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
【摘 要】中職語文教學由于教育群體的特殊性,課堂活力喪失,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本文以培養智慧的學生為出發點,探討了中職語文教改的方向。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智慧的學生
中職語文教改的路該怎么走?過去我們常說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性的統一。以目前的職高生現狀來看,無論是人文性,還是工具性都很難在課堂中落實,因為學生對你所說的審美意識、人生意識不感興趣,對于自己能認識多少字、了解多少語法無所謂。然后他們以走神、睡覺表示抗議,職高語文教師覺得很悲哀。其實“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換個角度想,我們為什么不能給他們這種自由呢?我們是否設想過我們要培養怎樣的學生?美國學者賈尼絲·薩博把培養“聰明的孩子”還是培養“智慧的學生”概括為兩種教育:
(1)聰明的孩子:①能夠知道答案;②帶頭興趣去聽;③能理解別人的意思;④能抓住要要領;⑤完成作業;⑥樂于接受;⑦吸收知識;⑧善于操作;⑨長于記憶;⑩喜歡學習。
(2)智慧的學生:①能夠提出問題;②表達有力的觀點;③能概括抽象的東西;④能演繹推理;⑤尋找課題;⑥長于出擊;⑦運用知識;⑧善于發明;⑨長于猜想;⑩善于反思、反省。
我想,聰明的孩子肯定能考出好成績,但我們不需要通過考試以分評人了,我們需要培養智慧的勞動者,那何不把孩子培養成智慧的學生呢?我認為這才是中職語文教改的目標所在,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中職語文課改首先要邁出三大步。
一、變革應試教育的框架,培養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
無論口頭上多么提倡素質教育,當前教育骨子里仍是應試教育。職高生畢竟是從應試教育體制中走出來的,他們是悲情的群體,他們成績不好,課堂中的發言、提問輪不上他們,我聽過很多初中語文教學的示范課,他們只是其中的看客和接受者。比如說《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教師設計諸如魯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魯迅眼中的劉和珍是一個怎樣的女孩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在文本中找到相應的材料,對于高一新生來說是樂于回答的。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師生間互相信任的關系,消除學生發言顧慮,讓學生逐漸意識到說話原來不是想象中那么難。簡單之后給學生拋出“你認為他死得值嗎”之類帶有探討性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思考討論的層面,當然答案肯定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學生思考了,不管他的答案是什么,我們都應該高興。至于更擴展性的問題,如劉和珍為什么會死等,就牽涉到很多知識積累,職高生不一定適應,要慎用,也可在教師的解說下展開。總之,學生要靠教師引導,教師要在過程中樹立學生的自我權威感。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具有包容一切的胸懷和存異的思想,要學會接受、尊重學生的觀點。
二、澄清素質教育的誤區,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
要想高質量地走出第一步,則必須開發學生的思維。沒有思維,就沒有質疑和表達。當前國家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應該是開發思維的教育。職高生語文水平差,這是事實。前幾年,我一直在為怎樣解決學生的基本功和感悟人文性傷腦筋,在一些評課中甚至提出工具性優先人文性的看法。現在想則大謬。字不會寫就教他查字典,不理解文章的內涵是年齡不到、閱歷不夠,強求不得。與其浪費精力,倒不如培養他們多樣性的思維。值得慶幸的是很多老師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比如有人提出假想性推測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一些情節提出假設,如《項鏈》中瑪蒂爾德沒有丟掉項鏈會怎樣?《鴻門宴》中項伯不去救張良會怎樣?然后猜想進程并寫成文字。要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就要尋找資料,研究資料,組織觀點,這過程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培養“會學”能力的過程。還有老師提出語文課堂要留白,要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
三、沖破教材的藩籬,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路
傳統的語文教師一直受教材的束縛,每學期所想的就是教學進度,教參中的標準設置,浪費了很多教育的機會。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材是單一的,學生卻是多元的,教師要能對“語文教科書作出適當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刪與否,均要依據該班、該生的實際情況而作出相宜的安排”。特別是職高,學生的特殊性導致語文教學決不能照本宣科,為了讓學生有興趣跟隨教師進入語文世界,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要求來開展教學。比如教枯燥、晦澀的《風景談》時,講了很多課外的,發現學生的幾個興趣點,有人喜歡人物傳記,有人喜歡歷史,有人喜歡了解當時社會概況。如果不是為了三課時結束教學,我可以和他們探討很多東西。反思教學過程,完全可以不顧教材的規定,抓住學生的幾個興趣點,按喜好分組,做一些收集、分析的事,雖說與課文關聯不大,何嘗不是好的教學呢?語文課本只是一個載體。作為教師若能在語文課程的共性下自主選擇、實施個性化的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路,那么中職語文課也就不難上了。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要突破舊的觀念,在培養學生思維、表達、創新上下工夫,學會尊重學生發揮自己才能、思想的自由。但是,語文教改也不能走上極端,有些觀點認為中職語文教學可有可無,只需進行應用文教學,完全放棄語文課程,這是讓人無法接受的。
參考文獻:
[1]黃全愈.《動一動中國基礎教育的基礎——兼與楊振寧教授商榷》.《南方周末》,2006.4.27