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起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居住的環境在不經意間遭到破壞,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從內心深處渴望回歸自然,所以,關于怎樣營造更適宜的生存空間的探討從來都是在路上。在城市化的今天,在有條件的地區營造濱水公園或濕地公園,正逐漸成為當今政府和環保人士的首要選擇,在恢復生態環境方面的地位日益顯著,水生植物的選擇和配置是水公園或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居住環境;濕地公園;水生植物;景觀設計
一、水生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1.水生植物存在的意義
宋朝郭熙在他的著作《林泉高致》中暢談了園林設計的真切體會,他認為“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故而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他的這段輪式是對包含水和植物,特別是水生植物的客觀、經典描述,景觀離不開石頭的點綴,山的映襯,水的靈氣,但它更不能缺少水生植物的滋養,這種滋養,讓它多了份生動和靈活,讓居住者多了分清雅和自信,讓參觀者多了份向往。
2.水生植物的現實意義
就古今中外的園林設計來說,無論是西式還是中式,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現代原理,設計師和主人為了觀賞、美觀和居住等多方面的需求,從來讀沒有放棄對水景特別是水生植物的追去,因為它們代表著對生命張力的向往,在追求靈氣時夾雜著對孕育萬物,養活動物和人類的植物地位的肯定。另外,植物還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調節氣候和水溫。從美學角度,水生景觀特別是大量水生植物的存在能夠擺脫水的單一色調存在,就像做菜追求色香味俱全一樣,能給景觀帶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有很好的觀賞價值。水生植物在干旱地區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凈化水質,涵養水分。有些水生植物,如蓮、菱角等還可以產生副產品,可謂一舉多得。
二、水生植物的文化內涵
《詩經·陳風·澤陂》中有幾句描述男女情愛的經典句子:“彼澤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意思是說,盛夏的池塘里長著荷花和蒲草,美人寂寥的婉約情懷躍然紙上,在這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中,作者用欣喜、愉悅、歡快的手法描繪水生植物情懷的物化;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先生的“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名句清新脫俗,哀婉凄迷,具有“冷美人”的婉約情懷,讓人眼睛一亮;宋代作家周敦頤《愛蓮說》中“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句子,大家應該最為熟悉吧。蓮在許多人的眼中只是一種普通的水生植物,但它潔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品格為作者和歷代文人騷客所敬仰,成為千百年來“君子”、“高潔品格”的代名詞。這種文化內涵應用到景觀設計領域,則被賦予更多的象征意義。那些不甘屈服于皇朝政權的錚錚文人,總是在其隱居之地種植上午植物,從而向當朝權貴展示自己的志向和情趣,隱晦的手法更為多數文人所接納。
在景觀設計歷史中,我們不能否認唐宋時期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承上啟下的作用。相比于明清時期文人畫家的務實和經濟適用,唐、宋時期的文人畫家在哦園林方面的設計將詩情畫意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在這個文化藝術大昌盛的時期,寫意山水園林順應而生。
從具體的實例來看,最為典型的代表當推杭州西湖。它的“曲院風荷”之所以聞名于世的原因就是以水生觀賞植物為特點。我們回顧一下風景園林史時,不難發現,歷史進入明、清時期,帝王權貴、畫家詩人一個時髦且樂此不疲的活動就是造園,這個時期中國的南北方出現了許多典型且一直沿襲至今,文明海內外且具有較高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園林。北方的代表包括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和背北京頤和園,南方頭退蘇州園林,這些園林景觀規模大、景物豐富、藝術觀賞價值極高,其中水生植物元素的點綴功不可沒,它們不僅成為園林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借助古典傳統詩詞,成了文化符號和審美理念的載體,產生非常美妙的意境美,反映了傳統儒家、道家等哲學觀念,化具體為抽象,讓觀賞的人獲得精神滿足感。
三、水生植物的常見類型
依據栽植條件和效果,水生植物可以分為浮葉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幾種類型。就影響水生種類的栽種因素來說,水的深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園林造景中采用何種水生植物。
1.浮葉植物
這類水生植物一般只有葉子漂浮在水面上,它們的莖一般在水面以下,不露出水面,根生在水底的泥中,它們的活動范圍比較狹窄,大體以100厘米左右的岸邊和淺水為界限,在這個范圍內的它們的生長非常好。這類植物常見的有睡蓮、荇菜、芡實、水鱉等。
2.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如浮萍、鳳眼蓮、大薸等無論淺水和深水都有很強的適應性,但往往由于生長迅速,在大片水域中栽植時要很謹慎,不要讓過多的漂浮植物覆蓋太多的水域,減少水面特有的倒影面積。
3.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種類眾多,最常見的是荷花、菖蒲、千屈菜、再力花、梭魚草等,這類植物大多有艷麗的花朵,莖、葉分明,根莖發達,挺立水中,其中荷花從古至今尤得人們的喜愛,種植面積甚廣。花葉蘆葦和香蒲在濕地和沼澤中最常見,雖然沒有花香,但充滿野趣。
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如輪葉黑藻、苦草、金魚藻、馬來眼子菜等,多以觀葉為主,花型小,花期短。有的莖葉整株都沉在水底,葉子形狀狹長,或成絲狀。沉水性植物因其發達的通氣組織,對水質的凈化有較強的幫助,可與其他植物交錯配置。
四、水生植物的價值
1.觀賞價值
觀賞價值是水生植物的最重要的價值元素。這個價值我們可以通過古典詩詞中知曉,如“波明荇葉顫,風熱萍花香”、“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等古典詩句的流傳,充分說明了觀賞價值是水生植物景觀價值詩意的體現,它直接構筑了水景,成為園林中水景要素的精華。在這種理論的支配下,許多唯美的意境和意象應運而生。如以荷葉為例,荷葉飄香既為風景平添美色,也為平淡水域帶來豐富體驗。另外,水生植物還能結合周圍園林中亭臺樓閣等景觀元素,更好地分割水域,達到幽靜怡然的神奇效果。
2.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是水生植物觀賞價值的延伸和升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無論是城市生態環境還是農村生態環境都遭到嚴重破壞,人們已經感受到生態破壞對人們生產、生活和工作的惡劣影響。鑒于上述原因,國家、政府以及環保人士開始正視這類問題,大到政策方針的制訂,文件的下發,小到具體環境整治的措施,可謂環環相扣、有聲有色,取得一定成果。
在這場與環境斗爭的“戰爭”中,環保主義和水生植物研究專家發現,水環境對微環境的調節作用十分明顯,這是因為水生植物相比于旱生植物來說,其根、莖、葉有許多特異能力,如沉水類植物的根在泥中,莖在水中,它們自然而然成為凈化水質或布置水下景觀的優良材料,這樣的植物存在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可以阻止底泥營養鹽向水中的再釋放, 一定形式上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二是為保持水體的生物平衡儲存能量,防止上層水體的動蕩對水下生物的不良影響。
五、水生植物造景原則
對水生植物造景來說,景觀設計師們不能以其為主要載體,但也離不開它們的存在。設計師們要想造出美觀、實用的景觀,必須了解并熟悉水生植物的基本生長特性,景利用它們的各種適應性,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職業敏感度,綜合其他景觀元素,如亭、臺、橋、榭的配置,大的原則離不開“因地制宜,因景栽植”。
1.整體性原則
對大自然來說,由于地域地貌的不同,造成自然景觀元素的多樣性。具體到水生景觀,水域的位置、面積、深淺不盡相同,在水生植物栽植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的存在,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從大的方面來說,首先要重視的是水生植物景觀宏觀的視覺效果,其次還需要照顧生態學的設計要求,不能為了追求高大上的視覺效應而忽視整體性原則。
2.適應性原則
我國復原廣闊、領土遼闊,南方和北方的地貌特征和地理特征差別很大,南方的江河湖水和北方的水景在時令、水勢等方面差異較大。所以,景觀設計師在營造水景時,最好先深入調查該地區的水文地理,掌握適合該地區水生植物的特性、種類,盡量保持好原有的自然生態群落,不能為了追求一時的優美風光和經濟效益,做出“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的事情。
3.互補性原則
水生植物主要賴以生存的領域是水域。按照深淺,水域可以分為深水、中水和淺水。三類水域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就具體分布來說湖塘岸邊耐濕喬灌木,水域中面積不等的挺水植物,以及水中的沉水植物等可以根據景觀設計的實際,遵循生態學的規律,合理布局,合理分配,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營造最佳生態景觀效應。在景觀設計中,不能將水生植物單一種植,應結合水生植物特點,將列植、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充分發揮它們的互補性。
4.多樣性原則
自然環境的多樣性為水生植物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水生植物的多樣性和差別也實現了景觀的多樣性。景觀的多樣性包含水平和垂直空間環境差別。它們的這種多樣性,一般可以通過不同生物學特征的植物配置來實現。
六、結論
在景觀設計中,無論是對濱水公園的規劃,還是對濕地公園的人文設計,水域的選擇甚至重新布置不能缺失。影響水與選擇的因素很多,水生植物的選擇和配置首當其沖。它的選擇和配置是多種多樣,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就整體設計而言,整體性、適應性、互補性等是即是景觀設計的首要目的,從“事發自然”中保護自然,融合各種藝術構圖,從而實現研究水生植物的習性的目的,這樣就可以順應生態發展規律,滿足功能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孫珮石.濕地水生植物的利用途徑[J].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龔敏.水生觀賞植物在園林水景中的應用[J].農技服務,2007,24(2).
[3]焦會玲.淺談水生植物在創造園林水景效果中的應用[J].河北林業科技,2006(5).
[4]黃發祥.中國城市濕地地域特色景觀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5]李紅艷.杭州西湖湖西景區景觀設計研究[J].中國園林,2004.
[6]徐曉清.南京城市濱水綠地植物群落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
[7]周厚高.水體植物景觀[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