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勇
摘要:語文是高中學習的一個重要學科,它的分值在高考中占據較大的比例,因此為了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學生應該重視對語文的學習,而且語文在生活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生應該把語文的學習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以一顆認真的心去學習語文。教好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可是好的成績需要好的教學方法,總結了關于高中語文的教學實踐,希望能與大家分享!高中語文 教學方法 主動性 學習興趣
一、充足的課前準備
著名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為了避免產生無效的勞動,我們需要充足的課前準備。而充足的課前準備是老師教好語文、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充足的課前準備不僅包括老師的備課,還包括學生的預習,老師的備課是建立在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基礎上的,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吸收方式合理進行備課(研究學生易于吸收知識的教學方式,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合理猜想學生對哪一塊知識會存在分歧),當然老師也要有意識的在備課中將重難點與普通知識區分出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不同知識進行不同對待。而學生的預習是建立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的,學生要根據課本給的學習任務有目的地去學習,課前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良好的預習也有利于學生提高聽課效率。由此可見,預習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任務,老師要大力強化預習這個環節,要對學生起到監督和檢測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是的,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動力。人作為一種生物,所有的行為都是直接或者間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動的,而這一切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動機——可能外界的壓迫或者一時的發憤可以暫時充當這種動機,但是任何純被動的行為都是無法持續太久的。可是,內在的學習動力卻不一樣,學生只有有了內在的動力—興趣,學生的行為才可能高效地持續下去。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實現。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懂得破除“師道尊嚴”的教學思想,老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者和統治者,老師只是學生學習道路中的合作者和引導者,因此學習的學習應該是主動性的,而不是被動性的,學生只有意識到這個道理,他們才能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容易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
2.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的新穎和獨特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要擅于利用它的優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在學習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時候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的使用,《沁園春·長沙》這首詩歌本身就有一種豪邁的氣勢,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將這首詩歌的朗誦播放出來,那么學生就會更加容易領略這首詩歌傳達的感情色彩,當然學習一些景物課文時,老師也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景物的圖片和視頻,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課堂的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三、小組討論教學方法
在語文的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靠自身的努力以及老師的講解,還需要學會合作學習,而小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恰恰就是合作學習的一種表現方法。小組討論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間能夠進行合作,教師與學生之間也能夠進行合作。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適當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大家合作研究探討問題,在研究探討問題的時候老師應該鼓勵每名學生都參與到問題的探討中去,尤其是學習成績比較薄弱的學生,更要對他們寄予足夠的關注和鼓勵,在回答問題時,老師也要盡可能顧及到每個學生,給予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這種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教學目的,還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交流,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彰顯語文課的人文性。但是需要教師注意的是教師本人一定要參與到學生的研究探討中去,在參與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樣才能使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更加有效。而且這樣的教學方法也能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的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該種教學方法的使用,以便使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變得更加容易!
參考文獻:
[1]尚建樂.高中語文教學實踐與學習思考.人間,2015.
[2]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創新教育.祖國,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