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曲鴻雁
(1.北華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吉林吉林132001;2.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一療區,吉林吉林132001)
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協同護理模式的工作體會
劉婷婷1,曲鴻雁2
(1.北華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吉林吉林132001;2.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一療區,吉林吉林132001)
目的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最佳的護理方法。方法將本院近期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取協同護理的方法。結果從運動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方面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評價,觀察組均取得了更為理想的效果。如在Barthel指數得分方面,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出院時得分分別為(50.00±9.87)分和(56.05±10.12)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協同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
腦卒中;偏癱;協同護理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得到有效降低,但致殘率卻長期居高不下,據統計,約有70%的腦卒中患者后期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1-2],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院神經內科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取協同護理的模式,所謂協同護理,其核心理念是將患者和患者家屬均作為護理工作的執行者,獨立或協同護士共同完成部分護理工作[3-4]。經過為期1個月的護理實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間,選擇在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72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作為本次護理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5],同時經CT或MRI確診。納入標準包括患者左側或右側肢體功能障礙、生命體征平穩和首次發病等。排除標準包括心臟等臟器重度疾病和認知功能障礙等。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將以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在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患者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62.52±8.52)歲?;颊呋疾∏闆r為腦梗死患者27例,腦出血患者9例;在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女11例?;颊吣挲g43~76歲,平均年齡(63.28±7.38)歲?;颊呋疾∏闆r為腦梗死患者28例,腦出血患者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列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主要給予常規的護理方法,即患者僅以護理對象的身份,接受護士提供的護理服務。護士具體工作內容如下:①臨床護理。遵醫囑為患者用藥,按時測量患者的血壓等生命體征;②體位護理。指導和協助患者良肢位擺放,每2小時為患者變換1次體位;③康復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如早期以被動訓練為主,中期強調站立平衡訓練、后期注重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等。
1.2.2 觀察組患者護理方法
1.2.2.1 患者全面評估全面評估是協同護理模式的起點[5],評估工作除了針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肢體功能等方面展開外,還包括評估患者的心理情況、經濟收入和文化程度等方面,以為協同護理模式后繼工作環節的開展提供良好基礎。
1.2.2.2 詳細介紹護理方法護士向患者及患者家屬詳細介紹協同護理的理念、目的、流程和優勢等,使患者及患者家屬在主觀上意識到參與到協同護理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2.3 個性化教育根據第一步患者全面評估的結果,如根據患者的心理情況和文化程度,對患者開展的個性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一方面準確認識自身疾病的情況,了解目前和未來的康復方法;另一方面準確定義患者和患者家屬在協同護理模式中的角色。如患者由單純的護理對象轉變為盡力獨立完成某些訓練,家屬能夠為患者開展哪些被動和主動訓練等[7-8]。由此制定出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并加以實施。
1.2.2.4 集體教育根據患者的患病情況,將病情相近的患者組成不同的小組,每星期開展2~3次集體教育[9]。集體教育的授課者和學習者均為組內患者。首先每期選擇3~5名患者作為授課者,向組內患者演示自身協同護理的方法;然后組內患者根據表演情況,提出自身的想法和意見;最后由醫護人員進行總結,糾正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1.2.2.5 有效監督護士根據以上環節的實施過程,編寫協同護理工作流程監督表[10],根據每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角色和承擔護理工作的執行情況,每日逐項進行評分,并以星期為單位進行總結。本次的總結果將作為下一護理環節的起點,根據所出現的問題和患者的康復情況,及時加以調整。
1.2.2.6 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護士將護理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編制成冊,逐一發放給患者,并進一步明確患者及患者家屬在家庭護理工作中角色地位。當患者出院后,護士以星期為單位,通過微信或電話等方式,定期了解患者及患者家屬家庭護理的執行情況,糾正缺點,表揚優點。
1.3 觀察指標主要從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2方面,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評價。其中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進行評定,分為上肢和下肢2部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越理想;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的獨立性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對結果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得分結果比較在入院時,兩組患者評分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患者出院時和出院1個月后再次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量表得分結果比較在入院時,兩組患者評分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患者出院時和出院1個月后再次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得分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得分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項目入院時出院時出院1個月后觀察組(n=36)25.20±6.89 35.22±9.88a46.10±8.29a對照組(n=36)25.82±8.52 31.02±7.57 36.91±8.36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量表得分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量表得分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觀察組(n=36)42.95±7.15 56.05±10.12a61.37±10.02a項目入院時出院時出院1個月后對照組(n=36)43.21±8.63 50.00±9.87 54.21±9.22
腦卒中是我國的常見疾病之一,據流行病學統計,每年新增患者人數高達150萬人?;颊甙l病后,經過手術或溶栓等方法治療,雖然能夠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70%左右的患者會留有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給患者本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生活和經濟負擔。
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來說,康復訓練是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在傳統的護理過程中,很多患者由于長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對康復已經喪失了信心,僅是被動的接受治療,患者家屬主要承擔照顧患者日常生活的角色,從而將康復工作完全寄托給醫護人員,當然這也是醫護人員的本職工作,是無可厚非的。但從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角度分析,患者的康復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若患者和患者家屬均能融入到護理過程中,獨立或共同配合護士完成某些環節,對患者未來的康復是非常有益的,這也正是協同護理模式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如以本次護理為例,對觀察組患者采取協同護理模式后,患者在主觀上首先樹立了正確的康復理念,主動的完成部分護理工作;患者家屬可以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提高患者住院階段和家庭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護士除了承擔日常的護理工作外,能夠對患者和患者家屬的護理工作進行有效監督和加以指導。通過患者本人、患者家屬和護士的共同努力,與采取傳統護理方法的對照組患者比較,在運動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2方面均取得了更為理想的效果,說明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是非常有益的。
[1]黃如訓.神經病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南登崑.康復醫學[M].北京:民衛生出版社,2008.
[3]顧冬梅.協同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15):1835-1836.
[4]郇姍姍.醫師-康復師-護士-患者一體化康復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 (6):75-76.
[5]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90.
[6]趙雪萍.協同護理干預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06-208.
[7]陸喬玉.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康復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4,35(4):89-90.
[8]劉昭.協同護理模式應用于腦卒中患者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9,24(3):23-24.
[9]莊楊.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112-113.
[10]張艷嬪.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3):1519-152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