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坤,陳美英
(1.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南昌330029;2.江西省精神病院質管辦,江西南昌330029)
氟哌啶醇與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對患者糖脂代謝影響
陳尚坤1,陳美英2
(1.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南昌330029;2.江西省精神病院質管辦,江西南昌330029)
目的對比研究氟哌啶醇與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糖脂代謝影響。方法選取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40例。A患者采用奧氮平治療,B組患者采用氟哌啶醇治療。觀察兩種不同治療方式對精神分裂患者臨床療效以及血糖、血脂變化的影響。結果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87.50%)vs(85.00%)];A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5.56±1.20)vs(4.65±0.85)](P<0.05),且治療后A組患者血糖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A組患者TG水平明顯高于B組[(4.30±1.05)vs(2.25±1.03)](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氟哌啶醇與奧氮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均有較好的療效,但奧氮平能引起患者血糖與血脂水平升高,而氟哌啶醇則無這種現象。
氟哌啶醇;奧氮平;精神分裂癥;糖脂代謝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上治療的藥物也是眾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是在傳統抗精神藥物中發展來的一種新的抗精神類藥物,此類藥物克服了傳統D2受體阻滯劑的錐體外系不良反應的高發生率及對陰性癥狀療效差的缺點,已是臨床上抗精神分裂癥治療的一線藥[1]。而近些年隨著非典型抗精神藥物的使用,臨床上對其在血糖以及血脂代謝紊亂方面的不良反應情況受到了廣泛學者的關注[2]。因此本文氟哌啶醇與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糖脂代謝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在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間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納入標準:①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精神分裂相關診斷標準[3];②年齡>18歲,并有一定的文化程度;③陰性癥狀與陽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60分;④患者家屬同意患者參與此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例如:伴有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②哺乳期或是妊娠期患者;③對氟哌啶醇與奧氮平藥物過敏患者。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40例,A組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2.37±11.14)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病程(8.61±2.64);B組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齡21~61歲,平均年齡(43.01±11.57)歲,病程7個月~16年,平均病程(9.02±2.84)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治療方式A組患者采用奧氮平(Eli Lilly Netherland BV,國藥準字H20090828,規格2.5 mg/片)治療,患者起始劑量為10 mg,1天1次,治療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可將劑量調整到10~20 mg。B組患者采用氟哌啶醇(北京太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647,規格:2 mg/片)治療,起始劑量1次2~4 mg,1天2~3次,逐漸增加至常用量1天10~40 mg,維持劑量1天4~20 mg。兩組患者一共治療6周。
1.3 療效評價標準[4]治療6周后,根據PANSS減分率進行療效評價,基本痊愈:PANSS減分率不低于75%;顯著進步:PANSS減分率在50%~74%;進步:PANSS減分率在25%~49%;無效:PANSS減分率小于25%。
1.4 血糖血脂水平檢測患者入院后采用取空腹肘靜脈血5 mL,檢測患者的血糖與血脂指標表達情況,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治療后采用相同方式檢測患者血糖血脂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A組患者基本痊愈為42.50%(17/40),顯效進步27.50%(11/40),進步17.50%(7/40),無效12.50%(5/40),總有效率為87.50%,B組患者基本痊愈為37.50%(15/40),顯效進步25.00%(10/40),進步22.50%(9/ 40),無效15.00%(6/40),總有效率為85.00%。兩組治療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105,P=0.74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變化情況比較A組患者治療前血糖水平為(4.65±0.85)mmol/L,治療后血糖水平為(5.56±1.20)mmol/L,B組患者治療前血糖水平為(4.61± 0.78)mmol/L,治療后血糖水平為(4.85±0.87)mmol/L。A治療后血糖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B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治療后A組患者血糖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t=3.030,P<0.05)。
2.3 兩組患者血脂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HDL-C、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兩組患者T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A組患者TG水平明顯高于B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脂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脂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項目TG t值P值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56)1.03±0.34 4.30±1.05 3.62±0.54 3.21±0.43 1.32±0.24 1.38±0.67 1.86±0.51 1.45±0.35對照組(n=56)1.12±0.58 2.25±1.03 3.69±0.58 3.35±1.03 1.31±0.21 1.39±0.70 1.75±0.49 1.61±0.42 8.8150.001 TC 0.7930.430 HDL-C 0.0650.948 LDL-C 1.8510.068
2.4 不良反應比較A組患者共出現3例不良反應情況,其中頭痛2例,靜坐不能1例;B組患者出現4例不良反應情況,其中頭痛1例,靜坐不能2例,胃腸道不適1例。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均未經特殊處理,停藥后所有癥狀自行好轉。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157,P=0.692)。
精神分裂癥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是一種級為復雜的腦部疾病,并且臨床治療時間較長。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也是層出不窮,非典型抗精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推薦使用的抗精神治療的一線藥物。但是近些年有學者發現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此類藥物在治療中會導致患者發生血糖以及血脂紊亂的情況,而血脂血糖功能的異常是引起患者的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5]。所以非典型抗精神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糖血脂的影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氟哌啶醇是一種典型丁酰苯類抗精神分裂藥,抗精神病作用與其阻斷腦內多巴胺受體,并可促進腦內多巴胺的轉化有關,有很好的抗幻覺妄想和抗興奮躁動作用,并且對阻斷錐體外系多巴胺的作用較強。奧氮平一種抗精神病藥,對多種受體系統具有藥理作用,并且還會造成患者體重增長,也會引發血糖增高問題[6]。奧氮平職工的5-HT2A和毒蕈堿受體的阻斷作用可以影響葡萄糖轉運入骨骼肌及內臟組織,形成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升高。臨床上不少學者研究均表明氟哌啶醇與奧氮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8]。這一研究結果與本文研究結果相似。但是臨床上有關這兩種藥物對患者血糖血脂的報道卻是甚少,為此本文研究了氟哌啶醇與奧氮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糖血脂的影響。
在本文研究結果中,治療后A組患者血糖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A組患者TG水平明顯高于B組(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證明奧氮平能導致患者的血糖與血脂發生紊亂,可能引發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因而血糖血脂高的患者不適合使用奧氮平治療。
綜上所述,氟哌啶醇與奧氮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均有較好的療效,但奧氮平能引起患者血糖與血脂水平升高,而氟哌啶醇則無這種現象。
[1]漆瓊蔚,羅艷琳,江毅敏,等.奧氮平治療首發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6,43(2):269-271.
[2]白樹存.不同藥物治療老年精神分裂癥療效及對糖脂代謝的影響[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9):975-977.
[3]易海華.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10):155-156.
[4]夏永兵,楊立身.奧氮平聯合氨磺必利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5,8(2):123-125.
[5]侯云躍,陳黎明,范林鈺.不同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療效和糖脂代謝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5,27(6): 843-846.
[6]吳昊.齊拉西酮與奧氮平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對比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7):124-125.
[7]栗新.利培酮與氟哌啶醇治療酒精所致精神及行為障礙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32):128-129.
[8]傅勇輝.小劑量氟哌啶醇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6):130-1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