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潔
(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附屬北方醫(yī)院檢驗科,遼寧沈陽110031)
淺談脂肪肝患者血脂、肝功酶學指標水平的檢測意義
肖春潔
(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附屬北方醫(yī)院檢驗科,遼寧沈陽110031)
目的探討脂肪肝患者血脂、肝功酶學指標水平的檢測意義。方法選取體檢的60例脂肪肝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同期60名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對兩組體檢者血脂、肝功酶學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肝功能指標ALT、AST分別為(53.20±9.37)、(56.34±22.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9.25±8.56)、(19.03±10.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者血脂指標TG、TC分別為(2.66±0.71)、(6.50±1.8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05±0.31)、(4.42±1.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脂聯合肝功能指標檢測有助于確診脂代謝異常和肝功能損害,可為脂肪肝診斷提供重要依據,對脂肪肝臨床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脂肪肝;血脂;肝功能;指標檢測脂肪肝是由于多種因素作用影響使得人體代謝異常,引發(fā)肝臟對其做出的應激反應,從而導致肝內脂肪蓄積的一類疾病[1]。脂肪肝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容易被人們忽視,若不加以控制,則會進一步發(fā)展成為肝纖維化,甚至導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2-3]。因此,采用何種指標檢測對于早期脂肪肝防治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選取本院脂肪肝患者及健康體檢者臨床資料,并對血脂、肝功酶學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各指標變化的臨床意義,現將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于2015年5月~2016年10月來本院健康管理中心體檢的60例脂肪肝患者作為觀察組,經肝臟影像學檢查,結果符合脂肪肝診斷標準。排除患有其他能影響血脂、肝功酶學指標疾病者。另選同期60名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所有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經本院倫理審查通過,遵循赫爾辛基宣言、以人為對象的生物醫(yī)學研究的國際倫理指南等準則[4]。觀察組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5~63歲,平均年齡(47.2±5.2)歲;其中輕度脂肪肝23例,中度脂肪肝22例,重度脂肪肝15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8.4±6.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體檢者采血前均告知忌飲酒,素食為主,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并且以3 000 r/min離心進行血清分離,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所有檢測者血液樣本進行指標檢測。具體檢查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選用SPSS21.0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肝功能指標ALT、AST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者血脂指標TG、TC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脂肪肝的發(fā)病率不斷攀升,并且日趨低齡化,目前已發(fā)展至慢性肝病的次席[5-6]。作為臨床常見的一類疾病,脂肪肝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與肥胖[7]、脂質代謝紊亂[8]、胰島素抵抗[9]、高血壓[10]等代謝綜合征關系密切。目前針對脂肪肝的治療尚處于摸索階段,臨床主要以對癥為主,配以調整飲食、增加運動等手段予以糾正肝細胞損害。
表1 兩組體檢者肝功能、血清學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表1 兩組體檢者肝功能、血清學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項目TC TG ALT AST對照組(n=60)4.42±1.20 1.05±0.31 29.25±8.56 19.03±10.30觀察組(n=60)6.50±1.84 2.66±0.71 53.20±9.37 56.34±22.43 t值5.01 1.69 8.95 4.74 P值0.01 0.03 0.00 0.00
ALT、AST是肝細胞內的一種酶學成分,主要反映肝代謝水平。肝細胞一旦受到打擊和破壞,細胞內的ALT、AST就被釋放到了血液中,因此血液中ALT、AST含量的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細胞損害程度,含量越高說明肝細胞損傷越重[11]。肝臟作為人體脂類代謝的中樞,主要承擔著食物中脂肪消化分解的任務,而TG、TC是反應脂代謝水平的重要指標[12]。當人體脂肪攝入過多無法代謝時,可引起血液中總膽固醇水平上升,同時過量的脂肪會轉化為甘油三酯存在于血液中,使肝臟的運輸超負荷,進而導致大量的TG在肝臟中沉積,從而引發(fā)脂肪肝的發(fā)生。有研究表明[13]血脂、肝功能指標檢測有助于確診脂代謝異常及肝功能損害,對脂肪肝的診斷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通過對脂肪肝患者及健康體檢者血脂、肝功酶學指標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肝功ALT、AST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觀察組患者肝細胞存在一定程度損害;觀察組患者血脂TG、T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患者脂代謝水平紊亂。由以上結果可知血脂聯合肝功能指標檢測有助于確診脂代謝異常和肝功能損害,可為脂肪肝診斷提供重要依據,對脂肪肝臨床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魏蘇寧,蘇雪瑩,徐國恒.肝臟甘油三酯代謝途徑異常導致脂肪肝[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6,32(2):123-132.
[2]蘇錦良.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檢測對脂肪肝的診斷價值[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17,19 (2):85-86.
[3]周濤.探討肝功能中ALT、AST及血脂中TG、TC在脂肪肝診斷中意義[J].當代醫(yī)學,2016,22(8):38-39.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S].(2007-03-26)[2012-11-05].
[5]陳巖.檢測血清透明質酸對脂肪性肝炎預后評價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0,16(18):33-34.
[6]朱禮堯,周建,馮偉廣,等.恩替卡韋治療單純慢性乙型肝炎和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效果比較[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6,34(6):362-363.
[7]顧偉根,馮靜亞.超重和肥胖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現狀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甘肅醫(yī)藥,2015,34(2):109-112.
[8]路然,洪天配.脂質代謝紊亂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病機制[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7):1050-1054.
[9]延華,劉婭萍,柴春艷,等.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與血尿酸及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17,34(1):59-60.
[10]李鈺,李姣,陳紅,等.脂肪肝與糖尿病、高血壓及體質量指數的相關性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15):1640-1646.
[11]歐強,王洋,徐燕華,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鐵代謝指標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6,32(12):2360-2363.
[12]周曉云,唐海妹.脂肪肝超聲診斷與血脂代謝關系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5(12):100-101.
[13]范志廣.肝功與血脂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探討[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9):26-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