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艷
摘要:教師通過角色素質教育,激活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讓教學為現實的學生與理想中的“我”架設一條成功之橋,讓學生思考,如何到達成功的彼岸,鼓勵學生為實現理想中的角色而自我完善。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 角色素質 效益
一、淺析角色與角色素質
所謂角色,起源于戲劇,現已發展成為社會學的概念,是指人在社會活動中用合乎規范的言行所表現出來的符合社會身份、地位標準要求的綜合體現。角色素質是指從事某一社會角色所應具備的素質,也就是平時所講的公民素質。
二、思品學科在角色素質培養中的地位
(一)鮮明的思想性,成為角色訓練的靈魂
小學思想品德課具有鮮明而深刻的思想性,它從正面教育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是對學生進行角色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動的教材。
(二)寬泛的時空,賦予角色訓練以豐富鮮活的素材
給小學生角色素質培養以廣褒的天地,讓學生在思品課中認識各種角色,揣摸多種角色心理,實踐各種角色行為,體驗各種角色行為的結果,來增強角色認知,強化期待角色心理,在學習、生活中不斷使自己的言行更符合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要求。
(三)思品學科教學過程與角色訓練過程一脈相承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基本要求是“著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根據這一原則,小學思品課教學遵循明理、激情、導行三個環節,與角色素質的訓練一脈相承,二者互相促進,共同推動教育實踐。明理——使學生認知角色;激情——使學生產生實施角色的心理渴望;導行——使學生不但在課堂中體驗期待的角色,并且可以延伸至課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說服力、操作性和實效性。
三、角色素質教育,可以提高思品的學科效益
(一)角色教育實踐著思品學科的思想性,培養合格國家公民
小學正是少年兒童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而,我們要在教學中通過角色素質培養,讓學生踐行社會行為規范,體驗公民道德標準,引導、幫助小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角色教育,深化了社會公民教育
角色素質教育,可以使學生從小認知社會公德、行為習慣,認知自己未來的社會角色,在角色訓練中樹立角色意識、公民意識,以其規范的言行成為其公民素質的基礎。
(三)角色教育,可以發展兒童的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思品教學中進行角色教育,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多媒體等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社會生活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認知心態各異的角色,分析角色所處的生活環境、心理活動與行為方式,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與邏輯性。從現實的我,到塑造角色的我,無一不體現著學生的創新活動。
四、如何在思品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角色素質
(一)角色訓練的基石——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角色素質的培養中,“愛”不僅要架設師生之間的情感之橋,而且要架設學生與角色、與角色的時代背景之橋,只有學生深刻地理解角色所處的時空,角色的內涵與外延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共鳴,對角色有強烈的愛憎感,產生實踐自己所期盼的角色的愿望,這種強烈的情感必將激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向著心中的角色坐標而進取。
(二)角色訓練的契機——架設現實、教材與角色的橋梁
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而多數課文可以成為直接向學生進行角色素質教育的典型教材,教師要注意主動架設學生現實生活、教材提供的人物素材、創設角色之間的橋梁。教師合理引導,幫助學生主動認知角色,把握角色心理,塑造符合特點角色形象,角色素質訓練則可以順利實現。
(三)角色訓練的途徑——想象與體驗
開放課堂,體驗角色。讓學生認知角色,體驗角色,并能夠合理延伸至現實社會。其中,主要讓學生圍繞認知的角色展開合理而豐富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言行。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角色,模擬角色形象,體驗角色即實踐角色,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強化道德情感,規范道德行為,在實踐中增強德育實效。
在《小小法庭》一課,教師在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法律法規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案例,課堂開放為“少年法庭”,模擬社會法庭。首先,讓學生自薦角色,熟悉角色的職業道德,然后,根據課前搜集的案例進行“庭審”,并提供法律依據。最后,請其他學生對他們扮演的角色進行評價,甚至可以以小記者的身份進行現場采訪,探究角色心理與角色行為的邏輯性,通過表演,讓學生做到知法、守法、護法,用法,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公平與正義。
(四)角色訓練的目標——塑造自我
每個人都在期待自己的明天勝過今天,教師通過角色素質教育,應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通過教育期待,幫助學生設計理想的“我”,激活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讓教學為現實的學生與理想中的“我”架設一條成功之橋,讓學生思考,如何到達成功的彼岸,鼓勵學生為實現理想中的角色而自我完善,自我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