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
【摘 要】本文基于對廣西外國語學院泰語本科畢業生的跟蹤調查,考察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對學校人才培養以及個人職業發展所需知識能力的滿意度,分析學校應用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明確需要改進的方面,進而針對人才培養規格、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實踐教育體系方面提出優化應用泰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應用泰語 創新人才 跟蹤調查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C-0025-03
高校的人才培養要以育人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人才培養質量,應基于兩個重要方面進行評價:一方面是人才培養素質是否滿足社會需要;另一方面是人才培養規格是否適應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整體推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建設,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擴大與泰國等東盟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對高層次泰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在這樣一個良好勢頭下,為了深入了解泰語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情況,關注畢業生的個人發展,了解畢業生對專業建設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更好地培養出服務廣西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有特色、高質量的應用泰語創新人才,廣西外國語學院泰語系對歷屆本科畢業生做了一次跟蹤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廣西外國語學院自2005年開始招收泰語專業學生,至今已培養了1500多名泰語專業畢業生。其中,2015、2016年為社會輸送了兩屆本科畢業生共113人。2016年8月,筆者對2015、2016屆泰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共計113人進行了調研。畢業生的網絡聯系方式均有效,113名畢業生全部接受調查。調查持續10天,回收有效問卷113分,問卷有效率為100%。本次問卷調查借助量化數據進行科學診斷,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其主要為百分比分析和交叉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畢業生就業總體情況
2015、2016屆泰語專業本科畢業生113人,其中女生95人,占84.07%。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就業單位以私營企業為主,占41.59%;其次為外資企業,占23.01%;國有企業占7.96%。68.14%的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泰語專業直接相關。這反映了泰語專業畢業生面向社會、面向國際的“應用型”“國際型”特征。
畢業生目前工作月薪為2000-4000元占比例最大,占29.2%;其次是月薪4000-6000元,占28.32%;月薪10000元以上占0.88%。畢業后選擇在國外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11人,占比9.73%,此外還有9.73%的畢業生計劃讀研。
(二)在校期間學業情況與工作的相關度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越來越突出能力化特征,特別強調專業實踐能力,以加強畢業生的就業針對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業水平能夠為其職業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與畢業后所從事工作的專業相關度較高。成績優秀畢業生的工作與泰語專業相關度為80%,比成績差的學生高出22.86%。
從在校期間獲獎學金情況與畢業后所從事工作的專業相關度來看,經常獲得獎學金(3次以上)的學生其畢業后工作與泰語專業相關度為100%,偶爾獲得獎學金(1-3次)的相關度為77.78%;從未獲得過獎學金的相關度為65.96%。
從在校期間獲職業資格證書情況與畢業后所從事工作的專業相關度來看,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其畢業后工作與泰語專業相關度為71.67%,比未獲得過的學生高出7.52%。
從在校期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與畢業后所從事工作的專業相關度來看,經常參加社會實踐(5次以上)的學生其畢業后工作與泰語專業相關度為75.44%,偶爾參加(1-5次)的相關度為62.75%;從未參加的相關度為40%。
由此可見,學校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畢業生的就業針對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畢業生的就業觀點
調查顯示,46.02%的畢業生認為畢業院校的知名度對就業的影響一般,30.09%的畢業生認為影響較大,12.39%的畢業生認為影響很大。說明學校的影響力、人才培養質量,對學生就業的社會認可度有一定影響。
在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泰語專業7.08%的畢業生對目前的就業形勢態度表示很樂觀,38.94%的畢業生持比較樂觀的態度;42.48%的畢業生認為一般。從專業就業面來看,7.96%的畢業生認為泰語專業的就業面很廣,28.32%的畢業生認為比較廣;46.02%的畢業生認為就業面一般。這一方面說明泰語專業不斷打造自身特色,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將影響學生的就業率。
根據調查,49.56%的畢業生可以接受的薪酬為4000-6000元;23.01%的畢業生可以接受的薪酬為6000-8000元。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對就業薪資的期望值較高。目前市場上掀起了大學生創業熱潮,泰語專業36.28%的畢業生表示自己理想的就業是能夠自己創業。值得關注的是,歷屆畢業生在泰國自主創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并且創業隊伍隨著泰語專業畢業生人數的增加而不斷壯大。此外,有27.43%的畢業生希望在外資企業工作。
(四)對學校培養環節的評價
1.人才培養的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認為學校泰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很好和比較好的畢業生分別占15.93%和50.44%。從教學水平上看,14.16%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泰語專業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很高,61.06%的畢業生認為比較高。
在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上,認為學校在該方面做得好的畢業生未超過半數,僅占44.24%。從學校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用人單位要求之間的契合度來看,有30.97%的畢業生認為不是很合適,9.73%的學生認為差距很大。這一情況反映了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用人單位要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此外,泰語專業畢業生認為學校最應在實踐教學方面進一步提升,占比42.48%,其次需要完善提升的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占比35.4%。
2.課程設置的合理度和知識、能力的重要度。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必須遵從學習者受教育意向與社會發展需求的調節機制,在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做到既適時又超前,逐步走向合理化、科學化。在專業課程設置合理度上,5.31%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泰語專業課程設置很合理,45.13%的畢業生認為比較合理。此外,44.25%的畢業生認為目前在工作中最需要提升泰語口、筆譯水平;其次是口語表達水平,占40.71%。
對于具有創新潛力的應用型人才來說,從知識的類型上,要有一定的廣度,具備一定的復合性知識。調查顯示,54.87%的畢業生認為掌握跨專業知識對就業的影響很大,33.63%的畢業生認為影響比較大。對于本專業開設的模塊課程,55.75%的畢業生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模塊選修課對就業最有幫助,其余模塊的影響力依次為工商管理模塊(22.12%)、旅游管理模塊(17.7%)、漢語國際教育模塊(2.65%)、播音主持模塊(1.77%)。由此可見,“模塊課程”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和能力體系提供選擇空間,以滿足學生個性化要求和應對就業市場變化的能力。
從外語和計算機能力來看,53.98%的畢業生認為英語水平對就業的影響很大,36.28%的畢業生認為影響比較大。41.59%的畢業生認為除了泰語、英語兩門外語,掌握第三外語對就業的影響很大,25.66%的畢業生認為影響比較大。22.12%的畢業生認為計算機水平對就業影響很大,50.44%的畢業生認為影響比較大;26.55%的畢業生認為影響一般。
3.實踐能力培養的滿意度和重要度。應用型本科人才更強調實踐能力,具有較快地適應崗位的能力以及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突出的“實踐性”特點。調查顯示,對于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10.62%的畢業生認為做得很好,34.51%的畢業生認為比較好,38.94%的畢業生認為一般。
根據調查數據,48.67%的畢業生認為社會實踐經歷或者實習經歷對就業的影響比較大;35.4%的畢業生認為影響很大。對于學校安排大學第四年到語言對象國泰國進行實踐實習,38.94%的畢業生認為這樣的實踐經歷對就業的幫助很大;40.71%的畢業生認為影響比較大。此外,91.15%的畢業生認為本科期間到泰國留學實踐一年時間合適,遠遠高于認為去半年合適的人數。
(五)小結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了解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個人職業發展需要及工作崗位對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得出以下結論:其一,泰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廣闊,涉及的行業領域也更加廣泛,用人單位對泰語專業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多樣化的變化,因此泰語專業畢業生無論是在專業技能上,還是在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方面都需相應拓展,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應進行合理優化。其二,畢業生對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教學水平、課程設置基本認可,對學校總體滿意度較高。但學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契合度不夠,有待進一步加強,充分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其三,畢業生對實踐教學的滿意度不高。學校應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優化應用泰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明確本科應用泰語人才培養規格
外語教育到底要培養何種規格的外語人才,是由特定時期的社會需求所決定的,是外語人才的市場價值作用于外語人才培養規格的反映。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國家外語能力建設要求外語人才的培養規格相應進行調整與提高。這涉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進行深入研究,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且利于教師明確教學培養目標,也有利于學校培養出契合社會和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人才。泰語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外語基礎知識和外語應用能力,掌握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同時還必須掌握相關行業領域的應用知識,加強人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通。泰語專業應開展人才培養規格社會論證,確定泰語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在用人單位中征求意見,以使得本科應用泰語人才培養規格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可。
(二)強化突出“應用性”特征的教學模式
第一,將泰語專業教學與第二、第三外語教學深度融合。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安排大學四年英語課程不斷線,實施“泰+英+老”復語教學模式,將第一外語與第二或第三外語教學融合。如利用泰語與老撾語相似特征,開設“泰—老語言比較”課程,拓寬泰語專業學生的就業面。
第二,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即把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融為一體,將課程理論教學置于一種真實或虛擬的環境中,輔助信息化教學設備,建立“教、學、做”實踐平臺,使得教學目標更具體、更清晰。學生在真實的現場感知專業知識,理解專業理論,掌握相關行業的實用技能。例如,為強化學生翻譯能力,在教學計劃中加大翻譯課程比重。開設“翻譯工作坊”實踐教學項目,讓學生在較為真實的翻譯服務語境中參與翻譯實踐,從而加深對翻譯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在實戰中提高口、筆譯能力。
第三,將本土教育與境外教育深度融合。實施“雙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組織泰語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交換到目的語國家高校進行學習實踐,讓學生置身于目的語國家的生活實踐,深入體驗和了解泰國文化,提高泰語應用能力。
(三)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資源配置
堅持能力培養為本。泰語專業課程設置應以泰語專業能力分析為基礎,以市場經濟和就業需求為導向,將從業所需要的技能、知識、能力、素養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以切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兼顧學生畢業后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可實施“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第二或第三外語必修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模塊選修課程、素質拓展課程等)”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全面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專業基礎能力、專業競爭能力、橫向擴展能力、縱向延伸能力和綜合技能。同時,合理配置校內外、國內外課程資源,搭建“泰語專業+跨專業知識”平臺,加強專業融合,開設國際貿易、工商管理等多模塊選修課程,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
(四)構建全方位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
首先,依托專業實驗室、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舉辦與泰語專業相關的創新技能競賽,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全面實施“創新實踐學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其次,依托校外教育實踐基地,將專業技能實踐與創業實踐接軌。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緊密合作,將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有效結合,力爭給泰語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再次,依托學校專業社團和校園文化活動,將課內資源與課外資源有效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意識和專業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語
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泰語專業發展潛力是巨大的,但同時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本研究通過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有利于我們全面分析泰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掌握相關工作崗位和用人單位對泰語人才知識能力需求的重要信息,探索優化應用泰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途徑,以培養出更高素質的應用泰語創新人才,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泰語專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參考文獻】
[1]趙美娟,王會花.外語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探索——基于對畢業生調查的研究[J].外語界,2016(3)
[2]張蓉,何永成.外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與策略:一種話語批判的視角[J].中國大學教學,2015(1)
[3]錢國英,徐立清,應雄.高等教育轉型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熊金才.外語人才培養規格的市場價值依據[J].國外外語教學,1999(3)
【基金項目】201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理念,探索和實踐應用泰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13JGA262)
【作者簡介】余 佳(1983—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外國語學院泰語系主任,講師,研究方向: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泰漢翻譯教學與實踐。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