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每次上作文課,學生的那一張張“苦瓜臉”讓我既想笑,又感到很無奈,不止一個學生向我抱怨,“老師啊,作文怎么寫啊,怎么這么難”呢?甚至于有的學生說,“哎,如果不用寫作文,那該多好啊!”那么,如何寫好一篇作文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心理
寫作其實是一種自由的表達,不存在會寫或者不會寫的問題,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表達出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 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得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寫。”我們是為了表達我們的心聲寫作文,而不是為了寫作文而寫作文。我們不能害怕它,不能覺得它是一種負擔,只有我們喜歡它,才能寫好它。我們要讓孩子變“要我寫”為“我要寫”,這樣,不會寫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培養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愛上寫作,他們才會有話可說,有章可寫。作為教師,我們首先在訓練學生練習寫作的時候,要有一個整體的思路,而且還要有一個有效的訓練內容及步驟。其次,平時給學生訓練的時候,要注重生活的積累,并且給他們以創造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馳騁思維的空間,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文章。猶記得明代的教育家王明陽就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來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過討論,那就是“大抵兒童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衰萎。公教童子,必使之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三、注重平時積累
1.聯系生活,讓學生欲于寫作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1]學生的寫作內容一定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針對他們的經驗和興趣,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平時,我們應該多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這樣他們才能產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而作文正是他們欲望的表達。作文難,是因為我們缺乏素材,正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覺得沒什么可寫的,記得一位作家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啊,我們沒有細心地去觀察,怎么會發現沒有東西可寫呢?生活世界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如果把寫作活動當做是多彩生活的一個延續,那么就會煥發出寫作的無窮的動力,就會把作文給寫好。這樣就會實現新課程要求學生作文時“能不拘形式的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能“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情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的這一目的。
2.積累素材,學以致用
正如古話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何寫好作文,這就需我們多多閱讀了,豐富自己的大腦倉庫。如果沒有語言積累,那么學生的作文將是“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內心有情而不能抒發了。只有書讀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寫起作文來,才能得心應手,胸有成竹。但是我們不但要讓學生讀書,更要讓他們把所讀知識給吃透,這樣才能融會貫通,寫作才會有源泉,才能讓他們文思泉涌。正如唐宋八大家的韓愈所說的那樣“學以為耕,文以為豪”。我們利用自己的所聞所感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那么文章就不會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3.多說多寫,勤寫片段,多寫日記
每次學習一篇文章,我們可以讓學生把那些好的片段或者句子詞語抄寫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每天讓學生寫日記,寫下今天讓自己難忘的事情,學生從一開始的應付對待變成了每天的翹首以盼了。
四、創設情境,讓學生吐露真情
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真實的感受是學生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既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能使學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情地釋放出來。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做到“以情動人”。生活中,我們要讓學生捕捉那些動人的情景,積累那些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把自己那些想表達的用語言給敘述出來。堅持作文與做人相結合,防止胡編亂造,虛情假意,我相信,只要我們能讓學生真正的放開自我,那么學生的作文內容就會應筆而生,猶如涌泉,滔滔不絕,內容充實有力并且感人。
五、注重作文的講評,讓學生學會給作文潤色
1.不斷地學習如何寫好一篇作文
俗話說得好啊,好孩子都是被夸出來的。學生每寫完一篇作文,多多少少會有點成就感,因為那畢竟是他們的勞動結晶。每次作文訓練的時候,我總會把上一次作文寫得好的同學當眾讀給班里同學聽,讓他們模仿別人的寫作手法,學學用用別人的好詞好句,并讓寫得好的同學當眾和大家交流一下他是如何寫這篇作文的,如何進行構思,如何進行遣詞造句的,讓他們學習學習經驗。要指導學生把作文寫具體生動。結構是文章的骨架,文字則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構成鮮活的作文。
2.不斷地修改作文
學生寫出一篇作文來,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無論作文水平多高即使能夠一次性完成它,肯定也會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須要反復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正所謂“文章不厭千回改,精雕細鑿始成精”。所以每次作文后,我都會要求學生先自改,正如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習作能力”,讓學生學會修改,學會評價,能用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人和事。
3.教師修改可以和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
批改時,我力求找出每個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還要找出文中明顯的失誤,既要有技巧的點撥又要有做出情感的反應。讓學生知道老師是很用心的批改他們的作文,那么下一次他就會更加地對待寫作,因為他們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在批改作文中,老師和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很多學生對于那些平時不敢宣之于口的話語,他們選擇寫在紙上,他們愿意相信老師,讓老師傾聽他們的心聲。所以對于那些情緒比較低沉的學生,我們要多給予關心和愛護,甚至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
4.家長評價,實現評價主題的多元化
家長評價也是我比較推崇的一種評價方法。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成說過“三分文章七分讀”,我經常要求學生把寫好的作文讀給家長聽,對于孩子呢,我想一方面既能提高孩子的朗讀能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又能在讀的過程中孩子養成自我修改作文的習慣;對于家長呢,我想一方面既能讓他們了解自己孩子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家長還能對孩子進行指導,幫他們揚長避短,可以讓他們面對面的進行交流,增進他們的感情。而且這也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評價觀——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泰戈爾說過:“日光把金色的詩琴,贈給恬靜的繁星,讓他們彈奏永恒的光明”。教師把生花的妙筆,還于可愛的學生,讓他們譜寫多彩的人生。如何讓學生寫好作文,任重而道遠,在這里,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讓他們放松自己,引導學生立于生活實際,做生活的有心人,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這樣就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愛上寫作文了。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于學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