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高職禮儀教學的現狀,分析融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于高職禮儀教育中的意義,提出在教學中通過把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納入師資培訓、融經典國學于教學內容、融寓言典故于教學案例、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于教學目標等策略,將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融入高職禮儀教育中。
【關鍵詞】高職 優秀傳統思想文化 禮儀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C-0041-02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以積極進取、謙遜熱情的民族品質和謙恭禮讓、彬彬有禮的精神風貌著稱于世,中華兒女以勤勞智慧、自強不息、敢于創新的民族精神創造了色彩斑斕、輝煌燦爛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事實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去挖掘、借鑒、傳承和發揚傳統思想文化,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即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為現代社會服務。當前,眾多高職院校開設禮儀課程,禮儀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很多院校禮儀課程教學質量并不理想,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效果,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學校不重視,課程形同虛設;教師照本宣科,形式化明顯;學生被動施禮,教學效果不理想,等等。本文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融入于禮儀教學當中,提高禮儀教學質量。
一、融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于高職禮儀教育中的意義
古代傳統禮儀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禮儀禮節都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延伸而來,并深受其影響。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融于禮儀課程教學當中,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意義。
(一)有助于改變學生對傳統思想文化的偏見,提高學生學習禮儀的意識。禮儀教學,不可避免會涉及禮文化。禮文化,是以禮治為核心,集禮儀、禮制、禮教、禮器、禮學等多方面內容為一體的文化集合體。古代中國,大到國家的典章制度,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和行為方式,“禮”的精神文化無不貫穿于其中,它對于中國古代社會的治理和調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融入禮儀教學當中,讓學生知道,禮文化只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禮文化中包含的古代禮儀僅僅是傳統文化長河中的一條小小支流,浩瀚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對于源遠流長、思想資源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來說,還有更多值得青少年學習、探索的思想精華,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為本、仁民愛物、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厚德載物、開放包容等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精神思想。不斷引導學生本著尋根認祖的虔誠態度,不忘初心,重新拾取和審視傳統思想文化,充分領略先輩們非凡的智慧結晶,驚嘆傳統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浩瀚無比,慢慢改變對傳統思想文化的偏見,借鑒和吸收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積極傳承和弘揚其思想精華,堅定民族信念,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愛感和愛國熱情。
(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禮儀的本質和內涵,提高學生學習禮儀的興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漫長的發展歷程和長期的演變過程中,一直扮演著社會主流意識的角色,滲透于中國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中國的社會制度、社會倫理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起著指導和規范作用。傳統文化中不乏積極意義的優秀閃光思想,如民貴君輕、仁民愛物、體恤民情的政治文化思想,強調主觀與客觀統一的“天人合一”觀,主張不偏不倚的中庸人際關系思維,超越自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庭倫理主張,等等。結合以上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豐富內涵來進行禮儀教學,可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禮儀的本質和內涵,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尊重他人,諒解寬容,與人為善,謙恭禮讓等。了解優秀傳統文化中庸之道的人際關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與他人的相處之道,明白與同學和諧相處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海納百川的巨大包容,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容易寬容和諒解,取長補短,與同學共同成長和進步;學習“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讓學生知道保護環境,按時作息、強身健體;認識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讓學生深刻理解自強進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明白少年強則中國強的道理。通過禮儀課程學習,學生漸漸明白做人的道理,并解決學習生活當中遇到的難題和困惑,知道自身肩負的學習重任和神圣的歷史使命,進而提高學習禮儀課程的興趣。
(三)有助于豐富禮儀教學的內容,擴大學生禮儀學習的知識面。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包含豐富多彩的內容,如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和民俗文化等。政治思想文化中,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認為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大力提倡以德治國,以“仁愛”的手段來治國安邦。道家主要因勢利導,“無為而治”。倫理道德中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讓”等思想,明確了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應該遵循的規范和原則。孟子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精神,直到今天還被廣為傳揚。北宋張載主張“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形象地說明了“中庸之道”的人際相處關系。還有各類豐富的民俗風情文化,傳統節日及衣食住行的禮儀,豐富多彩、種類繁多,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孝順仁愛、禮儀周全的積極人生態度。不難看出,傳統思想文化中有很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觀點和主張,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我們可以借鑒和吸納以上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融入禮儀教學當中,多方面、多層次地挖掘和展示禮儀的精華,不斷充實和豐富禮儀教學內容,開闊學生學習視野,擴大學生學習知識面。
二、融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于禮儀教育中的教學策略
(一)把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納入教師培訓計劃中。教師是教學工作中的主體,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由于學校不重視等原因,大部分院校的禮儀教師都是從管理、藝術等專業轉行過來,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缺乏實踐經驗;專業知識不扎實,尤其是對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了解不深,常常是對著課本機械照搬,課堂教學乏味無聊,導致學生對課程學習沒興趣。要想很好地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融入教學當中,教師自身要對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有全面的學習和深刻的了解。學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給授課教師多提供外出培訓學習傳統思想文化的機會,多創造條件到其他相關院校交流學習。同時,定期或不定期邀請相關知名專家、學者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不斷豐富教師的傳統思想文化知識,提高教師對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認知水平。教師自身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等途徑,收集和觀看與傳統思想文化相關的書籍、視頻和錄像等,不斷增強對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理解,豐富自身的綜合知識內容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二)把經典國學融入禮儀教學內容當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有很多關于禮貌禮節、待人接物、言行舉止等方面的知識內容。今天,作為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典范的國學,被國家大力提倡進入校園。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禮儀亦是國學內容的不同體現,與經典國學一樣,都是引導教育青少年孝敬長輩、尊重他人、寬容忍讓、知恩圖報等,培養其自強不息、愛國敬業、文明友善的精神品格。可以說,經典國學與禮儀之間兩者是相通的。在教學過程當中,不同的章節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國學內容,巧妙地融入教學內容當中,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新鮮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家庭禮儀的章節中,可以結合大家熟知的《弟子規》進行教學。開始講授新課前,讓學生一起大聲誦讀《弟子規》,然后通過課堂提問的方法,找出與家庭成員禮節相關的文字,讓學生翻譯與之相關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在古代日常生活中,先輩們是怎么與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等成員相處的。再通過開展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找出哪些禮節和內容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相關的禮儀洗禮。
(三)把寓言典故作為案例應用于禮儀教學。在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中,有著許許多多的寓言故事和精彩典故,它們所散發出來的正能量和積極意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在禮儀教學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把一些經典的寓言典故穿插到案例當中,讓學生在溫習典故的過程中,不但心靈得到熏陶,還增強了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校禮儀的課程中,在講授與老師之間應如何相處、怎么尊重老師的時候,可以引用“程門立雪”的典故,讓學生了解古人對恩師的崇敬之情的同時,明白尊敬師長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應該大力傳承和發揚的。在社交禮儀當中,可以穿插“六尺之巷”的佳話,讓學生明白要想同事鄰里和朋友之間和諧相處,換位思考、學會忍讓、相互尊重是應有的一種修養。通過大量的典故和寓言學習,學生學到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所蘊含的尊敬師長、寬容大度等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在外正其容的同時,內正其心,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
(四)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列入教學目標當中。在設定禮儀課程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對禮儀教學的積極意義和作用,本著互惠共贏的原則,在既要完成把學生培養成為真正的知書達禮之人的教學目標的同時,亦要對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進行宣傳和發揚。只有二者都兼顧并做到了,才算是真真正正地量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較好的效果。所以,要真正完成教學目標,在禮儀教學過程當中,就要不斷加強學生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識,對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進行傳承和發揚,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和了解傳統思想中那些閃閃發光的積極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積極影響。例如,“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辯證思維,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鑄造了中華民族適可而止、寬容大度、穩健平和的民族品格;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深入人心,被廣為傳頌,影響深遠,使華夏兒女鍛造了百折不撓、不畏艱辛、迎難而上、執著進取的民族堅強意志和獨立人格,不斷激勵著中華民族積極進取、努力奮斗、不斷前進;中華文明的巨大包容,滋養了中華民族寬廣博大的胸襟,讓中華民族在不忘國恥、牢記歷史使命的同時,不斷加強與世界各民族的交流與合作,才有了今天國力強大、百姓安居的繁榮景象等。通過教學過程中微風細聲般的滋潤和融合,不斷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引發學生學習禮儀課程的興趣,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楊丹.中華傳統禮儀與構建和諧社會之關系辨析[J].武漢大學學報,2013(5)
[2]王夫之.張子正蒙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王琳.關于高職開展職業禮儀教育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4(11)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2015年高校科研課題“漢語運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傳承研究”(KY2015YB559)
【作者簡介】黎群芳(1975— ),女,廣西浦北人,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講師,經濟師,研究方向:人文教育與管理。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