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侯新聚,熊偉
(1.南昌市洪都中醫院針炙科,江西南昌330008;2.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科,江西南昌330008;3.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科,江西南昌330008)
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探討
馬紅梅1,侯新聚2,熊偉3
(1.南昌市洪都中醫院針炙科,江西南昌330008;2.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科,江西南昌330008;3.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科,江西南昌330008)
目的探討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116例頸性眩暈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8例,對照組采用手法推拿治療,觀察組則實施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均治療1個療程,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眩暈評分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1.03%(P<0.05);兩組治療后眩暈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眩暈評分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不良反應。結論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頸性眩暈具有明顯效果,可顯著改善眩暈癥狀,安全性高,床推廣應用價值高。
手法推拿;針灸;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通常是因椎-基底動脈缺乏供血而造成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視力模糊、心悸、胸悶、嘔吐、惡心、頭暈等,此疾病為頸椎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采用手法推拿進行治療時,可結合椎動脈生理解剖部位及其與周圍軟組織間的相關性,使得肩背部肌肉得到有效松解,逐漸改善椎動脈痙攣癥狀,由此得到良好預后結果,但是單純使用手法推拿進行治療,有的患者難以得到較理想效果[1]。本文選取116例頸性眩暈患者,探討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如下文所示。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7月116例頸性眩暈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8例。對照組中有男31例,女27例;年齡20~79歲,平均年齡(37.65±4.54)歲;病程2 d~2年,平均時間(3.52±0.75)個月。觀察組中有:男30例,女28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38.52±5.06)歲;病程2 d~2年,平均時間(3.46± 0.69)個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患者均符合《實用骨科學》中的頸性眩暈臨床診斷標準,主要包括:存在頸部勞損史;臨床主要癥狀為眩暈,可存在惡心、頭痛、嘔吐等癥狀;有的枕大神經、上頸段出現壓痛感;頸部影像學檢查顯示頸椎曲度發生變化、鉤椎關節出現骨質增生癥狀,椎管存在狹窄等;經顱腦多普勒檢查(TCD)顯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水平顯著減少;排除其他疾病引發的眩暈癥狀[2]。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均≥18歲;患者均同意參與本研究且簽署同意書;均可配合隨訪。排除標準:出現其他可造成眩暈的疾病;腫瘤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智力、精神障礙疾病;女性患者處于妊娠、哺乳期[3]。
1.4 方法對照組患者單純實施手法推拿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
采用手法推拿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使得患者保持端坐位,將患者頸部予以合理的推、拿、揉等按摩治療,然后將風府穴、阿是穴、風池穴、肩井穴等穴位實施點壓治療,每個穴位進行點壓時均應持續1~2 min,參照患者具體耐受程度來確定時間按壓力度,當患者頸部、肩背部肌肉得到完全放松后,則使得患者保持仰臥位,將頭部通過枕頭墊高,以左手托起患者下頦部,右手則將枕部緊托,使得頭部與頸部處于45°角位置,使得患者頭部往上進行牽引,在保持1~2 min后,應使得頭部往各個方向進行小幅度地旋轉,連續推拿治療30 min/次,通常連續治療7 d,在完成7 d治療后,通常需3 d,然后再次實施手法推拿治療,一般持續3個療程。
采用針灸治療時,患者應保持坐位,頭頸處于自然直立位置,通過1.5寸長的28號毫針對風池穴、太陽穴、頸夾脊穴、肩井穴以及印堂穴等穴位予以針刺治療,進針1~1.2寸,應將針尖方向往脊柱位置靠近,在進針時應保持平穩的速度,不可過快,留針時間為30 min,1次/d,在留針期間風池穴予以溫針灸治療,可溫通經脈,實施頸夾脊穴針灸時應間隔5 min予以間隙行針。通常連續治療7 d,在完成7 d治療后,通常需3 d,然后再次實施針灸治療,一般持續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隨訪3個月,觀察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眩暈評分;觀察兩組不良反應。
1.6 療效評價標準對眩暈癥狀予以評分時,按照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兩個方面予以評定,嚴重程度包括5個量度,每個量度2分,分值越高顯示程度眩暈越嚴重,持續時間包括5個量度,每個量度代表1分,分數越高表明持續時間越長。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頸椎病療效標準評定患者治療效果。治愈:無眩暈癥狀,經TCD觀察表明血流恢復正常,患者可保持正常地生活工作狀態,隨訪未出現復發;顯效:眩暈癥狀得到顯著緩解,經TCD觀察血流顯著改善,患者可保持正常生活工作狀態,隨訪發現勞累后有時會發作;有效:眩暈癥狀得到一定改善,經TCD觀察血流有一定改善,隨訪顯示正常生活中出現發作;無效:癥狀未改善或更為嚴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4]。
1.7 統計學方法基礎數據均通過SPSS21.0系統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通過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0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5.26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眩暈評分比較兩者患者治療前眩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者患者經治療,眩暈評分均明顯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眩暈評分改善更具有優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眩暈評分比較(x±s,分)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不良反應。
頸性眩暈類在中醫學中屬于“痹癥”、“眩暈”等范疇,通常是由于頸部長時間過于勞累,使得頸部肌肉受到損傷,氣血不榮,筋脈失養,衛外不固,或是年老體弱,肝腎存在虧虛,氣血出現衰退,筋脈失養,受到外邪侵入,作用到頸項,導致氣機受到阻滯,氣血難以保持暢通,腦髓、清竅失養造成疾病發生,所以對其治療時需通絡活血、榮竅定眩[5]。
手法推拿可有效改善局部痙攣,消除椎體的局部炎性反應及水腫,緩解頸椎組織內部壓力,促進神經恢復,增強腦部供血,使得眩暈得到改善[6]。針灸治療時通過針灸與熱力作用,使得局部肌肉及經絡受到刺激,椎動脈得以擴張,局部痙攣顯著緩解[7],提高頸-基底動脈供血,可使得頸椎力學保持平衡[8]。經研究可知,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提高,眩暈評分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
總之,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頸性眩暈效果明顯,可顯示改善眩暈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梁晟.針刺推拿并用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6):230.
[2]呂良德,衛華,吳慧琴,等.推拿手法松解軟組織治療頸性眩暈36例頸椎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頸性眩暈陜西中醫,2011,32(4):442-444.
[3]羅志洪.推拿手法為主治療頸性眩暈3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2,34(3):405-406.
[4]范炳華,王新華,王鵬,等.三部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120例臨床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4):581-586.
[5]陳璧,蔡麗華.針灸推拿綜合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20(13):73-74.
[6]陳達祥,梁慶華.頸椎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3,8(5):178-180.
[7]金堅,趙玲丹.手法推拿聯合針灸治療老年頸性眩暈的效果及對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9):67-69.
[8]朱宏偉,劉鑫.針刀、手法復位、藥物治療頸性眩暈、頭痛[J].當代醫學,2012,18(35):10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