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要:數學計算是學生的一種基本能力,培養較高的數學計算能力,將會受益終生。因為小學數學中計算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所以對每個人來說,在小學階段學習整數、小數和分數四則計算及其混合運算,都是數學計算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能力 計算興趣
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創設不同情景等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計算,從而激發計算興趣。為激發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設一定的情境,通過情境開展學習,學生能把計算當作一種工具,通過計算解決一些問題,體會計算的價值,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年教學實踐證明,計算教學引入情境,開展教學效果特別明顯。創設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決情境中的計算問題,還要通過學生的計算訓練,形成學生的計算技能。
我們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絕大多數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識上的遷移、變化、綜合而成。因此,計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樣可以單刀直入。許多時候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建構特點,讓學生主動學,把新知通過比較等方法納入自己的已有知識體系之中,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可以充分地讓學生發揮知識遷移的優勢,進行大膽的嘗試,體現自主學習的特點。比如,學習:“2250÷125”,已經有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基礎,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試練,教師有意暴露計算中的錯誤,然后教師在有針對性地進行教授和指導,從而引導學生自己來總結規律。
第二,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從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計算要經過觀察、比較、想象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后形成的綜合實踐。整個計算過程,充分體現了我們思維過程的順與逆,思維水平的高與低。新課程下的計算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上,老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大膽去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法。老師要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獨立思考,盡可能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計算遇阻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互議互啟,教師盡量做問題的共同研究者參與學生的探討交流,最后讓學生自己歸納嘗試所得。
在我們當下的教學工作中,計算教學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導學生找出盡可能多的方法,但卻忽略了讓學生有序思維。我們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它為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但缺乏質的提高。那么教師如何從質的方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呢?一是對于學生的不同方法,要認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實質——數學思想方法怎么樣。引導有序思考,善于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二是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種算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要及時對“多樣化”進行“優化”,尋求簡單、明了、快捷的計算方法。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與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點,領悟不同方法的優劣,作出合理的判斷和價值評價。
第三,教師要善于采取多種訓練方式進行練習,以確保學生計算技能的提高。我們的新課標提倡個性化學習,張揚學生的個性,但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目標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過一定量的練習,讓學生學習掌握一定的高效、統一的運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合理、靈活,并在練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興趣。
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口算練習,訓練大腦反應能力。口算不僅需要正確還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達到熟練的程度。在四則計算中要使學生先學好20以內的口算加減法、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要求口算準確、熟練。當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訓練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訓練實現的。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堅持每節課課前2~5分鐘口算。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課前進行的2~5分鐘口算練習,形式活潑多樣,方法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可以直接筆答,也可以目視計算,還可以教師只報題目,學生說出答案。
其次,是教師要加強課堂練習。
一是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學生的練習是別人無法代替的,課堂教學如果不能實現“當堂訓練”,就會成為“夾生飯”,沒有時間必要的課堂練習,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我的每節課都要給學生5~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計算練習,并隨時隨地反饋練習中的問題,進行糾正。三是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練習質量。課堂練習,并不是越多越好,機械重復有害無益。從基本練習、針對練習、變式練習到拓展練習等層次要分明,難易程度適合學生。教師、學生設計的題目都要有,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要注意練習的趣味性。在練習時添加一些新穎活動,諸如小競賽、小游戲等,使學生的情緒、情感始終處于蓬勃狀態。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計算教學不能僅僅依賴于情境,算法多樣化要把握實質。計算教學還是要重視計算方法、技巧與速度,口算能力等基礎,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