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麗
摘要:一直以來,生物學科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不夠高,這源自于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全體師生都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在了中考考查科目上,對于生物教學得過且過,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心需要,也從未考慮如何以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來展開生物教學活動。生物學科在高中甚至是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做好準備。對如何在初中生物課堂之中展開探究性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生物 探究性教學 問題 合作 展示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教師要通過利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以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來獲取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思維,掌握必備的探索技能,從而初步具備科學的探究精神。生物學科本身便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研究成果對于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初中生物課堂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受到良好的生物啟蒙教育,還是為了培養與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使其正確看待生物學科,了解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版)也明確指出要“倡導探究性學習”。下面,筆者從問題激疑、以合作促探究、以展示促興趣三個方面,討論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展開探究性教學活動的具體做法。
一、以問題激疑
問題是探究性教學活動的一個主要內容,提問本身也是教師常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在提問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探究性,不要設計一些明知故問,或者答案唯一的問題,以免桎梏學生們的思路;教師也要考慮問題的梯級,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使學生們能夠層層深入地思考,同時也考慮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的不同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思考不同難度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只要教師設計出科學的問題,便可以大大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在疑問中不斷探究,從而提高他們的質疑能力。在《花的結構和類型》一課中,我在課堂上帶了一朵百合花,讓學生們輪流到講臺上觀察,然后提出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你知道花的結構是什么嗎?各自的名稱與功能又是什么?”“什么結構是花最重要的結構呢?”“花缺少哪種結構之后就無法結出果實了?為什么?”如此一來,學生們便可以帶著疑問進行自學,并在教材中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
二、以合作促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基本教學方式之一,而合作學習也是每個初中生都應該掌握的基本學習能力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展開合作探究與交流活動,讓學生們在同伴的幫助下更加全面的思考問題,學會借鑒其他同學的思維方式,并在討論與交流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完成探究活動。在展開合作探究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一定要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即將智能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生活經驗不同等具有差異性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之內,保證小組內部能夠彼此促進,互幫互助;同時,教師還要保證每個小組的探究水平是大體相當的,讓每個小組都能夠公平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在《嬰兒的誕生》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將4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讓他們在課下收集生殖系統的知識。學生們對這些知識有著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卻不好意思直接詢問,所以讓他們主動在課下收集資料,既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也能夠使他們克服害羞心理。在學生收集完畢之后,他們需要將自己所獲取的信息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分享他們在網絡上、圖書館、詢問家長等所收集到的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統結構與功能,以及受精過程及胚胎發育過程的相關資料。
三、以展示激興趣
初中生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希望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能夠得到別人的贊揚,尤其是教師的肯定。因此,教師要注意為學生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機會,為初中生提供一個展示平臺,使他們每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學生們也會在展示過程中不斷獲得自信,肯定自己的進步,正視自己的不足,從而對生物教學更有興趣。不僅如此,初中生是一個十分愛表現自我的群體,如果教師十分重視探究成果的展示,即使有一部分學生在一開始對生物學科并沒有學習興趣,他們也會為了吸引他人的目光而主動參與探究活動,這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與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每次探究性教學之中,我都會留出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們毛遂自薦,以小組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我會根據這些反饋成果來評選出最佳小組,以使他們獲得激勵。
總之,為了改善教學成果,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相長,教師就必須要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展開探究性教學活動,以學生的主動學代替教師的被動教,真正發揮初中生的主人翁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育芳,馬明.兩種探究性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3,(06).
[2]胡婷婷.淺談探究性學習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