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鄢燕,吳江英
(九江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江西九江332000)
微信群平臺在產科宣教服務中的應用
張遠,鄢燕,吳江英
(九江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江西九江332000)
目的探析微信在產科宣教服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本院產科200例住院孕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口頭宣教,實驗組進行口頭宣教聯合微信互動宣教模式,觀察兩組宣教效果。結果對照組健康宣教知識掌握率71例(71.00%),實驗組健康宣教知識掌握率96例(96.00%),實驗組產婦宣教內容掌握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產婦對健康宣教的滿意度為89例(89.00%),實驗組100例產婦對健康宣教的滿意度為97例(97.00%),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信在產科宣教服務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孕產婦對健康宣教內容的掌握情況和滿意度均有明顯提高,因此有推廣應用價值。
手機微信;產科;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是臨床護理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特別是醫院產科的健康教育,承擔著傳達保健知識、幫助孕產婦學習掌握健康知識的任務,對產科患者的產后恢復及新生嬰兒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促進作用,能夠使得母乳喂養在成功率上得到提高[1]。一對一個體化宣教,在出院前開展集體健康講座,同時發放書面材料是當前產科健康宣教的常規方式[2],盡管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產科護士工作加大和生育小高峰的出現,這種常見宣教方式適用性降低,此時,微信的應用價值得以體現。
1.1 臨床資料以2015年11月~2016年5月為時間段,選取本院產科住院患者200例,按隨機法分組為對照組、實驗組。對照組有孕產婦100例,年齡22~38歲,平均(28.4± 1.8)歲,孕周31~32周,平均(31.7±0.6)周,初產婦、經產婦各50例;實驗組有孕產婦100例,年齡22~39歲,平均(27.8±2.9)歲,孕周30~32周,平均(31.5±0.9)周,初產婦55例、經產婦45例。納入標準:擁有智能手機,會使用微信。排除標準:早產者,有妊娠并發癥者。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口頭宣教,從孕產婦入院時刻起,由接待護士做口頭宣教。實驗組在口頭宣教基礎上采用微信互動宣教模式,在入院口頭宣教之后,告知對方如何掃描本科室專有二維碼、加入微信群,具體內容如下。
1.2.1 制定宣教內容首先,針對本科室健康宣教工作,制作現狀調查表,并對患者滿意度予以調查了解。其次,采用本院產科自制問卷,隨機發放給住院孕產婦,對產前、產后及出院前健康教育階段性需求進行現場調查。待調查資料統計整理后,就所有孕產婦所關注的產前、產后和出院后問題進行總結歸納,進而針對相應問題,合理選用圖片、文字或視頻等形式規劃、制定宣教內容。
健康宣教內容①入院健康教育,主要分為入院介紹與住院期間臨床護理安全兩部分,包括產后階段基礎保健知識,避孕知識,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及常見生理現象,正確哺乳姿勢、擠奶手法,剖宮產術術前、術后宣教;②出院健康宣教,分為出院宣教、出院流程及預防接種三部分,護理人員需就妊娠高血壓、心臟病等特殊疾病的具體護理和一些應注意事項進行知識宣教,同時可在宣教內容制作過程中添加解說、圖片以及背景音樂等,以增強內容生動性,增加視覺、聽力效果,更加便于產科患者接受。
1.2.2 操作流程申請本科室專有二維碼,并告知入院孕產婦如何使用手機加入微信群。打開手機微信后,依次點擊“朋友們”、“添加朋友”,掃描本科室專有二維碼后,即可成功添加九江市婦幼保鍵院產二科的官方微信。經由微信群圈提供,其后再將產科入院若干注意事項、出院指導與其他重點宣教內容進行標準化處理,以語音、文字、視頻和圖片的信息形式,通過微信傳達給所有產科住院患者,并由護士對其自身所管理負責的患者的病情及各方面需求提供個性化溝通指導。
1.3 觀察標準在患者出院前,發放科室自制問卷開展問卷調查,測評住院產婦對健康宣教知識的實際掌握程度,共包括以下3種情況:①掌握:掌握內容≥90%;②基本掌握:50%≤掌握內容≤89%;③未掌握:掌握內容<50%。健康宣教知識掌握率=(掌握+基本掌握)/例數×100%。
利用本院護理部自行設計調查表(“患者健康宣教滿意度調查表”),于產婦出院前開展滿意度調查,測評指標包括3種情況: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本組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9.0驗證兩組住院孕產婦健康宣教有效率,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健康宣教知識掌握程度對比經出院前問卷調查,對照組健康宣教知識掌握測定為71.00%,其中掌握≥90%者54例(54.00%),掌握50%~89%之間者17例(17.00%);實驗組健康宣教知識掌握測定為96.00%,其中掌握≥90%者69例(69.00%),掌握50%~89%之間者27例(27.00%);實驗組產婦宣教內容掌握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 22.68,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健康宣教知識掌握程度對比

表1 兩組產婦健康宣教知識掌握程度對比
比率(%)69.00 27.00 4.00 96.00項目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總體掌握率對照組(n=100)例數54 17 29 71比率(%)54.00 17.00 29.00 71.00實驗組(n=100)例數69 27 4 96
2.2 兩組產婦對健康宣教的滿意度對比調查顯示,對照組100例產婦對健康宣教的滿意度為89例(89.00%),實驗組100例產婦對健康宣教的滿意度為97例(97.00%),實驗組產婦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92,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健康宣教滿意度對比

表2 兩組產婦健康宣教滿意度對比
比率(%)49.00 48.00 3.00 97.00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滿意率對照組(n=100)例數43 46 11 89比率(%)43.00 46.00 11.00 89.00實驗組(n=100)例數49 48 3 97
在當今信息時代,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須品[3]。經調查發現,許多產婦更傾向于使用手機微信、微博等智能工具來查詢、獲知產科保健知識,其中尤以微信最受青睞[4],通過微信交流,產婦在孕期知識方面的了解程度得到極具顯著性的提高。在產婦入院前,可以通過微信對醫院服務、住院治療環境進行全面、細致了解,從而降低其環境陌生感及恐懼感,這對降低產科患者出現妊娠合并癥和焦慮緊張感有一定作用。入院后,孕產婦可及時同微信好友圈內的主治醫生或責任護士進行溝通,在第一時間解決孕產婦相關疑問的同時,也促進了護患關系、醫患關系的有效性改善,同時住院的產科患者在日常護理宣教服務及常規治療方面的配合度也得以提高[5]。在醫院產科的常規健康宣教過程當中,宣教內容及宣教方式不易被產婦所接受,也一直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宣教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在于,孕產婦從入院起就要被不斷地教育,致使孕產婦對科室進行的健康宣教產生心理抵觸[6],故而傳統產科健康宣教常常難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護患關系是否良好對于產科宣教服務至關重要[7],良好護患關系是母嬰安全狀況得以保證和改善的重要條件,能有效促進孕產婦的后期產后恢復及新生兒的身體健康與成長。不同于常規口頭宣教,微信互動的宣教模式采用的是圖文并茂和影音視頻學習類的方式,這種新型宣教方式能維持孕產婦在產科保健知識學習上的興趣度,并在宣教過程中不斷深化、提高,促使孕產婦由傳統的被教育向主動學習轉變[8],并積極記憶宣教內容,在醫患、護患雙方努力下,健康保健知識的宣講在效果上必然會有所提高。
微信平臺,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個可以自由交流和信息溝通的技術平臺[9-10],在掃描二維碼、加入醫院產科微信后,孕產婦不但能夠從此處學到各種產科健康知識,而且還能夠在這一平臺中找其它到與自己狀況相似或完全相同的孕產婦,經過雙方或幾方的交流溝通,可以從中獲取更多的有用知識,并且也能夠將自身所了解或掌握的內容與她人共享,也達到了二次學習的積極效果,這些都是促使醫院產科健康宣教有效性提高的因素。綜上所述,微信在產科宣教服務中的應用效果更優,因此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1]徐慧婷,鄭雅寧,郭梅,等.微信公眾平臺在產科臨床健康宣教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16,14(12):1287-1288.
[2]崔建華.孕期健康教育在基層產科護理中的意義及其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35):144.
[3]孫靜,王清珍.微信服務平臺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4):191-192.
[4]劉永亞.微信對產科護士服務質量及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醫院管理論壇,2016,33(3):49-51.
[5]黃健桃,馬惠明.微信公眾平臺在產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體會[J].醫學信息,2015,28(41):265.
[6]許娟.微信平臺在住院病人宣教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16,14(32):3444-3445.
[7]關麗麗.產科門診數字化健康教育的實施與體會[J].護理學報,2016,23(10):62-63.
[8]陳晨,曾浩霞.利用微信構建婦產科移動教學平臺[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2016,10(3):235-237.
[9]劉喜平.微信平臺在婦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4):2403.
[10]秦秋梅.產科健康教育中全程護理告知的實施效果[J].當代醫學,2015,21(5):128-1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69
江西省衛生廳科技計劃(2016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