平臺的模式,有利于在高校中培養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公共文化場館的設計與服務人才。
3.推動產業發展意義
目前國內公共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歐美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尤其體現在對新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應用上。在公共文化產業引領國內發展的城市,建設具有國際標準和水平的“互聯網+城市文化場館”,對研究開發我國創新文化產業,分析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標準,推動產業發展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
綜上,在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背景下,協同城市公共文化各相關部門,充分發揮“文化場館數字化平臺”作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陣地的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數字化供給能力,創新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機制,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市民可以通過網絡信息化手段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必將在公共文化數字平臺建設、數字資源產品優化、新媒體網絡傳播、推動文化館行業發展等方面取得聯動性的新進展、新成效。
注釋:
1.B/S結構,即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是WEB興起后的一種網絡結構模式,WEB瀏覽器是客戶端最主要的應用軟件。這種模式統一了客戶端,將系統功能實現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務器上,簡化了系統的開發、維護和使用。客戶機上只要安裝一個瀏覽器,服務器安裝數據庫。瀏覽器通過Web Server 同數據庫進行數據交互。
[1]陳琰.從真實空間向虛擬空間的演變——新媒體環境下空間的改變與重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6):181-184.
[2]Gwilt. Augmented Reality and Mobile Art[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p593-599.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可持續設計教育”比較研究》(13YJC760095);2016年度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校級項目《基于深圳文化場館數字化的虛擬展示設計研究》(6016-22S25001)和《基于WebGL的3D引擎研究》(6016-22k37014);深圳文化場館數字化技術工程實驗室項目建設(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委托)階段成果。
“在互聯網+時代,將文化資源建設的內容與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相對接,提高‘用戶意識’,運用‘用戶思維’,從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出發,提供更多差別化、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文化資源”,這是國家文化部提出的綱領性目標。深圳文化場館大小數百家,每年舉行的常設展和臨展活動為數眾多,放大到全國范圍更是數不勝數的驚人數量。這其中,有投資上十億級的大型博物館、千萬級的政府或企業展廳,百萬級的展陳項目更是多如牛毛。以數字化展示形式可將其最佳狀態完整保存、永久記錄、永續利用(兼具展前活動預告、展中積聚人氣、展后文獻記錄的功能),還可以解決裝修和設備老化,展示內容和形式過時,搶救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問題。國內典型的項目有網上世博會、紫禁城360全景虛擬漫游、數字敦煌、深圳數字城市規劃仿真系統等等。但因每個數字化項目投資較大,目前主要投資為政府,而針對數量巨大的中小型企業展廳和民間博物館等機構,數字化展示的成本和傳統運營模式尚不能滿足當前公共文化傳播交流的要求。
熊濤濤(1976-),男,湖北松滋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美國奧本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化展示、文化場館展示設計和可持續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