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勇
【摘 要】教學課堂中,教師對現有的教材資源加以利用,是最為基本的教學能力體現,而在此基礎上能夠巧用實驗意外,則更能夠體現出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反應能力,同時也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收獲更多的知識,這樣就使得科學課堂以動態形式展現,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精神,不僅滿足了新課程改革要求,同時還能夠促進教學有效性發展。基于此,本文針對“巧用實驗意外、收獲動態科學課堂”進行探究。
【關鍵詞】資源利用;巧用意外科學課堂;動態發展
課堂教學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有著懸疑、質疑和不確定,每一種動態資源的利用都能夠促進師生的知識累積。可以說,任何課堂教學的動態過程都不是固定與確定的,隨時會有意外資源產生的可能性。而如何才能夠有效的將意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成為有用的、有價值的可利用資源才是下面文章中重點研究的課題。以科學課堂中巧用實驗意外為研究對象,引導教師正確認識意外知識的作用,掌握最佳時機加以引導、靈活重構,發揮其利用價值。
一、現階段在科學課堂中對實驗意外的反應
曾有著名的教育學家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尤其是在現今課堂教學方式改革中,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課堂形式越來越受關注,從傳統的剛性課堂轉化為彈性課堂,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衍生各種體驗,并且在過程與體驗中生成各種意外東西(教學資源),而這些意外的現象能夠使得學生與教師對教學的內容產生新的想法與新的理解,并隨著意外資源的生成,創造性的思維得以運用,不斷聯想與創新。教學課堂改革環境下,科學課堂中巧用實驗意外,能夠使得動態生成更加有意義、有價值。
如今,仍有很多教師在面對實驗意外會出現三種反應:一是置之不理,沒有認識到意外資源可利用的價值;二是束手無策,對突如其來的意外資源不知道應該怎么處理;三是懊惱不及,因為意外資源的出現打斷了原本的課堂設計。教師在面對實驗意外時,會認為這些意外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將自己的教學過程設計全盤打亂,進而會想方設法排除意外。而實際上,這些意外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并且對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好的促進與拓展作用。下面以某學校課堂教學為例,進行巧用實驗意外,收獲動態科學課堂研究。
二、案例描述
在科學實驗課堂上,演示用稀鹽酸和石灰制取二氧化碳并檢驗二氧化碳的特性實驗時,教師拿了一瓶濃鹽酸,結果在把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時,澄清石灰水并沒有發生預期變化,學生開始對沒有變化的現象開始議論,甚至還有個別學生認為教師的實驗操作能力太低。而教師在出現這種意外情況時,并沒有表現出驚訝,也沒有利用某種搪塞手段來彌補實驗的差錯,而是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澄清石灰水沒有發生變化?”學生當時就直接被問題所吸引,進而對這個問題開始探討起來。并結合幾種假設,進行各種導致實驗失敗的現象,讓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與分析,再結合小組討論,最終得出結論:實驗失敗的原因是濃鹽酸與石灰產生的氣體中有氯化氫成分,因此導致澄清石灰水無變化。
結合實驗意外現象,學生知道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實驗中,必須要使用稀鹽酸。接下來教師又拿了一瓶稀鹽酸,開始實驗,在實驗前,教師提出問題:“用稀鹽酸與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一定會發生渾濁嗎?”學生當聽到這個問題時,一下子從確定的答案中轉變成不確定的答案中,進而對實驗結果更是期待。同時教師在實驗過后,又相繼提出:“濃度較高或者低濃度的稀鹽酸與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通過澄清石灰水,石灰水會發生渾濁嗎?”學生在課堂上對稀鹽酸與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通過澄清石灰水產生的渾濁現象加以確定,但對最后一個問題仍有待質疑,這樣在課后,學生會不斷收集各種資料,翻看各種相關書籍,尋找答案,不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同時在探索知識的同時,學生也能夠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對拓展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三、巧用實驗意外,收獲動態科學課堂的有效途徑
1.認識實驗意外,巧用意外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意外發生并不是罕見之事,區別只是在于,有的教師會合理的、巧妙的運用意外,而有的教師會將意外作為障礙給排除。所以教師的生成意識很重要,要懂得捕捉意外,靈活處理意外,讓新的信息作為可利用的資源,發揮更高的價值。尤其是科學課堂上,對實驗意外的沉穩利用更加重要,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意外的發生時間很正常的事,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其次,要利用意外,拓展知識,將知識擴展到預先設計好的教材內容之外,豐富知識。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意外資源給出的提示與方向進行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2.善待實驗意外,合理利用意外資源
在科學試驗課堂上,意外的發生可能是由不同的因素所引起,而對于意外的出現,很多教師已經懂得運用,并認為意外資源能夠給教學帶來創新條件,進而會刻意追求意外,甚至通過某種途徑創造意外,而意外的過量運用,就會使得教學內容偏離教材原本的知識領域,還有些教師在意外的利用上,并不能保證其真正的作用發揮,使得教學知識出現爭論,最終導致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理解含糊,甚至還有教師完全沒有注意到意外價值取向的重要性,進而意外資源的利用成為無用之舉。善待意外,是每一個教師需要做到的,在正確的價值引導下,充分發揮意外資源,以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與學習能力為原則,捕捉有價值有生成性的意外資源,與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結合,吸引學生深入思考。
3.轉化實驗意外,重視意外資源的價值取向
隨機應變是每一位優秀的教師所必備的教學能力,而意外資源的利用效率,完全取決于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在這種能力驅動下,課堂教學才不會過于死板,荒廢意外資源,并且還能夠準確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特點,從而找到合適的方法并加以正確的運用。比如在本次研究的案例中,教師錯把濃鹽酸當作稀鹽酸用于實驗中,結果導致異常情況發生,而教師對情況的處理得當與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思想觀念的新舊與應變能力的高下。
在以上案例中,如果教師極力掩飾,一方面不能使學生信服,反而會讓學生懷疑化學實驗的正確性,從而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從知識角度可能會誤導學生。意外發生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巧妙地結合這一突發事件,創設出的情境,展開課堂對話,引導學生去探究失敗的原因與改進實驗,既培養了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問題、設計實驗的能力。教師設計問題拓展的目的是使學生對藥品(稀鹽酸)的選擇有進一步的理解,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性有親身的體驗,對實驗規范操作要求有深刻認識。并通過提示,使學生明確了探究問題的方向,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視野。
四、結語
教師要正視意外,要捕捉課堂出現的意外、有價值的意外,及時運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學靈感與機智,巧妙地引導提示,轉化意外。通過討論、交流、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發散思維、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等,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有效拓展,從而使科學課堂獲得意外收獲。加強實驗意外資源的科學利用,巧妙地生成動態科學課堂,使之教學水平得到優化。
參考文獻:
[1]李愛東.挖掘“意外”資源,收獲“意外”驚喜——淺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6(14).
[2]呂桂蘭.巧用生成資源奏響精彩課堂——由一道錯題引發的思考[J].科學咨詢,2015(35).
[3]林園.巧用動態資源讓數學課堂閃動靈性[J].教育探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