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
(遼寧省北票市中心醫(yī)院循環(huán)內科,遼寧北票1221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護理體會
于穎
(遼寧省北票市中心醫(yī)院循環(huán)內科,遼寧北票122100)
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作用,總結臨床護理體會。方法隨機選取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據患者所接受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法分組,對照組患者按照一般護理干預方法執(zhí)行護理工作,實驗組患者接受對癥護理干預模式,對兩組患者臨床護理干預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基礎護理、護理文書書寫、護理滿意度、護理安全性等方面護理質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護理效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行對癥護理干預,臨床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提高基礎護理效率及患者就診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臨床護理干預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其病因主要為冠狀動脈出現血液供應不足現象,引發(fā)患者心肌缺血癥狀。一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會增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合并癥的發(fā)生概率,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在為患者提供臨床診療工作時,護理人員要密切配合醫(yī)師,做好相關護理工作,減少風險事件。
1.1 臨床資料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就診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本組所選病例均滿足相關診療標準,且患者本人或家屬對診治情況知情。根據70例患者護理干預方法進行分組,即實驗組(采用對癥護理干預模式)和對照組(采取一般護理干預),各35例。實驗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48~73歲,平均年齡(66.25±3.75)歲。對照組男25例,女10例,年齡48~74歲,平均年齡(66.03±3.82)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1]本研究有關內容滿足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病例主要排除標準為:①臨床就診資料缺失者;②合并合并器質性病變及嚴重感染者;③對相關診療措施無法耐受者;④多種因素致無法正確配合臨床診療者;⑤合并精神疾病者及無法定監(jiān)護人者。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手術治療期間接受一般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為患者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同時,根據患者實際心理、生理狀態(tài),為其提供對癥護理服務,滿足患者安全就診需求。
實驗組患者接受對癥護理干預,詳細操作方法如下:①心理護理指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突然,合并心力衰竭后,更會加重患者病情,引發(fā)患者出現咯血癥狀,并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顯現給,易導致患者出現緊張、恐懼等情緒。為此,臨床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病情做出正確判斷,并根據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其開展心理安慰與心理疏導。同時,耐心向患者解釋相關護理操作目的、實施方法,并向患者講解樂觀面對疾病對康復的重要作用。②基礎護理干預:患者發(fā)病1周內,要囑咐其保持絕對臥床休息,盡量減少肢體挪動。1周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為其活動四肢及相關關節(ji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與此同時,護理人員要為患者創(chuàng)造更為安靜、溫馨的靜養(yǎng)環(huán)境。患者取半臥位,注意對其肌肉耗氧量進行科學控制,指導患者飲食,避免患者心臟負擔增大,減少不良風險事件。③疼痛護理干預: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后,若合并心力衰竭,其典型臨床表現為疼痛,不僅能夠加大心肌缺血程度,還會進一步擴大心肌梗死的面積,并引發(fā)心動過速、低血壓等表現。為此,護理人員要嚴格按照醫(yī)囑,為患者采用止痛劑進行相應治療。例如,皮下注射嗎啡、肌肉注射杜冷丁等。用藥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用藥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并對患者或家屬詢問癥狀變化情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合并呼吸抑制、脈搏加快等不良合并癥,從而積極采取相關對策。④飲食護理指導:合并心力衰竭后,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往往更加嚴重且典型。為此,作為臨床護理人員要及時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的護理方案,同時增加營養(yǎng)搭配,指導患者攝入更多高蛋白、高纖維、高碳水化合物食品,使其體內營養(yǎng)均衡。與此同時,針對吸煙嗜酒者,要向其講解煙酒對疾病預后的不良影響。告知患者養(yǎng)成良好睡眠習慣,且養(yǎng)病期間不宜過度操勞。
1.4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各項護理干預質量進行統(tǒng)計及比較,主要包括4個項目,即基礎護理評分、護理文書書寫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安全性評分,每項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護理干預質量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涉及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合理的臨床護理干預后,實驗組基礎護理、護理文書書寫、護理滿意度、護理安全性等方面護理質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護理效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比較
P值0.000 0.000 0.000 0.000項目消毒隔離基礎護理護理文書書寫護理安全性對照組(n=35)83.62±2.63 89.61±2.55 85.25±2.81 82.67±2.06實驗組(n=35)99.31±4.52 97.91±3.62 98.52±3.72 97.63±4.67 t值6.437 10.288 16.972 17.340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疾病發(fā)生后,往往會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心力衰竭就是其中之一[2],可明顯加重患者病情。若未及時對合并癥及并發(fā)癥進行處理,一定程度上也可增加死亡率。通常情況下,心力衰竭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2周內出現,主要原因為患者心肌細胞嚴重受損,對心臟功能產生嚴重影響[3]。
根據臨床實踐經驗認為,在為患者提供診療時,應結合臨床癥狀及表現,提出對癥治療措施,并配合良好的護理干預,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保證患者能夠安全就診。對癥護理強調以患者病情作為護理重點,不斷強化基礎護理干預措施,落實各項臨床護理責任,從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整體護理服務水平,在實踐操作中具有廣泛的用途[4]。
與此同時,在為合并心力衰竭的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對癥護理時,也要求每個臨床護理人員均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患者救治中,旨在為患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模式,從而減少合并癥,為疾病恢復發(fā)揮較為積極的作用[5]。為此,護理人員要密切做好護理干預配合,為患者提供更為完善的護理服務,提高患者就診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基礎護理、護理文書書寫、護理滿意度、護理安全性等方面護理質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護理效果差異明顯(P<0.05)。上述研究結果與隋寧等[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對癥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顯著,能夠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工作產生促進作用。同時,對癥護理干預能顯著提高基礎護理工作效率,并提高患者就診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對癥護理模式具有針對性,是臨床新型護理理念的直接體現。同時,對癥護理突出以人為本,是對傳統(tǒng)護理干預方法的創(chuàng)新及發(fā)展。護理干預旨在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宣導及系統(tǒng)的病情分析,為患者良好預后夯實基礎。
[1]劉素勤.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160例臨床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9):230-231.
[2]羅莘.急診介入治療合并院前心臟驟停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7):61-63.
[3]符曉冰.社區(qū)診療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臨床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3,19(17):48-49.
[4]趙云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200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7):76-77.
[5]馮梅芝.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0):77-78.
[6]隋寧.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2,20(10):1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