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敕,朱慧
(福建省立醫院2區重癥醫學五科,福建福州350001)
早期胃腸外營養方案對超低出生體重兒電解質紊亂的影響分析
張敕,朱慧
(福建省立醫院2區重癥醫學五科,福建福州350001)
目的分析早期胃腸外營養方案對超低出生體重兒電解質紊亂的影響。方法選擇46例超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樣本,將其分為兩組,每組23例。對照組接受延遲靜脈營養,觀察組接受早期靜脈營養,生命體征穩定后,實施經口微量喂養和鼻飼喂養,分析72 h的尿量、液體出入量和血液生化指標情況以及低血鈣癥和高血鉀癥發生率以及轉歸詳情。結果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72 h內血液中K+含量顯著較低,血Ca+含量顯著較高(P<0.05)。兩組病患72 h內的液體出入量血Na+,pH和尿量以及血糖無顯著差異。觀察組中,72 h內患兒發生低血鈣癥和高血鉀癥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發現臨床癥狀后,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對患者展開相關治療。觀察組無死亡案例,對照組死亡例數4例,死亡率為17.39%。結論對于超低體重新生兒,實施早期腸外營養支持,對于改善機體電解質紊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病死率方面來講,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使用此法的患兒生長發育情況發更好,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胃腸外營養;超低出生體重兒;高鉀血癥;低鈣血癥
所謂超低出生體重兒,主要指的是出生時體質量<1 000 g的早產兒[1]。超低出生體重兒的發育不成熟,原發性疾病以及并發癥種類顯著較多,通常需要實施全方位營養支持以及專業化治療[2]。使用何種營養管理方式,保證超低出生體重兒平穩渡過危險期,改善預后以及降低死亡率已經成為了當前醫務工作者所關心的問題[3]。特此,本文現對不同早期胃腸外營養方案對超低出生體重兒電解質紊亂影響進行全面分析,目的在于合理制定早期營養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NICU收治的46例超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樣本。所有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均在1 000 g以下,符合最新人民衛生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兒科學》中關于超低出生體重兒臨床診斷標準[4]。排除對象:遺傳代謝性疾病者,先天畸形者,出生后未轉入NICU者,住院時間短者。家屬知曉實驗過程,自愿參與實驗調查,在此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現依照就診順序,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23例。
觀察組男12例,女11例,胎齡24.51~29.21周,平均胎齡(26.71±1.32)周。體質量740.35~993.36 g,平均體質量(826.51±100.32)g。身高36.21~42.31 cm,平均身高(39.62±1.52)cm。吸入性肺炎5例,生活能力低下9例,新生兒窒息10例,呼吸窘迫15例。對照組男10例,女13例,胎齡24.31~29.92周,平均胎齡(26.93±1.24)周。體質量715.64~952.61 g,平均體質量(863.31±99.02)g。身高37.62~43.62 cm,平均身高(40.26±2.31)cm。吸入性肺炎4例,生活能力低下8例,新生兒窒息11例,呼吸窘迫14例。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腸外營養方式所有患者均采用經外周靜脈中央導管(PICC管)或者臍部靜脈導管(UVC)置管。
以此為基礎,觀察組患兒接受早期靜脈營養。病患出生1 d后使用濃度為6.7%的小兒氨基酸1.5 g/(kg·d),以1 g/(kg·d)的速度遞增。在此同時使用濃度為10%葡糖酸鈣1 mmol/100 mL。出生1 d后使用20%脂肪乳1 g/(kg·d),以相同速度遞增。
對照組患兒接受延遲靜脈營養。出生后8~24 h使用劑量為0.5 g/(kg·d)的小兒氨基酸,以0.5 g/(kg·d)的速度遞增,脂肪乳0.5 g/(kg·d),遞增速度為0.5 g/(kg·d)。結合患者血清鈣離子檢測結果,適當使用濃度為10%葡糖酸鈣。兩組患者的氨基酸目標劑量均設定為3.5 g/(kg·d),脂肪乳為3.0 g/(kg·d)。
1.2.2 腸內營養待患兒生命體征平穩之后,使用經口法微量喂養患兒,不耐受者鼻飼喂養。首選方案為母乳,若條件不允許,可選擇早產兒配方奶粉。主要配比為(能量80 kCal,蛋白質2.04 g/100 mL),第1次喂養量控制在4~5 mL/(kg·d)。結合患者耐受,逐步增加喂養量。
1.3 觀察指標(1)分析兩組患兒72 h液體出入量,血液生化指標,尿量以及K+,Na+,Ca+,血糖以及pH值情況。對比低鈣血癥,高鉀血癥以及轉歸情況。(2)本實驗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兒科學》中[5],關于低鈣血癥,高鉀血癥臨床診斷標準,評價患兒情況。低鈣血癥:血清中游離鈣離子濃度在0.9 mmol/L以下。高鉀血癥:血清中游離鉀離子濃度超過5.5 mmol/L。
1.4 統計學方法本實驗利用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72 h的尿量、液體出入量和血液生化指標情況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72 h內血液中K+含量顯著較低,血Ca+含量顯著較高(P<0.05)。兩組病患72 h內的液體出入量血Na+,pH和尿量以及血糖無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72 h的尿量、液體出入量和血液生化指標情況

表1 兩組患兒72 h的尿量、液體出入量和血液生化指標情況
項目血糖(mmol/L)pH Ca+(mmol/L)Na+(mmol/L)K+(mmol/L)尿量[mL/(kg·d)]液體攝入量[mL/(kg·d)]對照組(n=23)5.32±0.49 7.29±0.04 0.81±0.22 136.28±3.25 7.26±3.34 4.01±1.25 119.36±3.24觀察組(n=23)5.59±0.61 7.33±0.08 1.21±0.42 142.62±6.39 3.52±1.24 3.89±1.42 121.36±1.55 t值0.854 0.954 3.331 6.394 4.251 1.124 0.662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兩組患兒72 h低鈣血癥和高鉀血癥發生率以及轉歸情況觀察組中,72 h內患兒發生低鈣血癥和高鉀血癥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發現臨床癥狀后,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對患者展開相關治療。觀察組無死亡案例,對照組死亡例數4例,死亡率為17.39%。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72 h低鈣血癥和高鉀血癥發生率以及轉歸情況
超低出生體重兒由于全身組織器官發育不完善,出生后的原發性疾病以及原發病種類較多,因此需要使用合理營養支持,補充患者營養,并實施合理治療以及護理。理想化營養管理可為新生兒提供一個與子宮內條件相似的營養環境,幫助患兒順利渡過危險期,減少死亡率。
對患兒實施早期靜脈營養支持,可以全面提升機體營養水平,加強神經系統以及循環系統作用發揮,其為早期營養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超低出生體重兒出生時機體能量儲備不足,缺少外源性營養支持,若沒有及時給予營養支持,機體內按的營養物質短時間內被消耗盡,進而對其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影響[6]。所以說,為了保證該類型新生兒機體內蛋白質儲備達到正常新生兒標準,需要出生后實施靜脈營養支持,以攝取足夠蛋白質。在以往,對于超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實施腸外營養之前,考慮患兒耐受問題,營養方案相對保守。有文獻證實,尿蛋白丟失量和新生兒胎齡呈負相關,無論新生兒是否使用氨基酸,均無法避免機體蛋白質負平衡以及蛋白質總量缺失情況。且這種現象發生在患兒的器官發育關鍵時期,后期難以彌補。由此可見,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為患兒提供靜脈營養支持,為提升其機體蛋白質總攝入量的關鍵所在,其對于早期營養支持成功與否,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超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的營養代謝情況。從新生兒出生后開始使用氨基酸。就使用量來看,通常為1.5 g/(kg·d),后結合實際情況增加使用量。利用此法,可起到補充蛋白質目的。本次實驗中,對于實施早期靜脈營養組患兒在出生后使用1.5 g/(kg·d)的氨基酸,并在24 h內以1 g/(kg·d)的速度遞增,取得滿意效果,證實該方案可行性高。但值得說明的是,因本實驗為回顧性分析調查,所以說對于新生兒經早期腸外營養支持法是否會出現膽固醇上升等不良現象,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超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后72 h為電解質紊亂的好發區間,不科學的營養支持方式均會引起細胞內能量供應量過低、Na+-k+-ATP酶活性降低以及細胞內K+外移。進而引起非少尿性高鉀血癥發生。值得說明的是,高/低鈉血癥以及低鈣血癥也為超低出生體重兒的主要并發癥類型,嚴重者會發生致死性心率失常。
臨床研究證實,對于超低出生體重兒,如果能夠及時的補充氨基酸,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其耐糖量,降低高鉀血癥發發生率。在本次實驗相關研究結果中可見,觀察組中,72 h內患兒發生低血鈣癥和高血鉀癥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發現臨床癥狀后,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對患者展開相關治療。觀察組無死亡案例,對照組死亡例數4例,死亡率為17.39%。就血液生化指標轉歸情況來看,觀察組也好于對照組(P<0.05)。與國內相關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超低出生體重兒,實施早期腸外營養支持,對于改善機體電解質紊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病死率方面來講,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使用此法的患兒生長發育情況會更好,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1]吳麗曉,韓紫敏,陳贏贏,等.品管圈活動在超低出生體質量兒電解質紊亂早期胃腸外營養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0):2909-2911.
[2]董艷驪,吳曉豐,陳鵬,等.早期胃腸外營養方案對超低出生體重兒代謝影響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2):5597-5599.
[3]王瑤瑤.腸外營養方式對極低出生體重兒消化功能及肝臟功能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7(1):31-34.
[4]施燕,蔣犁,朱麗華,等.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胃腸外營養與膽汁淤積相關性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0):1347-1349.
[5]袁英英.極低出生體重兒腸道外營養相關性膽汁淤積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8):870-872.
[6]龐隱,張汝娟,杜曉婭.血清脂聯素對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胃腸外營養相關性膽汁淤積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9):951-954.
[7]張水堂,周守方,高曉燕,等.肉堿防治極低體重新生兒胃腸外營養相關性膽汁淤積癥[J].當代醫學,2009,15(4):131-132.
[8]莊澤吟,申星,林景明,等.分段喂養方式在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腸道內營養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18):28-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