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雯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父母最初向孩子傳授生活經驗的場所。孩子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庭中度過,孩子的學習成長、習慣養成、性格塑造以及全部的成長生活始終與原生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社會進步和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然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重視。
區別于農村學校“家庭教育”的前期意識普及階段,我所在的城市中學,很多家長對家庭教育不止于思想重視,有的甚至自學成為持證的各種家庭教育輔導師。如果把普及家庭教育意識階段作為“前家教時期”,那這早過了普及期,學習期,分年齡段實踐成熟期,甚至能夠平穩過渡到成人期而產生的種種衍生問題階段,我們稱之為 “后家教時期”。
在驚訝于“后家教時期”的這些“優質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關鍵節點,都能被正確的引導而平穩過度的同時,經過長期觀察,發現這類孩子的共同隱性問題,即因微不足道的挫折打擊而過度焦慮,有的甚至孤僻與陰郁,即使在性格形成后的成人期也會埋下很大隱患。
這在小升初、初升高,甚至就業的過度期,表現尤為突出。因成績、社交、外在壓力的暫時變化,這部分孩子難以盡快適應新環境,而陷入焦慮甚至孤僻。但在與其及家長的交流中,孩子卻一向是陽光的:身體健康,成績優異,品行良好,有平等交流值得崇拜的朋友式父母,有從小到大一起成長的知心朋友,仿佛這種焦慮是一種無端的戲謔。
以長期跟蹤觀察的學生為例:
從接手小學班級的第一天,一個漂亮、大方的孩子就深深的住進了我的心里,從那以后,她每每都是那么自信的證明著自己的優秀。小學六年以來王佳馨(化名)身上一直閃耀著優秀的品質。多次家訪后了解到,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并由家長自學了注冊的家庭教育輔導師。
上三年級前,孩子的父親在外地工作,由孩子的母親自己帶孩子。從小母親就對她運用家庭教育指導書上的策略對孩子予以接納與引導,每一個成長關鍵期都能夠平穩的過渡,使孩子免于挫折。一直以來,孩子各方面一直都是佼佼者。
三年級后,孩子的父親從外地回來,在父親的陪伴下,王佳馨更加的活潑大方,勇于展示。從剛入學起,每當學校評選各種稱號的榮譽時,全班42個孩子,王佳馨每次都能以超過40的票數當選。每當老師詢問學生班級中誰表現最好,一定會得到異口同聲的回答“王佳馨”。確實她的優秀模樣已經深印在班里每個孩子眼里。
在與其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的家庭教育方法遵循著歐美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觀念。通過創造和睦、祥和、穩定且朋友式的家庭氣氛,塑造孩子溫情成長的搖籃,接納和引導著孩子的成長。同時,佳馨的父母相敬如賓,很少發生爭吵,發生矛盾時也能理智、和平地解決。輕松和諧的家庭氣氛使佳馨性格溫和善良,在校交了很多好朋友。可謂品行優良、習慣優異,成績拔尖。
但隨著小升初,重新分班后,新入班級新生對孩子了解甚少,連續兩次的選舉都沒有佳馨。導致孩子心理陰郁,內心與其他孩子隔離開來,同時成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性格的突變是之前其優質家庭教育過程中不曾遇到的。
在個體的性格意志養成上溯源歸因,家庭的作用毋庸置疑,當下信息、知識流通的便捷,中西方育兒思潮碰撞且鋪天蓋地襲來,夾碎片化閱讀,集系統化學習,但流派、方式、思想交揉雜織,多到難于抉擇,仿佛每個都是孩子成長的真理,即使是有專業眼光的教師都亂花迷眼,更何況未建立起系統教育思維的家長。
但有一點是大家共同秉持的,即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父母育兒時大都采取的是,總結自身成長經驗、避免重復問題基礎上,揉入西方尊重、平等的思想,而“照貓畫虎”的做起了奉承甚至代責之事。有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竭一切可能盡家長“職責”,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心理不適、焦慮或者失望。這造成孩子在面對正常的挫折時,以為事情已嚴重至極,而不知所措,心理承受力薄弱,將渺小的問題點或矛盾點無限放大,造成心理崩潰而不自持,這“過度”的呵護是造成“后家教時期”孩子憂慮的直接誘因。
在過度呵護的家教環境里,孩子不會知道難受、失望、焦慮是什么感覺,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如學步時剛摔倒,家長即飛奔過去攙扶與安慰,不能有一秒體驗失敗自己爬起的經歷。再如軍訓隊列中輕微的身體不適,家長即指責學校,采取請假的方式,讓孩子避免接受體力意志的磨練。
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應秉持并強調的是“有效陪伴”而不是“過度呵護”,“后家教時期”的大多數問題出在這里。孩子在遇到成長中的挫折時,自己本身應付得很好,但我們父母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去阻斷心理成長。
相信孩子可以忍受悲傷和焦慮,家長幫助的方式是在一旁提供精神慰藉與支持,做到有效陪伴,而不是過度呵護,甚至代責去阻斷成長。我們要知道,孩子若不曾體驗痛苦、失敗以及絕望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形成自己的“心理挫折免疫力”,也就無法實現孩子真實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