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敏,張呈葉,成城
(營口市中心醫院,遼寧營口115000)
觀察分析針對性護理模式應用于早期顱腦外傷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意義
張學敏,張呈葉,成城
(營口市中心醫院,遼寧營口115000)
目的對早期顱腦損傷患者接受針對性護理模式的價值進行分析。方法選取早期顱腦外傷患者200例,采用動態隨機化的方法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100例早期顱腦損傷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100例早期顱腦損傷患者接受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兩組早期顱腦損傷患者經相關護理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發癥等情況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實驗組顱腦外傷患者護理后的GSC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對照組優(P<0.05)。同時,實驗組顱腦外傷患者并發癥幾率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早期顱腦外傷患者接受針對性護理的價值較高,可以對患者的不良癥狀進行改善,降低顱腦外傷患者并發癥的幾率,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患者的預后進行改善,意義重大。
針對性護理;顱腦外傷;神經功能缺損
外傷是導致患者出現顱腦外傷的主要原因,顱腦外傷可以分為開放性損傷以及閉合性損傷,顱腦外傷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頭痛、頭暈、意識障礙等,同時患者伴有惡心、嘔吐、昏迷、意識障礙以及瞳孔改變的情況[1-2]。顱腦外傷患者的死亡率以及發病率均較高,其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手術是治療顱腦損傷的主要方法,但是手術過程中,患者較易出現腦室變大、顱內壓升高等并發癥的情況。因此,為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意義重大,研究表明[3],顱腦外傷患者接受早期護理的價值較高,可以對患者的康復起到促進的作用。本文主要對早期顱腦損傷患者接受針對性護理模式的價值進行分析,內容如下文。
1.1 臨床資料選取早期顱腦外傷患者200例,時間為2014年5月~2015年12月,采用動態隨機化的方法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100例早期顱腦損傷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100例早期顱腦損傷患者接受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患者均經MRI、CT等檢查確診,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淺性昏迷、運動障礙、情緒不穩定、意識障礙、尿失禁等不良癥狀。排除造血系統、重要器官(腎、肝、心)疾病、意識障礙、脊椎、腹、胸、四肢等嚴重損傷患者,同時排除腦干不可逆性損傷患者[4]。
實驗組早期顱腦外傷患者中,男女之比為68︰32,年齡31~60歲,平均年齡(40.46±2.60)歲;其中車禍傷患者30例,跌落傷患者26例,打擊傷患者29例,其他傷患者15例;CT檢查顯示,腦內血腫患者25例,硬膜外血腫患者22例,腦挫裂傷患者20例,腦內血腫合并腦挫裂傷患者12例,腦干損傷患者10例,硬膜下血腫合并腦挫裂傷患者11例。對照組早期顱腦外傷患者中,男女之比為70︰30,年齡30~58歲,平均年齡(40.29±2.70)歲;其中車禍傷患者32例,跌落傷患者27例,打擊傷患者27例,其他傷患者14例;CT檢查顯示,腦內血腫患者24例,硬膜外血腫患者20例,腦挫裂傷患者22例,腦內血腫合并腦挫裂傷患者11例,腦干損傷患者9例,硬膜下血腫合并腦挫裂傷患者14例。
兩組早期顱腦外傷患者的年齡、性別、受傷原因、病情等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顱腦外傷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根據顱腦外傷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醫囑為患者實施護理。實驗組顱腦外傷患者則在常規干預基礎上聯合針對性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2.1 呼吸道護理早期顱腦外傷患者在手術之后,需要接受氣管插管進行治療,為患者實施吸痰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將吸痰管插深,這樣可以幫助患者吸凈氣管內的分泌物。若顱腦外傷患者的昏迷時間在2天以上,則應將患者的氣管插管拔除,并實施氣管切開處理,從而為患者實施更加有效的治療。
1.2.2 氣管切開護理顱腦外傷患者在氣管切開之后,應對患者的切口干燥進行確保,在氣管套管下墊紗布,并定時進行更換,每2天更換1次,套管消毒可采用煮沸的方式,每2天進行1次消毒,并適當給予顱腦外傷患者霧化吸入治療,對顱腦外傷的呼吸道濕潤進行保持。
1.2.3 消化道處理若顱腦外傷患者在術后出現昏迷的情況,則在4天內禁止患者飲水、飲食,并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患者營養液輸注來對能量進行補充,從而對顱腦外傷患者的營養需求進行確保。術后4天后,護理人員根據顱腦外傷患者的具體腸胃功能情況,給予患者鼻飼、胃管流質食物,并常規給予患者護理。顱腦外傷患者常伴有胃出血的情況,護理人員應加強顱腦外傷患者嘔血、黑便等情況的觀察,并對患者的具體脈搏血壓定時進行監測。
1.2.4 泌尿系統護理顱腦外傷患者因昏迷常會出現尿失禁以及尿潴留的情況。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導尿管,可采用訓練措施對患者的膀胱功能進行訓練。顱腦外傷患者在導尿管留置期間,應每天給予其7次250 mL 0.9%氯化鈉溶液以及16萬U慶大霉素進行膀胱沖洗,并加強患者會陰部的護理,可對其尿道口采用新潔爾滅棉球進行擦洗,每天實施2次,從而將顱腦外傷患者泌尿系統出現感染的幾率降低。
1.2.5 心理護理若顱腦外傷患者在術后意識較為清晰,可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的知識以及預防措施,促使患者可以更好對疾病知識進行了解。顱腦外傷患者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護理人員應充分給予顱腦外傷患者安慰,對其心理問題以及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從而更好給予顱腦外傷患者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告知患者顱腦外傷治療的具體措施,將患者對治療的疑慮消除,從而促進患者更好配合治療。
1.2.6 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根據顱腦外傷患者具體的術后情況,應合理指導患者進食易消化、低脂肪、低糖、高能量、高蛋白以及高纖維素的食物,從而對顱腦外傷患者的營養需求進行確保。
1.2.7 頭部引流護理術后對顱腦外傷患者的引流管通暢進行確保,不可出現引流管牽拉、扭曲、壓迫等情況,并加強患者引流管量、顏色、性質等的觀察,同時做相應的記錄。
1.2.8 康復護理可適當給予顱腦外傷患者味道、聲音、圖像、皮膚等外界刺激,從而加快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護理人員可給予顱腦外傷患者肢體按摩,從而促進顱腦外傷患者的血液循環。若患者伴有不能自主運動的情況,則應對患者進行被動運動的協助,從而對顱腦外傷患者的肢體位置功能進行恢復。若顱腦外傷患者可自主運動,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給予顱腦外傷患者康復訓練計劃,并給予患者相應的指導和幫助[5]。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顱腦外傷患者護理前后的GSC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并發癥的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均嚴格錄入SPSS2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GSC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實驗組顱腦外傷患者護理后的GSC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對照組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顱腦外傷患者GSC評分對比(x±s,分)
2.2 不良反應實驗組顱腦外傷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顱腦外傷屬于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復雜多變以及預后差等特點。有研究表明[6],顱腦外傷患者的神經中樞在功能方面具有可塑以及重新組織的能力,早期為顱腦外傷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不僅可以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同時可以將顱腦外傷患者并發癥的幾率降低,從而對顱腦外傷患者的預后進行改善。

表2 兩組顱腦外傷患者不良反應對比(n)
顱腦損傷患者的主要特點包括:①器官功能喪失或下降,是導致患者出現顱腦外傷的主要病因;②生理性萎縮、腦血管硬化;c:血腫或水腫嚴重,不伴有腦疝的情況;③抵抗力差、生理功能下降,伴有并發癥的情況,多見于老年患者中。為顱腦外傷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時應注意:①患者的腦組織比較脆弱,具有止血困難的特點,護理人員護理時應確保耐心、謹慎,對出血癥狀進行妥善處理;②實施減壓處理,將患者的病患組織徹底的進行清除;③對顱底進行開放處理,通過液體浮力的作用促進腦疝的恢復;④后對患者的硬腦膜進行縫合處理,并進行減壓,避免顱腦外傷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情況[7-8]。
導致患者出現顱腦外傷的原因較多,為患者實施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顱腦外傷情況實施相應的治療。多數顱腦外傷患者伴有器官組織嚴重損傷的情況,為患者治療常會導致患者出現后遺癥以及并發癥的情況,如肺部誤吸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因此,加強顱腦外傷患者的護理干預來防治并發癥意義重大。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早期顱腦外傷患者,其護理干預后的GSC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優(P<0.05)。同時,實驗組顱腦外傷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
綜上所述,顱腦外傷對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應用,則可以對顱腦外傷患者的預后進行改善,降低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1]楊鳳笙,楊偉霞.顱腦外傷后患者早期神經節苷脂治療及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47-49.
[2]許仁艷.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重癥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患者的救治影響[J].當代醫學,2015,21(29):120-121.
[3]譙建,尹興莉.重度顱腦外傷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對其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 (18):2497-2501.
[4]唐寶娟.心理護理在顱腦外傷患者術后恢復期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17):111-112.
[5]董曉敏,李愛萍,吳立紅,等.早期綜合康復干預顱腦外傷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7):513-517.
[6]López-Guerrero AL,Martínez-Lage JF,González-Tortosa J,et al.Pediatric crushing head injury:Biomechan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n uncommon type of craniocerebraltrauma[J].Child'snervoussystem: ChNS: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forPediatricNeurosurgery,2012,28(12):2033-2040.
[7]EV Klychnikova,EV Tazina,A Yu,et al.The Changes in the Indice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Levels of Nitric Oxide an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 of Moderate Severity[J].Neurochemical journal,2014,8(2):134-139.
[8]JourdanC,BosserelleV,AzeradS,et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1-year outcome of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TBI):Results from the PariS-TBI study[J].Brain injury:BI,2013,27 (9):1000-10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