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明
【摘 要】用特殊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系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系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并正確使用它們呢?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后,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記憶方法?有的學生說:“左邊大,大于號;左邊小,小于號”。有的說:“大于號開口在左邊,小于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說:“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說“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后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關鍵詞】大小比較;符號意義;解決問題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已經掌握的比較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學時,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了的應用功能。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不少關于大小比較的教學內容。在一年級數學章節中就安排了一些大小比較的學習內容,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正確判斷出數的大與小、或相等,并且能用“>、<、=”正確表示。教學后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反思。
教學觀念的反思。我讓學生先自主判斷左右兩邊的數的大小關系,然后由學生在書上或本子上進行填寫符號(即>、<、或=),而不是由學生說出結果教師代替去填寫于黑板上。例如在學習兩位數的大小比較時有這樣一題:48和45、68和78進行比較 。學生能正確判斷出了左右兩邊數的大小關系,但讓他們填寫符號時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填寫結果卻是這樣:48<45 ,68>78。通過自主練習又發現了學生對符號意義和性質缺乏理解。
教學設計的反思。我認真總結了以往的教學經驗,并分析了學生練習中出錯的原因。通過精心設計,編出了口訣。①關于符號的認識和辨認的口訣是:口朝前(左),大于號;口朝后(右),小于號;一樣長是等號。②關于用符號能正確填寫的口訣是:誰大口朝誰,一樣大畫等號,通過反復誦讀,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掌握了符號性質和填寫符號的方法,效果甚佳,令人欣慰。只要學生判斷出左右兩個數的大小關系,再很少出現過錯例。課堂練習時,我聽到孩子們讀著口訣進行做題,一名優秀生對他的同桌說,48和45誰大,當然48大,誰大口兒就朝誰,那位學困生由此獲得了方法,達到了學以致用。口訣瑯瑯上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
教學過程及教學信息的反思。教學過程的自始至終我以認識符號性質和如何填寫符號為重點進行教學。通過相關信息反饋得知,又出現了一些錯誤。①單個數字的比較,沒有問題。如32和28,58和85作比較。②較難的算式比較又出現了錯誤,如30+20和60進行比較,13-6和5比較, 12-9和5-1比較等這類題型上導致了符號填寫錯誤,其原因是知識性和方法錯誤所致,錯例一:12-9=4錯例二:12-9>5-1,拿9和5進行了比較。缺乏填寫符號前的教學環節。如果先引導學生計算或思考寫出左右兩邊的最后結果,后再去比較,然后再去填寫,就會順利突破教學難點。如12-9和5-1,先引導學生計算12-9=3 、5-1=4即左邊是3,右邊是4。就會明顯看出右邊大,根據口訣“誰大口朝誰”,自然寫作12-9<5-1,再根據口訣“口朝后(右),小于號”讀作十二減九小于五減一。便加深了印象,教給了學生釣魚的方法。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系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系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并正確使用它們呢?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后,我讓學生說說你用什么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么來區別“<”、“>”?有的學生說:“左邊大,大于號;左邊小,小于號”。有的說:“大于號開口在左邊,小于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說:“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說“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后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這幾節課的教學,使我明白了不僅要重視對符號意義和填寫方法的教學,還要重視比較方法和加減法的鞏固訓練,正確計算是比較大小和填寫符號的前提。做到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加強基本功訓練,教給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堅信學生的能力會步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